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对柳杉湿地松混交林、柳杉火力楠混交林、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的林分结构和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混交林与柳杉纯林、火力楠纯林、湿地松纯林相比具有较大的林分生物量和较合理的林分结构,可以把柳杉与湿地松、火力楠混交林作为用材林造林方式加以推广。

  • 标签: 柳杉 湿地松 火力楠 混交林
  • 简介:城市湿地景观是福州城市景观的基础和依托,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下,福州城市湿地景观面临着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的问题。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则,提出严格保护现有城市湿地景观,免遭破坏和污染;营造城市湿地公园;规范城市湿地管理及树立全民保护城市湿地的意识等对策与建议。

  • 标签: 城市湿地 生态景观 保护 福州
  • 简介:为探讨我国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提出实用性较强的中国湿地类型分类系统;论述各类湿地的分布特征;分析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水问题,如湿地生态需水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并以黑龙江扎龙湿地为例,对其主要水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破解湿地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湿地分类 湿地特征 扎龙湿地 水问题 湿地保护
  • 简介:人工湿地是基于自然生态原理,以节能、污水资源化为指导思想,使污水处理达到工程化和实用化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这种经济高效的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受到日益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概况、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 标签: 人工湿地 污水 处理技术 进展
  • 简介:湿地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的主要栖息、繁殖地,鸟类及其生存、栖息的环境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为湿地开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是,目前国内的湿地鸟类旅游只是简单地涉及到观鸟等单个项目,系统、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泉州湾湿地鸟类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鸟类的赋存状况、可观赏性的基础上,结合鸟类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提出鸟类旅游专项产品,指出湿地鸟类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以期对湿地鸟类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 标签: 旅游开发 鸟类 湿地 泉州湾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物入侵已经对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与破坏,湿地作为对全球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更容易遭受外来植物的入侵的影响,但其入侵后对地下过程的影响研究仍十分薄弱。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入侵背景下,湿地土壤碳库的含量、组分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植物入侵对土壤碳输入与输出过程产生的影响。目前,有限的研究发现植物入侵对于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因土著生境以及入侵植物的差异有所不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尚待研究,同时同位素、核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有待进一步加深。

  • 标签: 植物入侵 土壤 碳循环 河口湿地
  • 简介:为了筛选综合效益最佳的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应用层次分析法,以蓄积量、生物量、风降率、风害率、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和土壤速效养分质量分数为指标,对沙质海岸8年生的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木麻黄与湿地松2:4带状混交、3:3带状混交、1:3行带混交、1:2行带混交及1:1行间混交)的生长效益、防护效益和地力维护效益状况分别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以上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种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模式综合效益大小顺序为木麻黄与湿地松3:3带状混交模式〉2:4带状混交模式〉1:2行带混交模式〉1:1行间混交模式〉1:3行带混交模式。

  • 标签: 沙岸 木麻黄 湿地松 防护林 混交林 层次分析法
  • 简介: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段)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TM和landsat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和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段)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湿地景观 动态监测 遥感与GIS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 简介:应用样木资料,采用多方程分析对比法建立胸径与地径及树高与地径的相关数学模型,所建立的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低于2%,预估效果理想,从而为通过地径的测定,应用二元立木材积表测定湿地松人工林被伐木材积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践上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湿地松 地径 胸径 树高 模型
  • 简介:以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驿站——闽江河口湿地为例,运用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共发放支付卡式CVM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估算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算术平均支付意愿值为151.16元/a,累计频度中位数为56.36元/a,支付意愿值相对分布频度曲线基本呈单调递减分布;考虑到本文目的是核算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并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因此,采用算术平均值计算其非使用价值,其值为5.01亿元/a;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支付意愿与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和职业呈显著相关关系。

  • 标签: 非使用价值 条件价值评估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闽江河口湿地
  • 简介: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剧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总结了鄱阳湖地区过去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并对未来进行预估后,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脆弱性 适应性 鄱阳湖湿地
  • 简介:当前课程改革在基础教育领域正蓬勃地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传统的生物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是我校初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环保教育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而又非常有意义的内容,普及大众的环保意识应从加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因此在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在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 标签: 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环保教育
  • 简介:利用极点排序法对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的边界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沿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的生境梯度,交错带划分结果为北样线交错带样方为N8~N13,南样线为S15~S24,东样线为E13~E22,西样线为W23~W30.2)4条样线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表现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3)受人为干扰和地形差异的影响,不同方向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北样线和东样线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

  • 标签: 极点排序 生物多样性 湿地 交错带
  • 简介:“生态格网”工艺科学地发展了都江堰使用的“竹笼”、“羊圈”工艺。在福建首先被试,占’应用到同青溪山口河段的治理当中,和传统的净而不美的“渠化”、“硬化”工程手段形成对比。从传统工程措施到回归自然河道的治理措施,建设生态格网生物护岸工程,其经济和生态优势将为其在福建拓展广阔前景。

  • 标签: 河道治理 生态格网生物护岸工程 邵武
  • 简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隧洞施工中产生的石碴第二次开发使用,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方便施工、减少建设费用和保护水土资源的目的。

  • 标签: 水土保持 洞碴 再利用
  • 简介:为查明崇墩沟小流域生物措施治理效益,采用径流小区及水文测站方法,对不同生物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马尾松低效林中,木荷补植、灌木补植、草本补植措施减水、减沙、保肥效果都显著,木荷补植效果最显著;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林木生长较快,覆盖较高,径流量和侵蚀量少,在研究区内,减水、减沙、保肥效益最显著。种植黄栀子生物埂果园的径流量和侵蚀量逐年减少,但果园保水保肥明显比封山育林和阔叶树荒山造林差。崇墩沟小流域2007年径流量比2006年径流量少12.92%,减沙1万367t,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效益显著。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物措施 效益 赣南山地
  • 简介: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崩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 标签: 河田侵蚀区 崩岗 生物治理 土壤侵蚀模数 植被盖度 崩陷地形
  • 简介: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其前身分别是原福建农学院的土壤农化系和原福建农业大学的土地与环境学系.福建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创立于1958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陆续创办了土地管理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并于1994年更名为土地与环境学系.

  • 标签: 福建农林大学 农学院 环境学 资源 20世纪90年代 福建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