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2004年、2009年和2014年3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为主要依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森林自然度、森林群落结构、树种结构、植被总覆盖度、郁闭度、平均树高和枯枝落叶厚度等级以及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等9项指标,分析了上海市森林生态功能综合指数现状及变化情况、变化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扩大林地面积、努力提高林地稳定性、积极开展森林抚育经营和科学优化森林空间布局等提高全市林业生态建设水平的建议,对于上海市林业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生态功能综合指数 林地面积 森林结构 林地生产力
  • 简介:为进一步检验水蚀预报模型WEPP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并提供必要的数据准备,根据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1986-2003年的日序列的降雨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平均风速的实测值及全美范围内选择参照站得到的其他气象因子,对随机气候生成器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随机气候生成器能够较好地模拟单个气象因子,并未考虑各个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能准确地模拟年降水及其月分布,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的月分布,而风速模拟值的月均值、标准差普遍高于实测值的月均值、标准差.为此,选择参考站点时应综合考虑各个气象因子.按月计算的降水-降水的概率和不降水-降水的概率的模拟月均值比实测值偏低.

  • 标签: 随机气候生成器 黄土高原 安塞 适用性 WEPP
  • 简介:基于浙江省84个气象站1980~2009年的降水资料,选择标准化降水指数作为旱涝评价指标,分析了全省旱涝发生频率、旱涝站次比和旱涝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全省旱涝灾害频率高,年际上呈现旱涝急转特征。全省旱涝灾害影响范围广,多年平均旱站比28.6%,涝站比25.8%,平均干旱强度和洪涝强度分别为中旱和中涝。在空间分布上,旱涝灾害频率呈斑块状的区域性特征分布,表现为多个高频区;干旱高频区主要分布中旱站和重旱站,而洪涝高频区分布中涝站,这些区域可能是潜在的自然灾害区,应加强抗旱防洪措施建设。

  • 标签: 旱涝特征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时空变化 浙江省
  • 简介:研究植被叶面积指数(LAI)时空变化特征,对植被的水土保持效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OD15A2H遥感产品,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Sen斜率分析方法,提取区域尺度与像素尺度上的植被LAI变化特征,并基于不同子流域、坡度、坡向及植被覆盖类型,对植被LAI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基于MOD44B遥感产品,利用线性回归和偏相关系数,分析植被LAI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2000—2014年,植被LAI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年绝对变化幅度为0.042,年相对变化程度为2.71%。2)空间上,在黄土高原58.6%的区域,LAI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仅有0.9%的区域LAI呈现显著减少趋势。植被LAI剧烈增加,主要发生在河口—龙门区间,包括皇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和延河。植被在15°-35°的坡度上,LAI变化程度最剧烈,其变化在各坡向上没有显著差异,农田和草地的LAI变化程度最剧烈。3)与植被总覆盖度相比,植被垂直维结构与黄土高原植被LAI的变化更为相关,其中树木覆盖度的增加,是植被垂直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MODIS产品 黄土高原 植被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化分析
  • 简介:以河西走廊地区9个已建成的典型光伏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防治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分析和评级方法,计算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首次指明国内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范围。结果表明:光伏发电项目各防治分区扰动地表面积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8.72%)〉道路区(27.17%)〉其他防治区(1.77%)〉管理区(1.18%)〉施工营地区(1.15%);挖方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光电池板布置区(65.09%)〉道路区(30.45%)〉管理区(1.82%)〉施工营地区(1.48%)〉其他防治区(1.15%),光电池板布置区和道路区是光伏发电项目施工扰动最大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基础开挖、搬运和填筑等土建工程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点环节,戈壁荒漠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419。

  • 标签: 戈壁荒漠区 光伏发电项目 水土流失特征 影响指数
  • 简介:以庞庄与夹河两矿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两矿区20多年来农村居民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不同角度分析,阐述了其对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分析了这种变化合理性,最后给出了矿区居民搬迁一些建议,提出了矿区土地利用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标签: 景观格局 农村居民点 矿区 景观生态学
  • 简介:本研究采用土壤侵蚀综合指数对湖北省水土流失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周边山地丘陵水质维护保土区和桐柏大别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是湖北省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而江汉平原及周边丘陵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和洞庭湖丘陵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则是湖北省水土流失程度最轻的地区。湖北省水土流失强度最高的县(市)多位于江汉平原与周边山地的过渡地带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说明湖北省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是水土流失区域分异产生的先决条件,但是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和开发建设活动等人为活动强度的差异也对水土流失分异有重要影响。

  • 标签: 水土流失 土壤侵蚀综合指数 区域分异 湖北省
  • 简介:为了探究热带地区居民分布特征及优化模式,采用Voronoi图变异系数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海南省陵水县居民空间分布特征,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技术,选取髙程、坡向、水源、道路、城镇、商业、居民规模和聚集度共8个指标,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陵水县居民人居适宜性评价及空间格局优化。结果显示:1)陵水县居民点在县级和乡镇级别均呈现髙度集群模式。2)髙程、坡度和道路对居民分布有显著影响,90%以上的居民集中在髙程低于海拔100m、坡度<6毅的滨海台地及中部平原地区;60%c的居民集中在距道路距离<500m的范围内;城镇对于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在2000m以内逐级增加,2000m以外减少,该值可作为城镇划分的参考半径。3)根据人居适宜性,将居民分为城镇转化型、内部挖潜型、并地改造型和异地迁移型4类,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研究成果将为陵水县居民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可行决策依据。

  • 标签: VORONOI图 居民点 景观格局指数 人居适宜性 空间格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