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造林工程8年后,沙棘林地表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比荒坡地提高7.4%,土壤粘粒含量占49.15%,比荒地增加了75%;〉5mm的大团粒含量为43.38%,是荒地的2.99倍,有机质含量为13.92g/kg,是荒地的3.68倍;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荒地的1.72倍、1.13倍与1.36倍,有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为荒地的4.54倍、3.29倍与7.6倍。说明沙棘造林使造林区的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突出,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

  • 标签: 砒砂岩区 沙棘生态工程 土壤理化性质
  • 简介:沙棘在土壤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的砂壤质土壤上生长良好(wolfandWegert,1993);良好生境下沙棘产量和质量均很高(WahlbergandJeppsson,1990)。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任何沙棘种植园的建立均需要解决水的供给问题。有关沙棘栽培种植文献的信息较为有限。在萨斯喀彻温省,防护林中的沙棘植株常处于水分和养分不足的胁迫之下。在工业化沙棘种植园中,栽培管理,特别是土壤肥力和水分相当重要。有关沙棘实用管理的生产指南已经编印,并提供给生产者(LiandSchroeder,1999)。

  • 标签: 土壤肥力 沙棘 水分 干旱半干旱地区 林地 栽培管理
  • 简介:以砒砂岩区林龄为2a-8a的沙棘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对沙棘群落根系改良土壤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棘群落的根系可快速增加土体中〉0.01mm微团粒的数量,并使土壤容重有所降低;同时明显地提高土壤中有机质、N、P、K等化学元素的含量,从而协调供应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提高,改善了土壤的营养状况及结构;有效的改善了砒砂岩区的生态环境和减少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

  • 标签: 沙棘 砒砂岩区 根系 土壤特性
  • 简介:土壤养分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不过土壤养分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成土过程、生物气候因素和施肥及农业利用方式,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其含量产生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青河县16个沙棘地块的田间采样分析,以0~10cm、10~20cm、20~30cm、30~40cm土层及离树20cm、30cm、50cm为采样点,得出了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及垂直变化及水平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土壤pH在7.55~7.9范围内,呈微碱性;速效钾含量总体为中等水平,沙棘需钾量随土层及距树距离较稳定;速效磷含量比较低,且随土层加深而减少,而与离树距离远近关系不大,说明沙棘对磷需求不大;碱解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离树距离越远越少;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由上而下基本呈上升趋势,而随距树距离增大而减少。

  • 标签: 沙棘 土壤养分 碱解氮 速效磷 速效钾 有机质
  • 简介:为定量评价沙棘造林后的水土保持效益,文章以沙棘造林的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沙棘造林前后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沙棘造林后10年来,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较高强度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①沙棘造林后土壤侵蚀分布以中度侵蚀最多,其面积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3.62%,而沙棘造林前土壤侵蚀以极强烈侵蚀为主,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2.76%。②沙棘造林后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85t/km2a,属于强度侵蚀,其沙棘造林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779t/km2a,属于极强烈侵蚀,为沙棘造林后的1.85倍,沙棘造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402万t。

  • 标签: 沙棘造林 水力侵蚀 定量评价
  • 简介:在不同立地(盐碱地、草场退化地、废弃地)栽植沙棘,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1998~2000年),结果表明:沙棘在pH值8.77~9.18之间的盐碱地栽植可以成活,同时沙棘林下土壤各单项肥力指标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沙棘栽植2年后土壤pH降低0.1~0.23左右,全盐量绝对值降低0.01%~0.02%,有机质绝对值增加0.01%~0.15%左右。草场围栏成效快,围护效果显著。废弃地栽植沙棘生长正常,株高达76.4cm、冠幅达79.2cm×76.2cm。

  • 标签: 盐碱地 成活率 生长 理化性质 沙棘
  • 简介:本文选择生长于砒砂岩区10-40°沟坡上2-8a的人工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区域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取样分析。砒砂岩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保肥能力显著提高,水土保持功能增强。

  • 标签: 土壤化学性质 沙棘 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本文研究了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对照地相比,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幅分别为8.7%~23.9%,6.2%~22.3%,22.4%~43.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14.8%~31.1%,14.8%~18.2%,5.1%~18.3%。说明沙棘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 标签: 水分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以荒地为对照地,对砒砂岩地区8年生人工沙棘林地土壤主要物理性质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砒砂岩地区种植沙棘之后,土壤物理性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有所提高,土壤不同层次的砂粒含量降低;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最小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增大,林地土壤持水性和透水性得到了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林地的团聚体特性较对照地都有很好的改善。沙棘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综合地反映了沙棘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 标签: 土壤物理性质 沙棘人工林 砒砂岩
  • 简介:伤口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身体的一定数目的细胞进行的变异反应,反过来又受一些控制系统的控制。然而,一些正常的变异会以各种方式来影响身体。一般而言,可以利用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和其他的许多身体的养分都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此外,各种生病的过程和无数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会出乎意料的影响这一进程。

