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7 个结果
  • 简介:独特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新疆小流域治理特殊性。在新疆低山丘陵区,选取具有代表性伊犁新源县阿拉玛勒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小流域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采取主要措施及其治理模式。该小流域沟采用了沟头防护、沟道治理、水土保持林等措施,使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提出阿拉玛勒小流域以谷坊工程措施为主,辅以生物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治理模式,为探讨新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小流域 水土流失 治理模式 植物谷坊
  • 简介:人口、粮食、贫困、环境四大问题之间,人口对其他三个问题都有压力。粮食与环境之间存在激烈相互冲突,如何在不破坏环境情况下将粮食产量最大化是重要课题。贫困却使得人口增长,而粮食缺乏加剧了这一过程。对于贫困—人口—粮食—环境体系而言,解决人口问题是最主要方法。

  • 标签: 关系体系 人口 粮食 贫困 环境
  • 简介:类芦是我国南方快速绿化水蚀荒漠化地区优良草种。对类芦根蔸土壤VA菌根真菌调查表明,栽植类芦后,土壤VA菌根真菌数量大幅度增加,并与类芦根系形成一种协调共生体系,极显著地促进了类芦生长。新栽植类芦时,可在基肥增施少量VA菌根土与磷肥,以促进土壤VA菌根菌快速繁衍。

  • 标签: 类芦 VA菌根 关系分析
  • 简介:通过对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简要分析,结合各山体自然条件、历史人文资源特征和所处功能分区差异,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森林结构,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生态功能完善、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森林景观资源体系为目标,提出了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各山体森林景观资源改造原则、方向和技术措施等,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具有类似条件其他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森林公园 森林景观 主要问题 林相改造 技术措施
  • 简介:基于全球公顷和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对元阳县2003~201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盈余/赤字进行测算。研究表明,元阳县2003~2012年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全球公顷模型,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27hm~2,2011年人均生态赤字达到最大值,为1.313hm~2;国家公顷模型,2012年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为0.091hm~2。影响元阳县生态足迹变化因素分析表明,耕地是元阳县生态足迹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方式较单一,且生态赤字量呈现出递增趋势;建设用地处于盈余状态,草地处于赤字状态,其余土地类型出现不同程度赤字现象。据此,提出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元阳县可持续发展对策。

  • 标签: 全球公顷 国家公顷 生态足迹 元阳县
  • 简介: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土地承载能力和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人粮关系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以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河北省为例,对河北省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并以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为指标,以县级行政地区为单元划分了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等级。结果表明,河北省68.71%县域为粮食盈余区,17.01%县域为人粮平衡区,其余14.28%县域为粮食超载区。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具有代表性县域单元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对策。

  • 标签: 人粮关系 土地资源 承载力 河北省
  • 简介:鄂尔多斯高原是一个极端受损生态系统,为避免其再度恶化,需采取紧迫措施。利用典型对应分析(CCA)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以乌海市为例,用景观指数对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海市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有着极其紧密联系,地貌、土壤这类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要大于海拔、坡度这类大尺度环境因素;因此,用GIS结合CCA对植被与环境关系研究是有效,对采取更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系统有所帮助。

  • 标签: 典范对应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植被分布 环境因子 乌海
  • 简介:水土保持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以及生产建设各行业,任务艰巨、关系复杂。做好其顶层设计十分重要。水土保持顶层设计就是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指导下,构建自上而下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并通过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和调整实施方案,最终达到既定长远性、战略性总体目标和任务。2015年国务院以国函〔2015〕160号文批复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明确水土保持目标和任务。据此,针对水土保持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审视水土保持区域、部门、行业特点,科学分析中央与地方、部门与行业、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利用等各种重要关系,提出水土保持落实顶层设计,分级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对策与建议,重点是建立相关部门协作协调合作机制,健全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落实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任务,完善和拓展投入机制。

