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武夷山自然保护植被生态环境的分析,预测武夷山发展旅游对植被生态环境可能的影响,提出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发展旅游业,应本着保护的原则,在注重生态伦理的基础上,有规划地进行,以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标签: 武夷山 植被 旅游开发 生态环境
  • 简介:通过在花岗岩侵蚀的引种试验表明,改良型木豆适应性强,在本地能较好地生长,具有鲜肥、薪柴产量高,再生能力强,保土效果好等特点,生长快,当年可见效,生态经济利用价值高,在燃料、饲料、保持水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

  • 标签: 木豆 引种试验 水土流失区 宁都
  • 简介: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崩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崩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崩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崩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 标签: 河田侵蚀区 崩岗 生物治理 土壤侵蚀模数 植被盖度 崩陷地形
  • 简介:本研究以福建霞美为实例,构建了示范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并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区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依据坡面径流调控理论,把水土保持措施结合到农业措施中去;指出在侵蚀坡地上重建植被,必须注重近地表林下植被的建设,避免造成"空中绿化"现象;要充分考虑地带性规律对群落的影响,合理地配置先锋植物群落,以免造成群落退化.构建的示范水土保持生态景观模式、方法和理论在闽南乃至我国南方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模式 水土保持 景观 丘陵
  • 简介:生态旅游是我国自然保护旅游业发展最快的一部分,然而,目前的生态旅游概念太空泛,又缺乏具体标准,在现实中难以操作,并常被用来误导游客;另一方面,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以及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从认识到行动层面都较浮浅,势必对自然保护乃至全球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借鉴国外发展生态旅游的经验,提出应制定生态旅游等级,规范生态旅游,并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当地社区、环保人士和旅游者转变传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促进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规范 等级 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
  • 简介: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出福建生态型耕地开发整理模式,期望此项工作能取得更大成效.

  • 标签: 耕地开发整理 资源可持续利用 农业生态体系
  • 简介:树种结构单一是长期困扰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低,且跑水跑肥,使得阔叶树难以自然恢复,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对水土流失保水保肥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水土流失营造阔叶树是解决树种单一的唯一办法.自2000年以来,长汀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新治理模式,从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以培育地力、改善局部环境为着力点,在马尾松纯林混交阔叶树,力争重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植物群落,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 标签: 水土流失 树种结构 马尾松 阔叶树 长汀县 生态环境
  • 简介: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应用GIS技术建立准确的区域基础、专题数据库,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分析评价;二是针对不同地域特点而进行的评价因子选择,以及各因子权重和隶属度的确定。本文主要针对前者,就GIS技术在新罗耕地地力评价中所发挥的作用,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 标签: GIS 耕地 地力评价
  • 简介:本文以长汀县为研究区域,应用SPOT卫星数据对长汀县水土流失进行动态遥感监测研究,掌握2000~2003年这3年来长汀县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和治理成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福建省水蚀土壤侵蚀遥感监测的新方法,为实施《水土保持法》定期监测公告服务。

  • 标签: 水蚀区 土壤侵蚀 遥感 监测技术
  • 简介:为了解干热河谷不同植被修复方法的土壤种子库的变化模式,采用对不同处理地段(包括水平阶间坡面、自然坡面、沟底)和对照(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组成、大小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元谋干热河谷山地植被修复的土壤种子库。结果表明:1)植被修复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对照;2)修复区内第2年土壤种子库密度、丰富度均大于第1年;3)水平阶间坡面和各类型间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显著;4)种子库中草本植物占很大比例;5)孔颖草和扭黄茅是种子库2大优势种。研究项目所采取植被修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结构和物种组成。

