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采用响应法优化高压均质技术,设计提取茯苓多糖工艺.方法:以茯苓多糖收率为指标,选取茯苓粉碎粒度、高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考察,进行B-B实验设计,优化得到茯苓多糖提取工艺.结果与结论:优化提取工艺为:粒度120目,料液比1:9,压力值94MPa,均质次数2次,多糖收率与预测值接近,且比传统水提醇沉工艺高出8.909%,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 标签: 高压均质技术 响应面法 茯苓多糖 提取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院内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的研究,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2015年我院细菌室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鲍曼不动杆菌的科室迁徙情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结果2013-2015年共分离出573株鲍曼不动杆菌,按标本种类分前三位依次是痰,创口分泌物及尿液;按科室分布前三位依次是ICU,呼吸内科和烧伤整形科。3年来鲍曼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呈现上升趋势,像左旋氧氟沙星三年内的耐药性分别为32.9%,42.8%,56%。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中第三和第四代头孢菌素(主要是头孢他啶、头孢吡肟等)、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舒巴坦等耐药性相对较低,像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三年内的耐药性分别为25.5%,35.5%,50.1%。头孢唑啉,呋喃妥因,氨曲南完全耐药。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鲍曼不动杆菌对以上药物的耐药率也在不断上升,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 标签: 医院感染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泌尿系结石合并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泌尿系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8月住院治疗泌尿系结石患者,将其尿液培养中分离出的276株病原菌进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监测。结果结石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9.1%,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占12.0%,铜绿假单胞菌占10.9%,肺炎克雷伯菌占8.7%,屎肠球菌占7.6%,奇异变形菌占3.3%,真菌占1.1%。结论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主要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次为溶血葡萄球菌;临床医生应当科学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 标签: [] 泌尿系结石合并感染 病原菌 分布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优化芩梅颗粒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多功能流化床制粒机以一步制粒法制备芩梅颗粒。以流化床制粒机的风机转速、进风温度与蠕动泵的进料速度为考察因素,以颗粒成品合格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法优化芩梅颗粒的制备工艺参数。结果: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风机转速1700r/min,进风温度65℃,进料速度按照4→6→8Hz进行。结论:Box-Behnken效应法可以用于芩梅颗粒一步制粒工艺参数的优化,制备的颗粒质量达标。

  • 标签: 芩梅颗粒 BOX-BEHNKEN设计 效应面法 制备工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6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骨折发生情况。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发于女性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肾虚型11例(6.71%)、脾肾两虚型37例(22.56%)、脾肾两虚血瘀型116例(70.73%),各证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脾肾两虚血瘀型患者有骨折史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证型。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包括肾虚型、脾肾两虚型及脾肾两虚淤血型,其中脾肾两虚淤血型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两种类型。

  • 标签: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 证型分布 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病区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部位及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诊治和科学选药提供依据,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调查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720名脑血管疾病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数据处理采用WHONET5.5软件。结果1720例康复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9例,117例次,感染率6.34%,例次感染率6.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分别占55.3%和24.1%。病原菌培养出117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69.23%,革兰氏阳性菌占24.97%,真菌占5.98%。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继发医院感染,无论是急性期还是康复期患者,且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日渐严重,制定和执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和执行力度,控制侵入性操作等,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 标签: 脑血管疾病康复期患者 医院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肌痉挛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肌痉挛患者40例进行分组回顾分析。常规组采用传统神经分支切断手术进行治疗,微创术组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和术后患者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肌痉挛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术后1年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术前两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相似,P>0.05;术后微创术组相较于常规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F-36评分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肌痉挛的有效性高,并发症少,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损伤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恢复效果。方法以我院80例口腔颌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个性化护理干预)各40例。评估护理满意程度,观察伤口和口腔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患者伤口I期愈合率、口腔功能优良率为100%、92.5%,高于对照组的87.5%、7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口腔颌损伤实施个性化护理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口腔颌面损伤 个性化护理 口腔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5年138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资料,随访至发病后3个月,以改良的Rank量表评分(mRS)评价患者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MRS>2)与预后良好(MRS≤2)组进行比较。结果(1)RDW与患者预后情况相关。(2)预后不良(MRS>2)与预后良好(MRS≤2)组相比,RDW值更高。(3)Hunt-hess级别越高,患者预后越差。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升高的RDW与预后不良相关,或可成为预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情况的因素之一。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1--12月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54例资料,分析化疗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及其治疗对策。结果:5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人数为42例,其感染率为77.78%;直接死于感染的患者12例,感染病死率为22.22%;大于60岁患者感染率大于〈60岁患者(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VL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组(P〈0.05);采用氟康唑加G—CSF的联用组患者的发热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至〉1.5×10^9/的时间优于单用氟康唑组(P〈0.05)。结论:患者年龄〉60岁,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采用氟康唑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是合理的,能够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发热时间。

  • 标签: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易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