  • 标签: 水土保持 顶层设计 水土保持规划
  • 简介:地球上受冻融作用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70%,在我国,受冻融作用面积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98%。冻融作用对土壤水分、密度、有机质和土壤机械组成等因素都有不同程度影响。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研究冻融作用与土壤水分关系。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土壤水分由土水势高下部向土水势低上部迁移,增加了土壤冻结层含水量;土壤水分迁移使得下部未冻结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其降低程度受下部土壤含水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影响;冻结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导致土壤膨胀变形,而土壤膨胀变形是发生土壤冻融侵蚀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防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土壤水分 冻融侵蚀 冻融作用 东北黑土区
  • 简介:分析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气候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黄土高原局域气候变化时空差异性及其与植被恢复相关性,旨在探讨区域气候是否会对植被覆盖变化做出响应。使用GIS和统计学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区1981年以来气象数据和2000—2013年MODIS/NDVI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和Kriging插值,分析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线性相关性,分析植被恢复和区域气候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气温上升,而其他气候要素无显著变化;退耕还林以后表现为降水增加、气温不再升高、风速降低、湿度减小。2)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最高气温变化率、最小相对湿度变化率空间特征表现为条带状,且与夏季NDVI变化率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3)植被NDVI与1—4月份最低气温正相关性显著,与7月份最高气温负相关性显著,与5—9月份风速负相关性显著,与5月和7月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4)南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大风速负相关性显著,温带植被NDVI与年均最小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还与春、秋季平均最小相对湿度正相关性显著。总之,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是植被覆盖变化也是局地气候变化1个因素,在温度、风速和湿度方面表现比较明显。

  • 标签: 退耕还林/还草 植被恢复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 简介:近年来,广元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践和探索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管理和投入机制、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广元市实施“农发”水保项目建设所取得主要成效、所采取关键措施,并指出了目前该项目建设中出现新情况、存在新问题及解决问题措施与对策。

  • 标签: 水土保持 项目建设 经验 对策
  • 简介:应辩证地分析小水电与水土流失关系,只要严格把好小水电水土保持设计、审查、监督管理及验收关,小水电开发和水土保持两者就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标签: 小水电建设 水土流失 辩证关系
  • 简介:为揭示土壤侵蚀最为剧烈水蚀风蚀交错区下垫面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降雨产流、侵蚀产沙影响程度,以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流域西柳沟为研究对象,根据LandsatTM影像数据和流域长系列水沙实测数据资料,借助GIS和Fragstats平台,分析流域景观格局和水沙变化特征,探讨景观指数与径流输沙关系。结果表明:1)流域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从斑块数量和面积变化率来分析,1985—2010年间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稳定性最高,其次为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和耕地转化最为剧烈,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2)流域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年际差异显著;同年输沙量相比,径流量减小趋势变化更为明显;径流泥沙相关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67。3)景观指数与径流量、泥沙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其中径流量与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聚集度指标和蔓延度指数均呈负相关,而与景观形态指数、景观分割度呈正相关;而泥沙仅与蔓延度指数、聚集度指标和斑块结合度成负相关,与其他景观指数呈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提高,流域降雨入渗量明显增加,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因此,提高流域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斑块结合度以及聚集度指数可以增强水蚀风蚀交错区内流域蓄水保土功能及生态优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 标签: 水蚀风蚀交错区 景观格局 径流量 输沙量 西柳沟流域
  • 简介:对汀江流域长汀段1972-2014年共43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汀江长汀段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6和8月间,径流和输沙量也集中在这段时间,反映了该流域水沙年内分配一致性特点;汀江长汀段径流和输沙量都有显著上升和下降波动,突变年份并不完全一致,相同是在2000年后,径流和输沙都有明显下降趋势;对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年均水沙变化及相同降水条件下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水沙变化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较大,做好水土保持可以减少输沙量。

  • 标签: 水土流失治理 水沙变化 长汀
  • 简介:依据福建省天然阔叶林主要分布区林分标准地资料,对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树高与胸径、枝下高与胸径、冠幅与胸径、树高与枝下高、冠幅与树高间内在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其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揭示了天然阔叶林建群树种几个测树因子生长规律,为天然阔叶林经营、林地生产力评价、森林收获预估等提供依据.

