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以空间图形和数据库为基础,利用GIS安塞县的土壤水分样点数据与地理数据结合起来,建立不同利用类型-土地类型-坡度分级的浮点型土壤含水率字段,对安塞县域尺度土壤水分制图及其定量化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对安塞县不同土层土壤水分状态和分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土壤水分结构看,安塞县土壤水分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0~50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在含水量为8.6%。10.8%的分布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75.34%,在含水量〈6.4%和6.4%~8.6%的分布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19.36%,其中含水率〈6.4%的土壤干层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9.23%,其在上层分布面积大于下层,分布在一般(≥10.8%)以上水平的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5.31%。安塞县每^2的土壤水库蓄水量在0~120cm土层仅有0.06~0.07m^3,而其他土层都在0.15m^3以下。说明安塞县土壤水分环境极差,土壤水库的调节作用对于林木生长极其有限,大面积植树造林超越了安塞县土壤水库的供水和调水能力,是不适宜的;因此,在以适地适树原则适应土壤水分环境的同时,应加强土壤水分环境的改善。

  • 标签: GIS 土壤水分 土壤水库 定量评价
  • 简介:采用传统统计学、GIS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河南省1982和2009年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2个时期土壤全磷半变异函数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均存在中等空间相关性;2)土壤全磷平均质量分数由1982年的0.56g/kg增加为2009年的0.66g/kg,增幅为17.86%,平均年增长水平为0.66%,其中豫东地区由0.65g/kg变为0.83g/kg,增幅27.69%位居全省第1位,豫南地区以6.12%增幅最低;3)主要土类中,全磷质量分数以主要分布在平原区的砂姜黑土、水稻土和潮土的增幅最大,增幅分别为29.55%、29.27%和18.46%,主要受秸秆还田以及施用有机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此外,黄棕壤中全磷平均质量分数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为6.45%。

  • 标签: 土壤 全磷 时空变异 土类 河南省
  • 简介:边坡生态防护中,连续纤维丝能够对人工植生基材起到加筋补强作用,提高基材抗剪强度、抗侵蚀能力。通过应力控制式直接剪切仪进行快剪试验,研究了不同纤维丝含量对植生基材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纤维丝可明显增强植生基材抗剪切强度,但并非纤维丝含量越大,基材抗剪强度就越大。当纤维丝量在2.0kg/m^3左右时植生基材获得最大抗剪强度,同时植生基材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获得最大值。

  • 标签: 纤维丝补强植生土 抗剪切强度 内摩擦角 粘聚力 边坡生态防护
  • 简介:边坡生态修复施工过程中,由于企业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对规范内容不熟悉、施工经验不足以及施工技术不当等原因,造成边坡生态修复工程普遍存在较多的质量通病。为提高边坡生态修复施工质量,本文对边坡生态修复常见的坡面处理不当、植物选择不合理、坡面排水设置不完整、施工不到位等质量问题逐一分析,以期对边坡生态修复施工管理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 标签: 边坡 生态修复 质量通病
  • 简介: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绿地率42.2%)、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率70.3%)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绿地率96.2%)为研究对象,以周边主要交通干道为对照,采用多功能精准型激光粉尘仪观测PM2.5质量浓度,研究城市不同绿地PM2.5质量浓度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绿地率对PM2.5质量浓度变化有较大影响,研究区内PM2.5质量浓度随绿地率增加而递减,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鹫峰国家森林公园PM2.5质量浓度最高值分别为140、62和48μg/m3,均高于国家PM2.5质量浓度年平均标准(35μg/m3);2)研究区内城市绿地PM2.5质量浓度与其周边主要交通干道没有明显差异;3)气象条件对PM2.5质量浓度的变化有较大影响,阴天PM2.5质量浓度较高,长时间保持在80~110μg/m3之间,降雨天则使PM2.5质量浓度明显降低,降幅约达80%。