  • 标签: 软组织 动物 修复 沙棘 控制系统 外部条件
  • 简介:伤口愈合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机体控制的系统对细胞进行精微同步调节的结果。然而,一系列可变因素通过多种方法来影响此过程。通常来说,机体内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氨基酸和其他营养物质对该过程起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不仅如此,各种疾病与无数的外界因素也以不可预料的形式影响着该过程。

  • 标签: 组织修复 沙棘 资源 动物 伤口愈合 同步调节
  • 简介:曾经,这里留下过古老的绿色.只不过是满足人类生存繁衍的殉葬品。现在.这里创造了年轻的绿色.印映了人们重新觉醒起来的智慧和胆识。

  • 标签: 生态修复 植被建设 人类生存 繁衍
  • 简介: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不仅产沙量大,而且粗沙比例高,对黄河危害极大。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沙棘治理砒砂岩的布局:沟坡布设沙棘护坡林、沟道坡脚布设沙棘挡沙坝、沟底布设沙棘拦沙坝。沟底拦沙坝布局根据沟道洪水大小确定。同时在砒砂岩沟道使用沙棘种植专用工具,提高沙棘种植工效3~5倍,同时提高了沙棘种植的质量,在寸草不生的砒砂岩上,沙棘种植成活率可达90%以上。

  • 标签: 砒砂岩 沙棘 技术
  • 简介:通过对砒砂岩区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进行调研,本文对最适合砒砂岩区生长的油松、沙棘、柠条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给出砒砂岩区植被建设的几点建议。提出了砒砂岩区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并总结了不同类型砒砂岩区的措施空间配置模式。生物措施方面以沙棘作为砒砂岩区生物措施治理的突破口,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栽种油松、柠条,在造林方式上宜采用混交造林I在工程措施方面要结合沙棘植物“柔性坝”技术,以大、中型拦泥库为骨架,以淤地坝为主体,建设支流坝系。实现淤粗排细,改善进入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及泥沙组成。

  • 标签: 砒砂岩区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调研
  • 简介:神东煤炭分公司矿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过渡的生态脆弱地带,这里是水土流失严重区、是多年国家重点治理区、是能源集中开发区、是老少边贫区、是沙棘适生区。神东煤矿分公司是该区能源开发的龙头企业,他们将生态建设资金列入煤炭生产成本,每年提取资金逾5000万元,进行生态修复;虽然矿区沙丘固定了,山变绿了,环境改善了,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增加。为此,神东煤矿分公司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合作,并推广其在砒沙岩区实施沙棘生态工程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3年来,在该区种植沙棘2700亩,不仅改善了局部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区域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的协调发展。

  • 标签: 沙棘 神东煤矿 沉陷区
  • 简介:吉林省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退化严重,表现为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地贫瘠化和草原退化。退化土地面积已超过280万hm2,约占该区总面积的60%。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使吉林西部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本文分析了沙棘在吉林省西部退化土地治理中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以及综合利用价值,认为大力发展沙棘生态经济林是该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标签: 沙棘 退化土地 生态功能 经济价值 吉林西部
  • 简介:沙害是北方风沙区线型生产建设项目遭受的主要危害。通过定位监测与调查监测等方法,对位于该地区的铁路项目的风力侵蚀强度与治沙措施防护效果进行监测,监测数据表明:施工扰动区风力侵蚀剧烈,水土流失严重;采取路基边坡碎石土包坡、路基两侧沙障防护可有效防治项目区风力侵蚀,减少项目区外围风沙流侵害路基,是阻沙固沙、减少沙害的有效措施。

  • 标签: 风沙地区 风力侵蚀 治理 效果 监测
  • 简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和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联合于2006年7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吴起县召开了中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暨吴起县生态建设现场观摩会。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代表鄂竟平副部长到会祝贺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全国水土保持及其相关领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院士、专家、科研人员90多人。会议就生态修复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并参观了吴起县近几年的生态修复成就和成功的经验。

  • 标签: 水土保持 现场观摩会 生态修复 生态建设 中国 陕西
  • 简介:对山西8个主产地沙棘果进行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检测,为沙棘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运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沙棘果中铅、砷、汞和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结果看到,山西沙棘果重金属铅、砷、汞和农药残留六六六、滴滴涕的含量均极少,甚至未检出。表明山西沙棘果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均未超标,符合药食用标准,并且优于国家相关标准。因此,山西沙棘果无论药用还是食用都是安全的。

  • 标签: 沙棘果 重金属 农药残留
  • 简介:2007年11月16~17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为组长,北京林业大学孙保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哈斯教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副主任卢顺光教授为成员的专家组,对“神东煤炭分公司采煤沉陷区沙棘生态修复试验示范项目”进行了中期评价。专家对矿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和该项目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 标签: 试验示范项目 采煤沉陷区 生态修复 专家组 评价 现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