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对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简要分析,结合各山体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特征和所处功能分区的差异,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森林结构,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生态功能完善、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体系为目标,提出了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各山体森林景观资源改造的原则、方向和技术措施等,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具有类似条件的其他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森林公园 森林景观 主要问题 林相改造 技术措施
  • 简介:近年来,广元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和探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和投入机制、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元市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效、所采取的关键措施,并指出了目前该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存在的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对策。

  • 标签: 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 经验 对策
  • 简介:日本的泥沙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由泥沙灾害危险区域的判别调查、泥沙灾害监测系统、泥沙灾害预警系统和防灾预案等4部分构成。其中,泥沙灾害危险区域的判别调查是基础,泥沙灾害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是核心,防灾预案是关键。在地域合作防灾体系中,由国家对地方政府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地方政府对基层政府进行技术指导和资金补助,地方政府指导防灾活动,基层政府向居民提供防灾信息,实施防灾训练等。日本在泥沙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在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工作中借鉴。

  • 标签: 日本 泥沙灾害 监测 预警系统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我国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意识领域有着影响的深远。因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度指标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 标签: 人与自然 指标评价体系 和谐社会
  • 简介: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模型,对元阳县2003~201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赤字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元阳县2003~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全球公顷模型中,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27hm~2,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达到最大值,为1.313hm~2;国家公顷模型中,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91hm~2。影响元阳县生态足迹变化因素的分析表明,耕地是元阳县生态足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方式较单一,且生态赤字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建设用地处于盈余状态,草地处于赤字状态,其余土地类型出现不同程度的赤字现象。据此,提出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元阳县可持续发展对策。

  • 标签: 全球公顷 国家公顷 生态足迹 元阳县
  • 简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法制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在分析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水利部发布的,参比国外有关技术标准,初步提出了我国水土保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框架.

  • 标签: 标准体系建设 中国 技术标准体系 水利部 健康发展 法制建设
  • 简介:漳州市霞美水土保持农业体系示范区是亚洲湿热带地区水土保持网络(ASOC0N)于1990年在中国实施的唯一试验示范项目.本文通过对该示范区12年来开展的16种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措施的比较分析,探索了小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农业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提出了适合于漳州丘陵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农业模式,值得在闽南丘陵区大力推广.

  • 标签: 水土保持 农业体系 试验示范 效益
  • 简介:针对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项目具有系统多样性、措施多样化、区域差异性及时效性强等显著特点,从监测原则、监测程序、监测指标、监测方法和监测站点布设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善的生态修复监测体系

  • 标签: 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区 监测 方法 体系
  • 简介: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的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的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的质量浓度高于NW4^+-N;Fe的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和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的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的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中的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和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和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 简介:开挖面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对其进行分类,是构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指导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水土流失监督执法的基础.以我国东部水蚀区为背景,通过对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南土石山区及南方红壤区内多个不同类型生产建设项目用地开挖面的实地调查,在总结分析水蚀区开挖面特征及水土流失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挖面分类体系.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按照开挖面质地与物质组成,把开挖面分为均质面和非均质面;第2层次根据开挖面上方有无来水,把开挖面分为无汇水影响开挖面和有汇水影响开挖面;第3层次按照开挖面形成的时间,把开挖面分为非稳定面和稳定面.该分类体系,不仅打破了现行工程边坡分类中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界限,而且为开挖面土壤流失量测算模型和方法构建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分类体系在土壤流失测算中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 标签: 开挖面 分类体系 生产建设项目 水蚀区 土壤流失量测算
  • 简介:为保障三峡库区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及自然经济条件分析基础上,提出山上部生态防护林带、山中部生态经济林带和近江景观防护林带的“三带”布局技术及其具体建设模式。秭归县兰陵溪建设结果表明,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03.9%,形成了生态防护效益高、经济发展前景好、景观功能优的协调发展局面。

  • 标签: 三峡库区 低山丘陵 防护林体系 布局 模式
  • 简介:通过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历程的回顾,明晰我国针对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发展脉络,总结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地区,并展望我国流域性防护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方式,在长江全流域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加绿色资源,扩大生态容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存在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投资支持力度不够、投资项目过少等问题。未来长江流域仍有大面积可造林地需要绿化,工程建设任务还很重,工程建设空间还很大,流域生态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 标签: 防护林 工程建设 长江流域
  • 简介:以福银高速公路尤溪联合段为研究区域,探讨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的监测方法。研究表明,遥感监测、实地建立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法、水文观测和实地调查测量法的综合集成是进行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监测较好的方法体系:通过遥感法来监测项目建设前后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通过径流小区法、水文观测法和侵蚀沟法以获得项目土壤侵蚀量,结合实地调查和测量法进行监测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监测。

  • 标签: 开发建设 土壤侵蚀 监测 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