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分布水文模型的模拟精度受空间参数精度的影响。提升空间参数精度能较为精准描述流域空间特征,也会使空间数据量冗增,甚至影响模型运行效率。以分布水文模型SWAT为例,分析DEM、子流域划分、土地利用、土壤、降水站点等空间数据精度对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不同对象(流量、泥沙、营养元素等)进行模拟时,大多数空间数据分辨率阈值不同,分辨率超出阈值可能降低模型模拟的精度;2)DEM分辨率降低,泥沙和总磷(TP)模拟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增加,而流量和硝态氮(NO3-N)模拟结果变化极小;3)DEM分辨率达到一定精度后,进一步提高并不会使地表径流模拟精度得到改善,低分辨率DEM获得的坡度较小,这会降低模型对流量的模拟,模拟的洪峰径流产生滞后现象;4)子流域划分对流域产流模拟影响较小,而对产沙模拟影响较大。子流域和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数量对流域上游产沙量影响较大,而对流域出口处泥沙荷载影响较小;5)土地利用和土壤图精度主要通过影响模型中HRU生成的数量而影响模拟结果;6)地表径流模拟上,能够体现对地表径流贡献较大的局地降水事件的分布的降水数据要比利用气象站点获得的降水数据模拟结果的精度要高。研究结果可以为今后模型开发、利用、改进提供参考,提高模型模拟的精度。

  • 标签: 分布式水文模型 SWAT 数据质量 分辨率 水文模拟 空间数据
  • 简介:利用野外试验小区观测与人工模拟降雨资料,在定量分析羊道沟小流域坡面—沟坡—沟道侵蚀产沙关系基础上,建立了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借助GIS技术,将王家沟小流域划分为40个沟间地、40个沟坡地及它们组成的40个子流域和一个输水输沙通道。通过对比分析每个子流域降雨、地貌、治理、植被覆盖、耕作措施和土壤6个主要侵蚀产沙影响因子与羊道沟小流域各因子的关系,得到王家沟各子流域相对于羊道沟小流域侵蚀产沙模型相应参数的修正系数,结合王家沟流域主沟道泥沙输移关系,建立了王家沟流域次降雨分布侵蚀产沙模型。利用王家沟流域1963-1968年22次天然降雨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较为理想,预测精度达到55%。

  • 标签: 土壤侵蚀 分布式模型 GIS 王家沟
  • 简介:分布能源项目建设厂址位于工业园内,不同于其他热电项目,编写水土保持方案时应根据其项目特点正确划分其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确定土壤侵蚀模数,区别和明确各部分水土保持补偿费的缴纳金额和缴纳主体,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

  • 标签: 分布式能源项目 防治分区 土壤侵蚀模数 水土保持补偿费
  • 简介:TOPMODEL(TopographyMODEL)为一半分布水文模式,是由英国兹里大学的Beven及Kirkby于1979年所发展,可以数学方式表示水文循环过程的模式,其概念简单、参数少、操作方便,近年来模式不断修正改进,更可与数值高程模型与地理资讯系统相配合,因此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而广泛使用。TOPMODEL的应用范围甚广,由文献中得知其应用领域包括:模式评估、气候水文、原理探讨、网格分析与灾害预测等。本文介绍了TOPMODEL模式的原理与应用,并收集相关的文献(2001—2010年),就研究现况予以统计分析,为日后应用此模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TOPMODEL 地形指数 水文模式
  • 简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目前仍然处于不统一阶段。利用分布测算方法,基于福建省2007年森林资源2类调查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对福建省9个地市的主要植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07年,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012.73亿元,其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制氧、净化大气环境、保育土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森林防护,其中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固碳制氧价值合计占总价值的81.55%;2)福建省各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宁德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厦门市;3)不同林分类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马尾松、阔叶林、杉木、竹林、经济林、灌木林、桉树、木麻黄;4)不同龄组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龄林、成过熟林、幼龄林、近熟林。

  • 标签: 森林生态系统 价值 测算 福建省
  • 简介:137Cs示踪技术是土壤侵蚀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准确的137Cs本底值是运用该技术开展研究的基础。为了获取区域高空间分辨率137Cs本底值数据,作者基于147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和Walling&He的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GWRK)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四川省137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应用PCA法可在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的同时,有效地消除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为后续的回归分析与空间插值奠定基础;2)GWRK插值法综合考虑了降水、空间位置等多个影响因素及其对137Cs本底值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相对于传统的普通克里格和全局回归克里格插值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较准确地表达局部区域137Cs本底值空间分布的细节信息;3)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GIS技术的空间插值方法是获取区域高分辨率137Cs本底值空间数据的可行途径。本研究有效地揭示137Cs本底值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影响,为运用137Cs示踪技术开展土壤侵蚀研究、水土流失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