  • 标签: 千热河谷 植被修复 土壤种子库 时空变化
  • 简介:湿地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的主要栖息、繁殖地,鸟类及其生存、栖息的环境具有极强的观赏性,为湿地开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是,目前国内的湿地鸟类旅游只是简单地涉及到观鸟等单个项目,系统、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泉州湾湿地鸟类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鸟类的赋存状况、可观赏性的基础上,结合鸟类旅游开发的若干原则,提出鸟类旅游专项产品,指出湿地鸟类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以期对湿地鸟类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 标签: 旅游开发 鸟类 湿地 泉州湾
  • 简介:CLIGEN是目前较全面产生降水要素(降水量、历时、达到最大降水强度的时间与降水总历时的比率、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的比率)的天气发生器,其生成降水要素的质量直接影响水文和农业响应模型的输出结果。利用黄土高原长武1957—2001年的日气象观测数据、王东沟流域1988--2001年的降水要素数据和CLIGEN生成的100年日气象数据,对CLIGEN模型产生日、月、年降水量的均值和方差、概率分布、降水极端值和降水历时、强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CLIGEN对日、月和年降水量均值的模拟效果较好,相对误差都不大于1.O%;对标准差的模拟结果偏低,相对误差的绝对值小于6.6%;没有模拟出日降水量的概率分布,但是较好地模拟出了月和年降水量的概率分布;对日、月和年最大降水量的模拟误差较大,表明CLIGEN对极值的模拟精度有待提高。CLIGEN很好地模拟出连续降水的频率,但是连续干旱天数在20d以内的累积频率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9%;CLIGEN产生的最大降水强度与平均降水强度的比率高于实测数据;相对于实测数据,CLIGEN模拟的降水历时和降水量具有相同的趋势,对小降水量或短历时的模拟结果偏高,对大降水量或长历时的模拟结果偏低。

  • 标签: 天气发生器 CLIGEN 降水要素 模型评估 黄土塬区
  • 简介:为进一步探讨森林植被对流域尺度径流和输沙的影响,给黄土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黄土山西省吉县蔡家川嵌套流域的聚类分析,选取地形地貌特征相似的森林流域和无林流域,对其雨季径流和输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可以大幅度地延缓产流时间、减少小流域的暴雨洪峰流量;随着森林植被覆盖率的增加,流域雨季径流量、径流深和径流系数减少,无林流域比森林流域的雨季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5-20倍,少林流域比多林流域的雨季径流深和径流系数高2.7-2.9倍;少林流域暴雨径流输沙量是多林流域的3-6倍,且前者暴雨径流输沙过程线的变化比后者剧烈得多。由于森林植被对流域径流影响的复杂性和尺度依赖性,森林在区域(或大流域)尺度的水文功能评价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森林植被 流域径流 输沙 聚类分析 黄土区
  • 简介:为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固沙剂的保水、增产及其固沙效果,挽救濒临死亡的地表植被,修复地区生态平衡,在民勤干旱沙开展了有关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固沙剂具有一定的保水能力,可使农田作物含水率(耕作层)提高1.0~1.5百分点,使梭梭林分100cm内土壤层平均含水率提高2.3百分点,流动沙丘80cm内土壤层平均含水率提高3.5,3.9百分点。2)种子包衣制剂处理对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具有滞后作用,但均存在增产效果,能使小麦增产12.2%,玉米增产2.0%。3)利用液体试剂进行籽瓜灌根处理可促使植株较对照的主根增长9.1cm,主蔓增长33.0cm,平均增产率为11.5%。4)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退化植被梭梭、唐古特白刺进行根部追施后,梭梭新梢增长0.6~3.0cm,唐古特白刺冠幅增大45.1~96.2cm。5)固沙剂固定流动沙丘后,使沙丘结皮厚度增加0.2~0.3cm,风蚀减小50%~80%,沙丘植被盖度增加1.9%~2.7%。

  • 标签: 植物生长调节剂 固沙剂 植被 民勤沙区
  • 简介:本文分析了东江水源(东江上中游)水土资源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在于原生植被的过度砍伐,果业开发和速生商品林的建设及工业项目开发建设水保措施不落实,工业污染和城乡"三废"未有效处理,水资源受益与保护行政区划分隔,上下游水土资源保护的得、失不平衡;同时,提出了从落实各地政府的水土资源保护责任、建立流域生态协商机制、探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 标签: 水土保持 生态补偿机制 东江
  • 简介:濑底水土保持示范原为荒废多年的“五七”茶场及周边荒山荒坡,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3%,自2001年起采取封山育林、坡改梯、果园种草、配套完善排灌设施等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 标签: 水土保持 综合治理措施 效益
  • 简介:本文根据水法提出的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的法定重要内容,应用水资源保护理论技术,初步提出河流水能资源开发的合理限度与发展模式的评价方法,分析蓄水式水电站和径流式水电站的水环境效应。凡涉及到影响饮水安全的水电站,建议对其规划作进一步论证。

  • 标签: 水能资源 发展模式 福建河流
  • 简介:为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山上部生态防护林带、山中部生态经济林带和近江景观防护林带的“三带”布局技术及其具体建设模式。秭归县兰陵溪建设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03.9%,形成了生态防护效益高、经济发展前景好、景观功能优的协调发展局面。

  • 标签: 三峡库区 低山丘陵 防护林体系 布局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