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男,42岁。主因发作性胸痛伴意识不清约6h入院。患者6h酒后突发胸部疼痛,伴周身大汗,痛呈持续性,向左侧肩胛部放射,休息无缓解。急呼120送诊当地医院,查心电图V1-5导联ST段压低明显,T波倒置。半小时后复查心电图V1~4导联ST段弓背抬高,出现QS图形,提示急性心肌梗死。随后患者突然出现心跳骤停、意识丧失。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后 导联ST段压低 脑复苏 发作性胸痛 意识不清
  • 简介:摘要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心脏骤停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其在挽救患者生命上具有显著疗效。目前,国内外对于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相关评价指标研究甚少,本文将针对心肺复苏后再灌注损伤的相关临床生化指标进行综述,为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评价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方式治疗ICU心脏骤停患者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心脏骤停患者78例,以复苏情况为依据,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40例复苏失败的患者,对照组38例为复苏成功的患者,总结其影响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心肺复苏有较高成功率的患者为意外伤害及心脑血管疾病者,而心肺复苏失败率较高的为中毒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肾上腺素,对照组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慢性心律失常比急性心律失常容易导致复苏失败。结论在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中,原发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及肾上腺素的应用剂量为主要因素,在治疗中要对这些因素提高重视度。

  • 标签: ICU心脏骤停患者 心肺复苏 相关临床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升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到2015年10月期间诊治的100例入住ICU的心肺骤停患者,观察并比较复苏成功患者(复苏成功组)和失败患者(复苏失败组)在基础疾病、性别年龄、心脏骤停原因等方面的差异性,对治疗时所用肾上腺素剂量、是否机械通气及心脏骤停时间方面进行整理与总结,探讨这些因素对心脏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复苏成功组与复苏失败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原因等方面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复苏成功组心脏骤停后3分钟内抢救的患者例数比例、肾上腺素使用大剂量以及采用机械通气都是影响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重要独立因素。复苏成功组明显优于复苏失败组(P<0.05)。结论肾上腺素剂量、是否机械通气及心脏骤停时间这三方面的因素在治疗上直接影响着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

  • 标签: ICU心脏骤停患者 心肺复苏成功率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提高长时程心肺复苏质量、效果的方法。方法通过文献复习和临床资料总结,探讨如何切实提高长时程复苏质量。结果心肺复苏机可以提高长时程心肺复苏的质量、效果。结论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机的联合应用能有效提高长时程临床救治效果

  • 标签: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机 成活率
  • 简介:目的探讨急救中的风险因素以及管理。方法选取我急救中心随车医师与护士共35名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其发放我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急救中位居十位的风险因素。结果不同工作年限的医护人员认为位居三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信息不准确以及疾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两项;工作年限1~3年的医护人员主要强调的是他人与客观因素造成的风险;4~6年与7年以上的医护人员更加意识到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结论管理者必须对急救流程予以规范,对重点风险环节的管理加强重视,提高急救人员识别风险的能力以及对重症患者的评估能力与预见性,对不同工作年限的医院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此得到患者与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 标签: 院前急救 风险因素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评分、修正创伤评分、创伤指数、患者呼吸、循环、运动、语言评分、分类指数这5种创伤评分方法在识别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在2015年6月-2015年12月接待的92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种创伤评分方法列入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中,对所选患者应用急诊预检进行评分,将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类创伤评分方中TI评分方法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对急危重症伤员的识别性能最高,灵敏度只有0.521,在预测结果中可能易出现假阳性。结论在急诊预检分诊中应用创伤评分方法能在早期有效识别急危重症患者,各评分系统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践工作中需联合使用,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创伤评分 急危重症创伤 创伤识别 急诊分诊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对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对误诊的原因以及方法进行探讨,从而提高疾病的确诊率。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126例,并选取其中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对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检查结果进行探讨。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部分存在症状不典型性,误诊发生的几率极大。结论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主治医师需要详细掌握症状不典型性的相关反应,以降低确诊失误率,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症状不典型 院前急救 误诊
  • 简介:目的探讨急救中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临床作用,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减少患者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从2006年9月至2014年5月接受治疗的79例中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是32例中毒后由家属直接送入医院未采取任何措施救治的;观察组47例是患者中毒后,家属及时拨打120并根据医师指导及时施救的患者。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ICU时间,病死率,治愈,并发症(呼吸衰竭)发生及用药(阿托品和碘解磷定)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租比较,观察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观察组治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呼吸衰竭)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药品阿托品和碘解磷定用量情况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种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效果显著,患者住院时间、住ICU时间、病死率、并发症(呼吸衰竭)发生情况、用药(阿托品和碘解磷定)情况明显低于未实施急救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未实施急救的患者。急救中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在临床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重度 院前急救 作用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早期全身亚低温对中毒后心脏骤停患者脑损害的复苏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5年10月在我院ICU抢救的78例中毒后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在心肺复苏后进行常规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诱导全身亚低温治疗。观察两组达亚低温目标温度时间、心脏骤停后24h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预后。结果观察组亚低温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达标温度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心脏骤停后24h静脉血S-100β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0d后,有效率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8.46%(x2=6.211,P<0.05)。结论早期全身亚低温治疗可降低中毒后心脏骤停患者脑损害,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中毒性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脑损害 亚低温治疗
  • 简介:目的:评价参附注射液与醒脑静注射液对患者心肺复苏(CPCR)的作用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心脏骤停患者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参附注射液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对CPCR的作用及SIRS发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t1(再灌注后30min),如(再灌注后60min)时CK、CK—MB及cTnl水平均高于如(复苏即刻时间)时,但观察组患者且心跳与血压恢复正常及呼吸循环系统恢复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72h(t3)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等炎症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氏0.05)。结论:参附注射液与醒脑静注射液用于心肺复苏患者,可有效预防CPRC后再灌注损伤,也降低SIRS的发生率。

