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思力华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11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口服0.1g氨茶碱常规治疗、每日3次,治疗组吸入18μg思力华治疗、每日1次,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6min步行距离(6MWD)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思力华治疗稳定期COPD,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不良反应少。

  • 标签: 思力华 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较对照组的56.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黏滞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变形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心绞痛的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丹红注射液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以及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的临床关系研究。方法选取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10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取血测定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IL-6的含量;采用彩超进行常规检查颈动脉内斑块的情况,分析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变化对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均比对照组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不同稳定性患者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及IL-6的水平均增高,并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系,多种因素联合导致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 血脂 超敏C反应蛋白 白介素-6
  • 简介:目的:比较4种厂家生产的维生素Kl注射液的药品质量,考察维生素K1注射液在医院常规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AgilentXDB—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以无水乙醇-石油醚(95: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四个厂家中有三个厂家生产的维生素Kl注射液的初始含量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要求,含量范围在90%-110%,但各样品差异较大,且在12h内溶液中维生素K1含量明显下降。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建议药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维生素K1注射液的质量,在临床应用中,维生素K1注射液曝光放置3h以上应慎用。

  • 标签: 维生素K1 高效液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加用倍他乐克或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诊治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4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1例。2组均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口服,2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口服,3次/d。结果:治疗后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ST段恢复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控制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

  • 标签: 倍他乐克 单硝酸异山梨酯 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