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毛竹林不同施肥方式对立竹质量、竹林产量以及竹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伐桩施肥与沟施、撒施相比肥料损失少,输送迅速,并能加速竹蔸腐烂,具有显著的生长效应,是培育丰产毛竹林一种较好的施肥方式。

  • 标签: 毛竹 施肥方式 施肥效果
  • 简介:崩岗与滑坡泥石流工作分别于水土保持和国土资源领域开展研究,研究工作存在异同。通过工作实践总结对比分析崩岗与滑坡泥石流的相关性,初步研究表明:从学科术语及特征方面崩岗着重于地貌学,滑坡泥石流着重于地质学及灾害学;从研究手段上,崩岗多集中于第四纪覆盖层和浅部强风化层的精细化研究,滑坡泥石流除覆盖土层外还涉及风化程度不一的岩层,具有更广的研究对象,在岩土力学机制理论更为完善,两者可相互借鉴。

  • 标签: 崩岗 滑坡泥石流 对比 借鉴
  • 简介: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明确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干化现状,利用CNC503B(DR)中子仪,于2014年4—10月,对长武塬区19龄果园、9龄果园、玉米地及小麦地0~600cm的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监测,并利用土钻进行校准。结果表明:1)0~600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9龄果园〉玉米地〉小麦地〉19龄果园,均值分别为186.5、183.6、158.6和132.8cm,除9龄果园与玉米地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他农林用地土壤贮水量两两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2)4块样地浅层(0~200cm)土壤含水量波动程度为中等变异(10%600cm;4)19龄苹果园土壤干化最严重,0~200cm土壤干化程度呈季节性变化,200~250和250~320cm土层分别为严重干燥化与强烈干燥化,320~600cm呈极度干燥化,形成永久性土壤干层;其次为小麦地,0~100cm产生临时性干层,250~300cm发生强烈干燥化;玉米地与9龄果园干化程度较轻,在水分补给不足情况下,只在土壤浅层产生临时性土壤干层。长武塬区农业结构由大田作物转向苹果经济林建设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随着苹果林达到盛果后期,土壤贮水量亏缺,土壤干化严重,苹果经济林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作用等都将受到限制,需要采取合理用水措施及调整林分密度等科学方式,完成长武塬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黄土塬区 苹果园 土壤含水量 消耗和补充深度 土壤干层
  • 简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草地类型地上植被和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内蒙古草原地区草地及土壤固碳能力的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物量级别下,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均表现出了各自的规律性差异.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密度相对稳定的生物量阈值区间分别为100~180、120~140和60~80g,在阈值范围外,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2)在80~100g与120~140g2组生物量级别下,不同群落类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尽管存在部分差异,但总体而言,群落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改良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防止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对增加草原土壤有机碳密度、提高草原土壤固碳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草原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内蒙古
  • 简介:崩岗侵蚀产沙是崩岗侵蚀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对典型崩岗进行采样、分析,筛选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利用组合指纹对崩岗侵蚀产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崩岗土体的理化性质有显著差异,利用无参检验和多元判别分析筛选出粘粒含量、Fe、K为最佳指纹因子组合(累积判别率大于90%),说明指纹可用于崩岗侵蚀产沙来源研究。同时利用多元混合模型得出侵蚀产沙中超过50%的泥沙来源于红土层和砂土层,这表明该崩岗还处在发展阶段。

  • 标签: 崩岗 泥沙来源 组合指纹法
  • 简介:水土流失区马尾松"老头林"采用一般的垦复施肥措施,对促进马尾松生长有显著效果,但施肥作用只能持续3年左右.而采用混交固氮树种杨梅、胡枝子的措施,随着固氮植物固氮能力及生物生长量的增加,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等得到不断改善,马尾松高生长量也在逐步上升,效果十分显著,且作用持久.