  • 标签: 参附注射液 醒脑静 心肺脑复苏 全身炎症反应 综合征发生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救治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1例,其中发生低血糖昏迷113例,未发生低血糖昏迷338例,对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可见年龄、病程、低BMI、过度锻练、饮酒、感染、营养不良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的高危因素。所有低血糖组病例在或者住院期间发病后均进行院救治,所有低血糖组病例在或者住院期间发病后均进行院救治,所有患者均给予紧急救治,急救后所有患者均在半小时内恢复意识,显效率100%。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的危险因素进行可行性预防,可有效降低低血糖昏迷的发生,采取有针对性救治可最大程度提高患者预后水平。

  • 标签: 2型糖尿病 低血糖昏迷 危险因素 院前救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镜联合LEEP在宫颈癌病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唐山工人医院诊断、治疗的45例宫颈癌病变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宫腔镜宫颈电切术治疗,实验组实施阴道镜联合LEEP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9±0.7)min,术中出血量为(8.6±5.2)ml、住院时间为(2.6±0.4)天、引流时间为(1.6±0.6)天;均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均1例患者需要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分别为4%和5%,疗效均显著,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病变发病率较高,临床上采用阴道镜联合LEEP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的切除病灶组织,并且患者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阴道镜 LEEP 宫颈癌前病变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虫草制剂对癌前期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128例,同时设硫糖铝对照组53例。全部病例均经胃镜和胃粘膜活组织病理检验确诊,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9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标准,以治疗前后病理改变为主要依据。治疗期间停服其他药物,2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分别为70.31%、43.39%(P<0.05);治疗组脾胃虚弱型与气阴两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77.78%、44.37%(P<0.05)。结论虫草制剂有治疗胃癌前期病变和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

  • 标签: 虫草制剂 癌前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某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院内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重症监护病房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重症监护病房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到59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的前三位是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及复方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在内的多种药物耐药率大于60%,多重耐药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十分严重。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近100%耐药,70%以上耐甲氧西林,对利福平、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敏感性很高。结论:某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较高。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指导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5年7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中心静脉动脉置管,抽取其动静脉血气进行分析,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并计算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复苏6h后再次监测,对两组患者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低于70%的患者进行液体复苏,对照组患者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70%时停止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当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者继续复苏,而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6mmHg者停止复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6h和12h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休克患者复苏的治疗中,采取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联合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指导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 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 休克 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两种开胸手术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治疗的128例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取的开胸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胸腔镜组81例,采取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传统开胸组47例,采取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心性、肺性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与肺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胸腔镜组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为7.41%、肺性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18.52%,传统开胸组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4.89%、肺性并发症发生率为65.96%、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为38.30%;经χ2检验,胸腔镜组术后心性、肺性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术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0.16%,肺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5.31%;经χ2检验,肺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大于心性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后心性、肺性及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且以肺性并发症发生风险最大;对此,以电视胸腔镜手术作为胸外科老年手术患者的开胸手术方式,可减小创伤性,提高手术安全性。

  • 标签: 电视胸腔镜手术 传统开胸手术 心肺并发症
  • 简介:目的:观察治疗早期(第1周)液体复苏中不同晶胶比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4年12月19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早期补液晶胶比不同分为低晶胶比组(晶胶比<3∶1)103例,高晶胶比组(晶胶比>3∶1)89例,2组西医常规治疗无差异。观察2组患者治疗及治疗后3d、7d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系统Ⅱ(APACHE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脑钠肽(BNP)、腹腔内压力(intra-abdominalpressure,IAP),治疗7d对比补液量、晶胶比,治疗结束统计血液净化(CBP)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住ICU时间、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低晶胶比组APACHEⅡ、CRP、IL-6、BNP、IAP及住ICU时间、病死率等方面优于高晶胶比组,补液量小于高晶胶比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治疗早期补液增加胶体比例可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炎性指标,降低腹腔内压力,缩短住ICU时间,并最终提高救治效果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液体复苏 晶胶比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旨在为液体复苏的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失血性休克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依据中心静脉压指导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PVI监测并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达到复苏目标的时间、复苏液体正平衡量、平均动脉压(MAP)、6h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急肾功能衰竭(ARF)、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其他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液体正平衡量多于观察组、PT长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达到复苏目标时间、MAP、6hScv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死率及合计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0.05),但ARF、DIC、ARDS、MODS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可灵敏的监测、反映机体循环血容量状态,且液体复苏量小,有利于维护内环境的稳态,患者存活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对提高患者的监测、诊疗和预后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失血性休克 液体复苏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
  • 简介:目的规范医院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通过处方点评,分析存在或潜在的用药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结果医院处方点评存在的问题:处方点评方法过于简单;药师审核处方存在局限性;不合理处方判定标准模糊;处方点评制度不够完善。结论处方点评应从工作流程各环节全面入手,加大药师对处方干预的力度,改变将处方审核置于处方流程末端的做法,完善计算机系统和处方点评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处方点评 现存问题 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