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7 个结果
  • 简介: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分析1961-201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气候因子变化趋势,并用偏微分方法定量分析各气候因子变化对潜在蒸散影响。结果显示:1)近50年来黄河中上游地区气温显著升高(α〈0.01),风速和日照时间显著减少(α〈0.01)。半干旱区面积不断扩大,气候总体呈暖干变化趋势。2)潜在蒸散对实际水汽压变化最敏感,其次为最高气温、风速和日照时间,对最低气温变化最不敏感。夏季潜在蒸散对日最高气温最敏感,其他季节对实际水汽压最敏感。3)风速对年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其次为气温和日照时间,实际水汽压贡献最小。春夏秋冬对潜在蒸散变化贡献最大气候因子依次为风速、日照时间、气温。温度升高、湿度减少埘潜在蒸散正影响已被风速、辐射下降负影响所抵消。综合考虑各气候因子对潜在蒸散作用有助于加深对气候变化影响机制认识,并为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潜在蒸散 气候变化 敏感性 贡献率 黄河中上游地区
  • 简介:河流水沙特征与流域降水量和下垫面变化密切相关。为揭示流域降雨以及退耕还林对延河流域水沙特征影响,本文以延河甘谷驿站控制区1960—2010年流域降水量、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实测数据为基础,统计分析了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对流域降水量响应,并对比分析了退耕前、后(以2002年为界)延河水沙变化。结果表明:在1960—2010年间,延河甘谷驿站控制区年及汛期(6—9月)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波动递减趋势,汛期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值约占年值64.8%、71.7%和98.1%;年及汛期输沙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径流量变化可分别解释年及汛期87.6%和92.2%输沙量变化,降水量变化可分别解释年及汛期22.7%和23.6%输沙量变化;退耕后流域年及汛期平均输沙量、径流量和径流系数显著低于退耕前,剔除退耕前后降水量差异影响,退耕工程对年及汛期累计输沙量变化分别贡献87.5%和86.9%,对年及汛期累计径流量变化分别贡献77.4%和75.4%。研究阐明退耕可显著降低年及汛期平均径流量、径流系数和输沙量。

  • 标签: 河流水沙特征 降水 退耕还林还草 黄土高原
  • 简介:水土保持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形式是改革新形式,主要采用两种报账制形式:一种是直接县级报账制,由县级水土保持部门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使用由施工单位直接向县水土保持部门报账支出.另一种是间接县级报账制,由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组织实施,由项目乡(镇)政府确定施工单位,先由施工单位向政府实行报账开支,然后再由政府向县水土保持部门实行报账.

  • 标签: 水土保持 项目资金管理工作 县级报账式
  • 简介:根据生态学原理、运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研究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提出福建生态型耕地开发整理模式,期望此项工作能取得更大成效.

  • 标签: 耕地开发整理 资源可持续利用 农业生态体系
  • 简介:通过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分析,在总结已有水土流失防治成果和防治措施体系及防治技术基础上,按照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把开发建设项目防治区分为扰动开挖防治区和弃渣防治区2个分区,并对各分区提出了相应主导防治措施,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宏观统筹、分类指导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作用。

  • 标签: 开发建设 人为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量在不断加大,其水土流失防治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工作实践提出,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首先要确立水土保持监测机构法律地位,其次完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有关监测技术体系,其三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其四在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中严把监测部分质量,其五制定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嗣度,最后要严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关。

  • 标签: 水土保持监测 管理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本文根据侵蚀坡地治理实践,就侵蚀坡地治理中“小老头松”、侵蚀坡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群落配置中地带性、重建植被中群落演替、坡地茶果园开发方式、庭院经济生态体系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侵蚀坡地土壤贫瘠和裸露坡地近地表千热化是重建植被主要障碍因素;坡地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主要取决于土壤、植被、小气候因素;侵蚀坡地植被重建必须着眼于建立地带性森林系统,遵循地带性规律进行种群配置;植被群落发育程度必须与土壤肥力恢复水平相适应,即在先锋群落配置中要注重草被层生长,避免造成“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空中绿化”现象;侵蚀坡地果园开发必须注重地被植物保护和建设。“果-草-牧-沼-菌”庭院经济生态工程是解决水土流失区农民“钱”、“肥”、“烧”问题有效途径。

  • 标签: 土壤侵蚀 生态恢复 地带性 群落演替 庭院生态工程
  • 简介:在引入“社会责任”绿色营销基础上,通过对牛姆林旅游资源地实地调查、游客及景区工作人员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牛姆林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牛姆林客源市场特征并结合其旅游产品特点,并提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建议。