  • 标签: 天然阔叶林 建群树种 测树因子相关关系
  • 简介:为研究培肥措施对红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影响,以及有机碳与团聚体稳定性关系,通过长期定位实验,选取不同施肥措施(未培肥CK、化肥NPK、化肥+秸秆NPKS和粪肥AM)下典型红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揭示3种施肥措施下不同层次有机碳组成和团聚体稳定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施肥措施均可以提高土壤表层(0-25cm)有机碳质量分数(尤其是颗粒有机碳),其中AM效果最显著,NPKS次之。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不同层次团聚体稳定性顺序为AM〉NPKS〉NPK〉CK。与CK相比,AM处理对表下层(5-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效果最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颗粒有机碳(POC)与湿筛法平均质量直径以及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预湿润震荡(WS)3种处理平均质量直径相关性最好(R^2=0.79、0.80、0.66、0.81),说明相对于其他组分,颗粒有机碳更有利于降低消散作用以及抵抗机械破碎进而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是间接评价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良好指标。

  • 标签: 培肥措施 颗粒有机碳 矿物结合态有机碳 平均重量直径 团聚体稳定性 总有机碳
  • 简介:通过研究金安桥水电站废弃渣场种子库和周边群落种子库以及渣场地面和周边群落地面植被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周边群落土壤种子库和地面植物物种丰富度大于渣场,从地面与种子库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渣场植被恢复正处于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渡阶段;②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30,33)及数量(186,1962),渣场地面植物与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10,12)及数量(35,1784);③由于植物种子寿命短,加之土壤环境差,导致周边群落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09)和渣场地面植物与种子库相似度(0)差异性大。

  • 标签: 水电站 土壤种子库 地面植被 组成
  • 简介:采用集水区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对溪流水化学特征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各集水区溪流水均呈弱酸性至中性;主要离子中阳离子均以Ca^2+质量浓度最高,Na^+次之,阴离子均以HCO3^-质量浓度最高,SO4^2-次之;不同集水区溪流水中TP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1—0.077μg/L,TN为0.682-0.942mg/L,NO3^-N质量浓度高于NW4^+-N;Fe月平均质量浓度为0.030-0.037mg/L,Mn为0.010~0.012mg/L。溪流水化学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除HCO3^-、SO4^2-、Ca^2+、Fe和Mn外,其他元素在融雪期(4、5月)含量均较高;大多数元素在雨季质量浓度比9月份低,而TN、TP、Fe、Mn表现为9月份质量浓度低于雨季。保护区内原始阔叶红松林集水区溪流水质为最优,其他研究集水区溪流溶解物质含量增高,但除TP和SO4^2-(P〈0.05)外,差异性均不显著。说明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虽进行过森林采伐和人工造林等人为干扰,但对于溪流水质并没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溪流水化学 集水区 原始阔叶红松林 凉水自然保护区
  • 简介:为定量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对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作用,在侵蚀强烈水蚀风蚀交错带选择典型冲沟,分别在沟岸地(邻近沟缘沟间地部分)距冲沟沟缘20、100、200、300、400、500、600cm处布设中子管,研究沟岸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距沟缘500c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而增加,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作用客观存在;对距沟缘不同距离0~300cm土层土壤储水量动态变化研究表明:降雨发生时,不同距离各点储水增量并无显著差异,但距沟缘20cm处土壤水分损失最快,而500cm土壤水分损失最慢,证明了沟壁侧面蒸发通过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客观事实。沟岸地土壤储水量与距沟缘距离幂函数关系的确定为定量化研究沟壁侧面蒸发加速黄土高原环境旱化程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黄土高原 土壤水分 环境旱化 沟壁 土壤蒸发
  • 简介:为正确理解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驱动力机制,改善黄土高原人地关系,借用植被数量排序方法,对黄土高原中部泾河流域土地利用区域分异与驱动力关系进行多元定量分析,认为:泾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存在明显区域分异现象,地形坡度、降水、人口密度、农业机械化程度和河网密度是影响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差异主要因子。地形坡度与林地、灌丛地分布呈正相关,与居住、工矿用地分布呈负相关;降水与林地分布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与耕地、居住工矿用地分布呈正相关;农业机械化程度与耕地、灌丛分布呈负相关。进而定量诊断出各种驱动力因子对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区域分异贡献大小。

  • 标签: 土地利用格局 区域分异 驱动因子 DCCA排序 黄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