  • 标签: 137^Cs本底值 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 137^Cs本底值计算模型 四川省
  • 简介: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森林水文方面的研究进展,以福建省不同森林类型为例,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出发,论述了森林对降水的影响:即分别从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以及林地土壤层分析其对降水截留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概述了森林对径流(包括对泥沙和水质的影响)、蒸发散等影响的最新研究动态。但由于目前不同地区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方法和研尺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今后森林水文研究工作应加强水文过程中物理机制的研究,这样从不同地带、森林类型等方面去分析评价森林水文效应才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森林水文效应 降水截留 持水量 径流 蒸发散
  • 简介:河岸带生态系统在人类强烈干扰下退化严重,是河道治理的主要对象,随着河道治理理论的发展,近自然植物措施将逐渐代替传统工程措施。综述了河岸带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生态水文效应,形态水文效应主要表现为阻流、导流和截流三个方面。生理生态方面,分析了河岸带植物吸水、含水和蒸腾耗水等环节的特点。认为还需要对不同种类植物的水文效应机理进行全面认识,才能对多种植物组合起来的不同植物群落在大尺度上对水文过程的影响有整体把握,并需要考虑河道自身形态特点,提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重建和恢复是河道治理的关键。

  • 标签: 河岸带 植物 生态水文效应
  • 简介: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模型的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的简化、模型的全面性、模型的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 标签: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 简介:为更好地指导黄河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采用环刀法,对宁夏5种黄河护岸林的根系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护岸林约有85%的根量分布在0~60cm的范围内,是无林地即芦苇地根量的2—3倍;护岸林林地0~60cm范围内的土壤密度远远小于芦苇地的土壤密度,土壤饱和导水率较对照区有所提高;林地根量的增加,使土壤变的更加疏松、透气、透水,降低了土壤pH值,增加了土壤养分的来源,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增强了土壤抵抗水土流失的能力。

  • 标签: 根量 水土保持 土壤改良 混交林 纯林
  • 简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能够对雨量、水位等水文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处理与实时传递,能有效解决江河湖泊及水库的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变了人工测量的落后状况,并扩大了测报范围,增长防洪决策的预见期,效益明显,因而被越来越多的防汛部门所采用。本文简单介绍了自动测报系统在亚湖水库的配置及运行情况。

  • 标签: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 水情信息 应用
  • 简介:为掌握山东省日照市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提髙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利用日照市水利局雨量遥测系统61个雨量站点2005—2014年日降雨资料计算降雨侵蚀力,并运用Excel2013、ArcGIS10等工具分析日照市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度变化来看,日照市站均年度降雨侵蚀力最大值(2008年)是最小值(2014年)的2.90倍,站均汛期降雨侵蚀力最大值(2007年)是最小值(2014年)的3.74倍。从月度变化来看,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5—9月,尤其集中在7—8月。2)从空间分布来看,各站点年均降雨侵蚀力、汛期降雨侵蚀力呈现东南沿海地区较髙、内陆地区较低、中部地区最低的特征,变化范围分别在2942.07~4921.45、2694.36~3921.78MJ.mm/(hm2.h.a)之间,分区县看,岚山区最髙,东港区次之,莒县和五莲县较低;各月的降雨侵蚀力重点也不尽相同。3)从时间变异来看,站均年度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1831.55~5306.12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826.01、4053.62MJ.mm/(hm2.h.a),标准差1089.46MJ.mm/(hm2.h.a),变异系数28.48%c;站均月度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1.23~1171.93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18.83、61.51MJ.mm/(hm2.h.a),标准差397.99MJ.mm/(hm2.h.a),变异系数124.83%c。4)从空间变异来看,各站年均降雨侵蚀力变化范围在2755.23~5061.15MJ.mm/(hm2.h.a)之间,均值、中值分别为3826.01、3730.97MJ.mm/(hm2.h.a),标准差512.81MJ.mm/(hm2.h.a),变异系数13.40%c。本研究结果可为日照市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土壤侵蚀预报等提供参考。

  • 标签: 降雨侵蚀力 时空分布 日照市 山东省
  • 简介: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明确主要农林用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干化现状,利用CNC503B(DR)中子仪,于2014年4—10月,对长武塬区19龄果园、9龄果园、玉米地及小麦地0~600cm的土壤水分进行长期监测,并利用土钻法进行校准。结果表明:1)0~600cm土壤贮水量表现为9龄果园〉玉米地〉小麦地〉19龄果园,均值分别为186.5、183.6、158.6和132.8cm,除9龄果园与玉米地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外,其他农林用地土壤贮水量两两比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2)4块样地浅层(0~200cm)土壤含水量波动程度为中等变异(10%600cm;4)19龄苹果园土壤干化最严重,0~200cm土壤干化程度呈季节性变化,200~250和250~320cm土层分别为严重干燥化与强烈干燥化,320~600cm呈极度干燥化,形成永久性土壤干层;其次为小麦地,0~100cm产生临时性干层,250~300cm发生强烈干燥化;玉米地与9龄果园干化程度较轻,在水分补给不足情况下,只在土壤浅层产生临时性土壤干层。长武塬区农业结构由大田作物转向苹果经济林建设具有一定理论基础;但是,随着苹果林达到盛果后期,土壤贮水量亏缺,土壤干化严重,苹果经济林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作用等都将受到限制,需要采取合理用水措施及调整林分密度等科学方式,完成长武塬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黄土塬区 苹果园 土壤含水量 消耗和补充深度 土壤干层
  • 简介:主要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发展进行回顾,比较各模型的特点,对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模型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净初级生产力 移植性 操作性
  • 简介:为探讨我国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提出实用性较强的中国湿地类型分类系统;论述各类湿地的分布特征;分析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水问题,如湿地生态需水严重短缺、水体污染加剧、泥沙淤积日益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并以黑龙江扎龙湿地为例,对其主要水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破解湿地水问题的重要途径。

