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强度水土流失区采用以类芦为主栽草种的治理措施,仅一年时间就能长成高大的类芦植丛,改变水土流失区恶劣的生境,为芒萁及其他乡土草种、灌木的快速侵入、生长创造条件,形成多草种、多灌木、乔木的植被群落,并为鸟类、昆虫及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了一定生境条件,逐步恢复水土流失地的生物多样.

  • 标签: 水土流失 治理 生物多样性 分析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内的大范家沟阴阳坡和拐沟阴坡坡面主要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及坡位的草本群落盖度、地上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阴坡草本群落的物种20多种,较阳坡高30%。阴阳坡面上草本群落生物量和盖度从坡下至坡上逐渐减小。在水分和养分条件好的地段均有灌木入侵。阳坡Margalef和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均随坡位升高而降低;而阴坡Mafgalef指数随坡位升高而降低,Menhinick指数却随坡位升高而增大;3个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指数在阴阳坡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减小。不同坡位引起的植被盖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坡位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多样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描述或评价群落多样、丰富度及均匀度时,应多选几个指标参数,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片面。掌握草本群落自身喜阴阳特性、生境特征、植被组成及多样特征,充分认识植被演替条件和演替规律,对指导该区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坡向 坡位 草本群落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 简介:当前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正蓬勃地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传统的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是我校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环保教育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内容,普及大众的环保意识应从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 标签: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环保教育
  • 简介:“生态格网”工艺科学地发展了都江堰使用的“竹笼”、“羊圈”工艺。在福建首先被试,占’应用到同青溪山口河段的治理当中,和传统的净而不美的“渠化”、“硬化”工程手段形成对比。从传统工程措施到回归自然河道的治理措施,建设生态格网生物护岸工程,其经济和生态优势将为其在福建拓展广阔前景。

  • 标签: 河道治理 生态格网生物护岸工程 邵武
  • 简介:为查明崇墩沟小流域生物措施治理效益,采用径流小区及水文测站方法,对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中,木荷补植、灌木补植、草本补植措施减水、减沙、保肥效果都显著,木荷补植效果最显著;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林木生长较快,覆盖较高,径流量和侵蚀量少,在研究区内,减水、减沙、保肥效益最显著。种植黄栀子生物埂果园的径流量和侵蚀量逐年减少,但果园保水保肥明显比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差。崇墩沟小流域2007年径流量比2006年径流量少12.92%,减沙1万367t,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效益显著。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物措施 效益 赣南山地
  • 简介: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的崩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 标签: 河田侵蚀区 崩岗 生物治理 土壤侵蚀模数 植被盖度 崩陷地形
  • 简介:半干旱黄土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其生态恢复过程受到全世界生态学者的普遍关注。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的表现形式。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自然恢复10a的合沟流域地上生物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立地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立地类型地上生物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沟底、阴向沟坡、阴向梁坡、阳向沟坡、梁顶、阳向梁坡;2)梁坡和沟坡的地上生物量随坡度升高均呈现反S形态,梁坡的地上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20°~25°处,最小值出现在35°~40°处,沟坡的地上生物量的最小值出现在30°~35°处,最大值出现在40°~45°处;3)坡向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是显著的(P=0.049),其余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可知,该区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规律是植被对不同立地类型水分、光照等自然条件综合利用的结果。

  • 标签: 地上生物量 立地 土壤含水量 光照 黄土区
  • 简介:生物结皮是目前防沙治沙的一种重要措施。通过对国内外生物结皮研究的回顾,简要总结了生物结皮对荒漠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的影响。生物结皮对其下层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等方面。生物结皮具有明显的养分、盐分和细粒物质的聚集作用,对表层土壤发育有积极的意义。生物结皮及下部土壤细粒的增加,提高了土壤的吸湿和持水性,但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尚无定论。在生物结皮的发育过程中,其与维管植物萌发和定居间的关系也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对生物结皮的研究是目前防沙治沙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对荒漠地区的土壤及植被某些方面的影响目前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其形成机制、生物组成、演替规律、对后续植物定居的影响等,均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

  • 标签: 荒漠地区 生物结皮 植物 土壤
  • 简介:为了研究不同生态治理措施对强度侵蚀红壤区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在长汀县选取4个具有代表的措施,采样分析不同措施区各种土壤微生物特性。结果表明:强度侵蚀红壤经过多年的治理后,土壤区系中三大菌落数量、土壤微生物量C、N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性质质量指数,可以看出乔灌混交对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的效果最明显,封禁管理的效果相对较差。