  • 标签: PM2 5质量浓度 城市绿地 日变化 气象条件
  • 简介:淤地坝建设是治黄减沙的关键措施,为了加快淤地坝工程的修建,需要利用快速的筑坝技术,而快速筑坝中的质量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快速筑坝质量控制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快速建筑淤地坝工程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淤地坝 快速建筑 质量控制 爆破 水力冲填
  • 简介:为了有效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临时用地进行复垦利用和生态重建,利用t检验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弃土场、拌和站和取土场5类临时用地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5类临时用地之间土壤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取土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低,土壤酸化严重;施工营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和酶活性最高;拌和站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小;弃土场土壤密度和紧实度最小,速效钾养分质量分数最高;施工便道土壤各指标在5类用地中,均处于中间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速效磷以及氮素等养分缺乏,土壤酶活性降低,是引发弃土场、取土场的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紧实度、密度增大,孔隙度减小及田间持水量的降低是导致施工便道、拌和站和施工营地土壤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临时用地土壤质量差异极显著(P〈0.001),在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重建中,应采取针对性的土壤改良措施。主成分分析是损毁土地土壤综合质量诊断分析的有效研究方法。该研究可为工程建设损毁土地的复垦利用、生态重建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 土地复垦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 简介:以黄土高原北部的陕西省吴起县为例,通过对不同灌木类型和不同生长年限的乔木林地土壤样品的分析测试与数理统计,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人工林植被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碱解N和速效K,柠条林地是沙棘林地的2倍以上,二者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柠条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效果要优于沙棘,仅从对土壤性质的改善来看,建议选择种植柠条。2)乔木林地,从幼年林地到成年林地,土壤全N、碱解N、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不断增加,土壤速效K、全P和速效P略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表聚性加强。3)总体上,乔木林地0~100cm土层土壤碱解N、速效K、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N、全P、全K均高于灌木林地,表明乔木林地对土壤的培肥效果优于灌木林地。

  • 标签: 人工林 土壤肥力 黄土丘陵区
  • 简介: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参加了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示范县的工作,开始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实践,前后跨越10多年。通过实践,对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的认识不断深入,编制质量也不断提高。进一步认识到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水土保持管理,立法与行政执法是有力保障;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专业技术职称要求的管理,是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质量的基础性工作;科技示范园为方案编制树立了榜样;工程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对永久绿化美化的区域以园林绿化标准进行绿化;落实监督、监测措施是水土保持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以促进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 标签: 水土保持方案 编制 认识
  • 简介: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各层次和烤烟各生长期土壤中无机氮质量含量的影响,大田试验中设置5个氮肥施用量并分配在基肥、苗肥和追肥时期施用,烟苗移栽后第5周开始分7次钻取3个土层样,样品冷藏贮存并用流动注射分析仪测定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含量。结果表明:各施氮处理在移栽后第6周前0~20cm土壤中硝态氮质量含量大于铵态氮,施用氮肥越多,土壤中无机氮质量含量提高幅度越大,施氮肥对0~20cm土壤中无机氮质量含量的影响在烟株生育前期要远大于对20~40cm土壤中无机氮质量含量的影响,同一时期不同深度比较,0~20cm土层中硝态氮质量含量略大于20~40cm和40~60cm土层的硝态氮质量含量;烟株移栽7周后,0~20cm土层中硝态氮被极大耗竭。各施氮量在各土层铵态氮质量含量变化幅度远大于硝态氮,铵态氮质量含量从第6周即开始上下波动,并在50mg/kg附近上下变动,第8周土壤各层铵态氮质量含量有一个上升峰,而硝态氮质量含量在第7周停止快速下降后进入0~100mg/kg范围的较平稳波动阶段。认为:不同施氮量对于生育前期和0~20cm土层硝态氮质量含量影响深刻,但促进烤烟打顶前足量吸收并形成健壮烟株的合适施氮量还需结合烟草产量与品质而定;铵态氮调控是调节后期氮供应的关键。

