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榆树疏林是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以退耕还林后天然恢复的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和无破坏的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生物量估算法及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分析2种典型榆树疏林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除土壤无机储量外,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各组分的氮储量均显著高于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其中总的氮储量分别为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的1.97和1.82倍;2)2种榆树疏林氮分配特征相似,最大贡献者均为土壤,其所占比例相应地均超过了55%和80%,而最小贡献者则均为枯落物;3)与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相比,退耕还林后的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可能具有更大的汇潜力和固氮功能。

  • 标签: 榆树疏林 碳储量 氮储量 分配特征 退耕还林
  • 简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地类型地上植被和土壤有机密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草地及土壤固能力的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物量级别下,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有机密度均表现出了各自的规律性差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土壤有机密度相对稳定的生物量阈值区间分别为100~180、120~140和60~80g,在阈值范围外,平均土壤有机密度差异显著;2)在80~100g与120~140g2组生物量级别下,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有机密度尽管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而言,群落类型对土壤有机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改良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防止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对增加草原土壤有机密度、提高草原土壤固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草原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内蒙古
  • 简介: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库及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质量分数、密度以及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20cm土层总有机质量分数为13.00~34.07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20cm土层总有机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1.37倍,0~20cm土层有机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 标签: 退耕还林地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密度 碳库管理指数 岩溶高原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