  • 标签: 土壤微生物 强度侵蚀 治理措施 土壤质量
  • 简介:对柳杉湿地松混交林、柳杉火力楠混交林、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混交林与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可以把柳杉与湿地松、火力楠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 标签: 柳杉 湿地松 火力楠 混交林
  • 简介: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旱冬瓜林、人工生态林、桉树林、果园、耕地和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进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旱冬瓜林最高,云南松林最低,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氨态氮、含水量与酶活性的相关较好。细菌和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相关较好,可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衡量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的综合指标。

  • 标签: 滇西北 不同利用类型 酶活性 理化性质 微生物
  • 简介:为阐明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与定点观测,对延河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的5种草本植被(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0~500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草本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均表现为浅层(0~50cm)减少、中层(50~200cm)增加、深层(200~500cm)基本稳定的趋势;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均随着演替年限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白羊草群落阶段(退耕演替25a左右)达到最大值;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0~200cm土层较高;植被群落利用土壤水分土层深度随群落演替阶段逐渐加深,表现出对环境更强的适应.

  • 标签: 演替阶段 草本群落 生物量 土壤含水量 延河流域
  • 简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总结了鄱阳湖地区过去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对未来进行预估后,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自2009年9月份以来,中国的西南五省、市遭受历史的特大干旱,造成了数千万人的饮水困难,上百万公顷的粮食绝收,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均为历史之最。经调查发现,本次的特大旱灾有以下8大特点:农村重于城市、海拔高的地区重于海拔低的地区、有林区轻于无林区、无湿地的地区重于有湿地的地区、喀斯特岩溶地区重于非喀斯特岩溶地区、在农村工矿地区重于无工矿地区、无水利工程的地方往往重于有水利工程的地方、干旱在水土流失区更为严重。本文分析了8个特点与干旱的因果关系,阐述了本次旱灾有一定的人为因素。

  • 标签: 历史 干旱 灾害 思考
  • 简介:砒砂岩是一种特殊的泥岩、泥沙岩,是黄河中下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通过试验,观测了砒砂岩的耐水性,测试了砒砂岩的抗压强度、颗粒粒径分布、最大干密度等物理性能指标,利用X射线衍射测试了砒砂岩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并通过光学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砒砂岩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砒砂岩力学强度在0.4~2.8MPa之间,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赤铁矿,氧化物成分为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砒砂岩结构疏松,孔隙较多,胶结物质主要为碳酸盐和黏土物质。

  • 标签: 砒砂岩 矿物成分 抗蚀性
  • 简介:台湾地区地形、环境特殊,再加上气候等因素,导致灾害频繁,而发生灾害之主因以降雨为主,故针对年降水量、1d最大降水量及1h最大降水量进行频率分析。依台湾中央气象站所设21个气象站分北、中、南、东4区域为分析对象,采用常态分布法、对数常态分布法、极端值第一类分布、皮尔逊第三类分布及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5种分布进行分析。由研究结果得知:无论是年降雨量、1d最大降雨量或1h最大降雨量,台湾全区皆建议采用对数皮尔逊第三类分布作为频率分析之推估。

  • 标签: 频率分析 年降水量 1d最大降水量 1h最大降水量
  • 简介:本文运用物种多样、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等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周宁县天然甜槠林的群落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甜槠群落物种多样指数和均匀度值均较大,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研究结果为保护该地域森林植被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物种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物种均匀度 甜槠林
  • 简介:东固陂小流域是严重水土流失区,通过15年的综合治理,生态发生很大变化,改变森林多样、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也改善该小流域社会和经济面貌。

  • 标签: 小流域 森林景观 多样性 水土流失
  • 简介:CLIGEN是目前较全面产生降水要素(降水量、历时、达到最大降水强度的时间与降水总历时的比率、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的比率)的天气发生器,其生成降水要素的质量直接影响水文和农业响应模型的输出结果。利用黄土高原长武1957—2001年的日气象观测数据、王东沟流域1988--2001年的降水要素数据和CLIGEN生成的100年日气象数据,对CLIGEN模型产生日、月、年降水量的均值和方差、概率分布、降水极端值和降水历时、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LIGEN对日、月和年降水量均值的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都不大于1.O%;对标准差的模拟结果偏低,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小于6.6%;没有模拟出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但是较好地模拟出了月和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对日、月和年最大降水量的模拟误差较大,表明CLIGEN对极值的模拟精度有待提高。CLIGEN很好地模拟出连续降水的频率,但是连续干旱天数在20d以内的累积频率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9%;CLIGEN产生的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的比率高于实测数据;相对于实测数据,CLIGEN模拟的降水历时和降水量具有相同的趋势,对小降水量或短历时的模拟结果偏高,对大降水量或长历时的模拟结果偏低。

  • 标签: 天气发生器 CLIGEN 降水要素 模型评估 黄土塬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