  • 标签: 湿地分类 湿地特征 扎龙湿地 水问题 湿地保护
  • 简介:采用土柱法对黄浦江源区—浙江省安吉县主要植被类型林木细根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细根分布有较大差异,茶园、毛竹林、灌木林的根长、根表面积都要明显高于其他几种植被类型,而落阔林的根体积最大,常阔林的根重最大;细根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地细根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草地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这对抵抗径流侵蚀、保持水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各样地根长均以〈0.5mm径级的根长含量最高,0.5-1mm径级次之,而2-5mm径级的最少。根系体积和根重具有相同的分布趋势。大小顺序均为:2—5mm〉1—2mm〉0.5-1mm〉0.5mm,与根长的分布状况正好相反。不同径级根表面积分布差异较大。

  • 标签: 细根 分布状况 植被类型 浙江安吉
  • 简介:以苏南丘陵区杉木、马尾松、栎林、毛竹等4种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的蓄水能力、渗透性能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毛竹林地土壤蓄水能力最好,为2096t/hm^2,渗透性能也以毛竹林最好,为17.56mm/min;通过测定4种林地土壤的入渗速率与入渗过程,对其入渗曲线进行拟合,得出土壤渗透速率与渗透时间呈乘幂函数关系,复相关系数为0.93-0.97,说明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以较好地描述各林地的土壤入渗过程;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渗透性能的相关分析显示研究区土壤渗透性能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初渗、稳渗速率相关性最高,为首要影响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各样地土壤综合水文效应优劣依次为:毛竹〉栎树〉杉木〉马尾松。

  • 标签: 林分类型 土壤水文 土壤蓄水 土壤入渗
  • 简介:以沂蒙山区88个雨量站点1980—2010年日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普通克里格法和回归克里格法对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进行空间插值预测,分析评价不同空间插值方法预测结果的精度及差异性,掌握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种方法降雨侵蚀力插值结果空间分布规律一致,但回归克里格法对局部变异性描述更为精确;回归克里格法降雨侵蚀力预测值与实算值接近,降雨侵蚀力预测相对精度较普通克里格法提高53.64%。2)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最大值为5438.22MJ·mm/(hm^2·h·a),最小值3033.23MJ·mm/(hm^2·h·a),均值4133.92MJ·mm/(hm^2·h·a);半方差函数分析显示,年均汛期降雨量和年均侵蚀性降雨量是影响降雨侵蚀力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3)沂蒙山区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上遵循从南向西北和东北2个方向逐渐递减的特征,降雨侵蚀力在沂蒙山区空间分布上属中等变异,但在县域尺度空间分布上呈弱变异(邹城除外)。

  • 标签: 降雨侵蚀力 普通克里格 回归克里格 空间变异 沂蒙山区
  • 简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变化,黄河流域水沙特性也发生了变化。为了解黄河流域产流和产沙的变化过程,通过引入区域径流深和区域输沙模数等参数,根据黄河流域主要水文站1950—2015年以来的实测水沙资料,利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法和水文量累积曲线法,深入研究黄河流域产流侵蚀过程和空间分布的变异特点。结果显示:黄河流域除唐乃亥站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他干流水文站和11条支流水文站的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大都以指数形式呈显著减少趋势,表明黄河流域产流产沙能力减弱。黄河上游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深和区域径流深较大,为主要产流区;中游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和区域输沙模数较大,为主要产沙区;下游多年平均区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均为负值,为水沙主要消耗区。黄河流域水沙异源现象仍然存在,但有减弱趋势。

  • 标签: 产流与侵蚀 径流深 输沙模数 空间分布 黄河流域
  • 简介:为了研究复杂地形下的太阳直接辐射规律,以北京市房山区黄院村采石场为典型代表区域,综合运用影像全站仪技术和ViewGIS3.0软件计算得到该区域的太阳直接辐射量,同时通过实地调查观测对直接辐射模型的精度进行检验(误差仅为4.1%),并对坡度、坡向等地形因素对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观测点的误差在一天当中都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趋势,即早晚误差大,中午相对较为平稳,且趋近于0,表明该模型在太阳高度角较大时,能更准确反映真实的太阳直接辐射值.2)阳坡直接辐射量随坡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临界点与太阳高度角余角基本一致;阴坡直接辐射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3)不同季节太阳直接辐射量受坡向影响程度不同,冬季受坡向影响最大,秋季和春节次之,夏季最小.

  • 标签: 影像全站仪 地形测量 ViewGIS3.0 太阳直接辐射 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