  • 标签: 施氮量 烤烟 土壤 硝态氮 铵态氮
  • 简介:目前浙江省正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的生产建设项目超过300个,通过抽选部分典型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测成果质量核查,掌握全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质量情况,以期改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质量,使水土保持监测更好地为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服务,从而减少生产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标签: 浙江省 水土保持监测 质量核查
  • 简介:在福建省长汀河田花岗岩侵蚀区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侵蚀区的土壤进行了营养成分等系统测试,选择其中的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速效K、pH值等项目作为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本地区的土壤进行综合评价,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

  • 标签: 土壤质量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长汀河田
  • 简介:为了给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及生态恢复方案提供依据,以刘家峡库区北部东乡县典型小流域碾子沟和库区南部积石山县典型小流域三坪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的方法,利用ArcGIS、ArcView等软件对航摄地形图进行目视解译,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人工干扰方式和强度等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南北景观基质均为未利用土地(主要指荒沟荒坡),土地利用难度大;2)库区北部景观斑块特征较南部复杂,南部较北部更适合农业生产;3)库区南部景观多样性较北部高,景观类型丰富,而库区北部由于降水少,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小,连通性高;4)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库区南部应以加强复合生态农林业生产为主,北部应加强陡坡退耕种草、农牧业协同发展,并实行封育保护,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 标签: 景观格局 景观类型 景观指数 刘家峡库区
  • 简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和承载能力,对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态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4年,全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渐呈上升趋势,且波动变化。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作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现实依据。

  • 标签: 因子分析法 水资源 承载力 评价
  • 简介:不炼山造林是一项改革传统炼山造林方式的营林措施,可克服传统炼山造林中存在的火灾隐患、水土流失、养分流失等问题,并能降低造林成本、保持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 标签: 不炼山造林 效果 试验
  • 简介:为恢复与重建西藏退化的草地,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在系统阐述西藏高原草地退化现状、退化特征的基础上,就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地质、地貌不稳定,土层浅薄,土壤颗粒粗化、石砾化,土壤固结力差,抗冲蚀力弱,是草地退化的物质基础;全球变暖,降水量低且蒸发强烈,大风频繁、强劲且持续时间长,冻融侵蚀强烈是草地退化的动力条件;超载过牧、过度樵采等人为干预的不断增强是草地退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 标签: 草地退化 特征 成因 西藏
  • 简介:根据百喜草的生物学特征特性,将其种植于果园,并与常年种植的黄花菜和花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百喜草能迅速生长并覆盖地面,保土、抗旱、防涝的效果明显,同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含量,改善果树的生长条件提高产量.

  • 标签: 百喜草 种植 效益
  • 简介:对戈壁表面砾石粒径的研究,可帮助了解戈壁特征,分析戈壁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认识沙粒迁移、沙漠扩展以及指导防沙工程。本研究结合野外调查,分析噶顺戈壁洪积扇21个样点砾石的粒度组成、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和峰度等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受洪水、重力与风蚀等作用的影响,戈壁地表砾石均以中砾为主(66.35%~95.04%)。海拔最高处以石质为主(85.54%),平均粒径值为-9.09(545.2mm)。砾石质量分数呈现出随海拔增加,中砾质量分数降低,而粗砾质量分数升高的趋势。2)粒度特征为:平均粒径值变化范围为-9.09(545.2mm)~-6.15(153.9mm);除样点12为分选中等外,其余样点的均处于分选较好以上水平(0.28~0.53);偏度以负偏为主导(80.95%),地表以细砾和中砾等细粒径砾石为主;峰度中,宽平和很宽平占整体的57.14%,中等占23.81%,尖窄和极尖窄占19.05%,显示砾石分布相对较均匀,在不同位置的砾石,具有微弱的地表过程差异性。3)分选系数与平均粒径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偏度与平均粒径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对物源的岩性及戈壁发育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标签: 噶顺戈壁 洪积扇 砾石 粒度分析
  • 简介:和田河流域属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根据和田河流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为流域未来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和区域生态环境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和指导。

  • 标签: 生态 环境 敏感性 分析 评价
  • 简介:本文应用水文站的泥沙资料,分析汀江河流输沙量的地区分布和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并对形成这些规律及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汀江 输沙量 地区分布 年内年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