  • 标签: 旅游市场 生态旅游 游客调查 牛姆林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是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关键,是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和设计基础,其重要内容就是项目区背景及扰动后土壤侵蚀模数的确定。本文通过对现有土壤侵蚀模数确定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其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同时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土壤侵蚀模数 预测 开发建设
  • 简介:结合生态农村园发展要求及对同安造水村综合考察,从多角度来分析市场形势和造水村的人文、地理各条件综合状况,为造水村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合理开发提供较为科学理论依据,同时,为同安区汀溪镇发展成为厦门市后花园提供借鉴。

  • 标签: 乡村旅游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 生态旅游 造水村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通过对影响水土流失自然因子干扰和破坏,打破了地表基底稳定,损坏了生态系统自我平衡,以至引发生态退化。通过分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成因、特点、危害情况,结合生态恢复学相关理论,对水土流失生态恢复体系及生态恢复中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希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 标签: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生态恢复
  • 简介:本文根据水法提出维持江河合理流量和维护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法定重要内容,应用水资源保护理论技术,初步提出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合理限度与发展模式评价方法,分析蓄水式水电站和径流式水电站水环境效应。凡涉及到影响饮水安全水电站,建议对其规划作进一步论证。

  • 标签: 水能资源 发展模式 福建河流
  • 简介:在低丘红壤开发利用中,通过复合农林业技术达到植树种草、增加地面覆盖率、发展当地经济植物促进畜牧业发展,探索低丘红壤开发利用新模式,科学舍理地开发红壤资源,实现开发中保护。经过2年试验表明:选择适宜植物种类对于有效地发挥生物措施与复合农林技术功效是极其重要,各试验块植被覆盖度分别是湿地松18%,茶叶23%,柑橘34.6%;覆盖度大小顺序依次为柑橘〉茶叶〉湿地松;低丘红壤开发第1年土壤侵蚀量一般都超过土壤允许侵蚀量500t/km^2.a,第2年就减小到350t/km^2.a左右,各类型土壤平均侵蚀量次序为柑橘〉湿地松〉茶叶;各处理平均N素流失量为湿地松138.8kg/km^2,茶叶450.1kg/km^2,柑橘182.4kg/km^2;N素流失大小顺序为茶叶〉柑柑橘〉湿地松。在试验区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侵蚀逐步升级,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粉粒、土壤团聚体、土壤pH、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盐基交换量均相应降低,而土壤交换性酸对应增加。验证了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土壤结构、土壤物理性状退化、变差结果。

  • 标签: 低丘红壤 生物措施 复合农林业 综合开发
  • 简介:根据调查结果,江西省开发建设项目每年扰动土地面积845.88km2,搬动土石方6.56亿m3,平均每年由此而产生新水土流失面积1779.39km2,水土流失量1903.25万t。本文对该省近年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提出了实用性强对策措施。

  • 标签: 江西 开发建设项目 水土流失 分析
  • 简介:湿地是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主要栖息、繁殖地,鸟类及其生存、栖息环境具有极强观赏性,为湿地开展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自然优势.但是,目前国内湿地鸟类旅游只是简单地涉及到观鸟单个项目,系统、理论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泉州湾湿地鸟类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鸟类赋存状况、可观赏性基础上,结合鸟类旅游开发若干原则,提出鸟类旅游专项产品,指出湿地鸟类旅游开发保障措施,以期对湿地鸟类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 标签: 旅游开发 鸟类 湿地 泉州湾
  • 简介:长汀县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县份之一,由于近年无序开采小稀土矿,造成矿产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使长汀稀土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规范稀土矿开采,实行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

  • 标签: 长汀县 水土流失 福建 小稀土矿 矿产资源 产业化经营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历经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可划分成多个阶段,稍不注意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层次分析辨识模型,量化水土保持管理指标,确定水土保持管理优先考虑对象,供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及社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 标签: 水土保持管理 层次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性退化严重,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贵州岩溶山区居民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贵州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需对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约束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地形复杂性、地质环境特殊性、降水不均匀性以及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脆弱生态环境对贵州岩溶土地资源影响,表现为: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 标签: 贵州岩溶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性 土地资源 约束
  • 简介:高岭土矿山开发已经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破坏,建立一个有效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矿山生态恢复。本文以福建省闽清县白中镇普贤高岭土矿山废弃地为例,讨论了高岭土矿山生态补偿问题,分别为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方式、补偿金使用以及补偿标准。而其中补偿标准又是最为重要,主要由矿山开发前为林地时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和矿山开发后进行生态恢复所需费用决定。计算结果表明,该矿山开发前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为2050280.86元,矿山开发后进行生态恢复所需费用为1971762.6元,因此,开发此矿山大致需要补偿4022043.46元,补偿标准为251377.72元/hm^2。

  • 标签: 高岭土矿山 生态补偿 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