  • 标签: 水土流失 混交固氮植物 效果分析
  • 简介:为了寻找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的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径流特征,基于闽江流域4个控制水文站近61a(1950--2010年)的月径流资料,采用TFPw—MK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径流演变趋势,并与MK、PW—MK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序列普遍存在自相关,TFPw—MK比较适合闽江流域径流趋势检测,且序列自相关系数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2)闽江流域近61a径流演变主要趋势为年径流呈不显著下降趋势,汛期和春季径流以下降趋势为主,非汛期、夏秋冬季径流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趋势显著,月最大和月最小径流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且多数站点趋势显著,同时序列长度对趋势分析结果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径流 TFPW-MK 时间尺度 自相关系数 闽江流域
  • 简介:测钎具有布设简单、实施灵活、选材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土壤侵蚀监测,特别是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监测工作中应用广泛,但在实际使用中具有局限性。根据测纤可测量的精度及其测定原理,从理论上推算适用测钎的土壤侵蚀模数最低阈值,对提高土壤侵蚀监测精度具有现实意义。结果表明:使用测纤进行土壤侵蚀监测,月度、季度和年度的监测值可适用的土壤侵蚀模数最低阈值分别为1452、484和121t/(km~2·a),低于该阈值,监测数据精度不能保证。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土壤侵蚀监测中,土壤侵蚀强度低于此阈值的地区或时段,宜采用其他监测方法,以确保土壤侵蚀监测结果的精确性。

  • 标签: 测钎法 土壤侵蚀监测 精度 最低阈值
  • 简介:“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次生灾害使当地的植被毁坏严重,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适用于地震灾区复杂的立地条件植被重建。在研究灾区植被破坏类型的基础上,将损毁植被的坡面划分为岩质边坡、土质边坡、土石边坡3种类型,并对不同坡面进行微立地因子类型划分,针对不同立地条件选择适宜植被恢复技术,促使灾区尽快植被重建,并为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汶川地震 微立地因子 植被恢复 坡面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森林草原过渡带燕沟流域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6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应用LeBissonnais(LB)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对比分析了LB3种处理的测定结果与传统湿筛(Yoder)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在LB3种湿润处理下,快速湿润处理(FW)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破坏程度最大,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05~0.5mm为主;慢速湿润处理(SW)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最小,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以〉2mm团聚体为主;而预湿后扰动处理(WS)对团聚体的破坏程度介于FW和SW之间,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比较均匀。说明该区土壤团聚体破坏的主要机制是土壤孔隙中的气泡爆破产生的消散作用。退耕100a期间,植被群落由1年生草本(4a)-多年生灌草(16a)-半灌木(29a)-灌木(55a)-乔木(100a)方向演替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由小粒径向大粒径方向转变,土壤结构趋于稳定。LB3种处理中,FW处理与SW处理所测得〉0.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WS处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物理性黏粒主要影响消散和黏粒膨胀引起的崩解作用,而对机械干扰引起的团聚体破坏无明显影响。LB3种处理中,慢速湿润方法所获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更接近湿筛,适宜于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测定。

  • 标签: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LE Bissonnais法 黄土丘陵区
  • 简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历经时间长、影响因素多,可划分成多个阶段,稍不注意易造成人为水土流失,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利用层次分析建立水土保持管理体系层次分析辨识模型,量化水土保持管理指标,确定水土保持管理优先考虑的对象,供政府相关部门科学决策及社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 标签: 水土保持管理 层次分析 开发建设项目
  • 简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和承载能力,对分析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及生态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浙江省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4年,全省水资源承载力逐渐呈上升趋势,且波动变化。同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作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现实依据。

  • 标签: 因子分析法 水资源 承载力 评价
  • 简介:吸管法是测定颗粒组成的经典方法,激光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的分析中,并逐步应用到侵蚀泥沙粒径分析。为获取激光与吸管法测定侵蚀泥沙特性指标和不同粒径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对18个黑土区侵蚀泥沙样品颗粒组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采用中值粒径D50和平均质量直径MWD进行侵蚀泥沙样品特性分析,激光比吸管法测定结果明显偏低;但2种方法测定D50和MWD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9,P〈0.001)。激光法测定的砂粒和黏粒质量分数低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定粉粒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吸管法测定值。测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2种方法间,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进一步细分泥沙颗粒为大于中砂、细砂、极细砂、粗粉和细粉这5个粒级时,2种方法间除极细砂(R=0.764,P〈0.001)外,其余粒级均具有很好的线性转换关系(R〉0.8,P〈0.001)。

  • 标签: 侵蚀泥沙粒径分布 吸管法 激光法 转换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