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急性动脉闭塞发病急、发展快,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后果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几年发病率逐渐增高。自1999年12月-2003年11月我们采用经皮球囊扩张和溶栓的方法治疗急性动脉闭塞28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急性动脉闭塞 介入治疗 经皮球囊扩张 溶栓疗法 尿激酶
  • 简介:在颈动脉疾病中,单侧椎动脉闭塞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因椎动脉的管径较细,行程迂曲,同时有较长的一段行走在颈椎横突形成的骨性管道内等因素,而造成了椎动脉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利因素,成为脑血管疾病的好发部位。现将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4年5月应用彩超检出的单侧椎动脉闭塞的12例报道如下。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诊断 单侧椎动脉闭塞 颈动脉疾病
  • 简介:左主干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因其技术操作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而持续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的热点。特别是左主干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大多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或死亡,是临床最危重的疾病之一,24小时内的死亡率最高约为80%。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作为一种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手段,理论上可以快速开通闭塞的血管,在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中,急诊PCI优势更为明显。因患者病情凶险,多数死于院外,故临床病例相对罕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左主干闭塞 临床分析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源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主-髂动脉闭塞症的介入治疗的针对性的护理观察效果。方法:本文选取了2020年2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患者,通过随机分组法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实验组针对性的护理观察干预,最后观察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后无1例出现血栓形成和器官栓塞等并发症,且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主-髂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采用针对性的护理观察干预,可以促使患者更快康复且护理满意度很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主-髂动脉 狭窄 闭塞 介入治疗 护理与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中医中医综合疗法疗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0例在2020年5月-2021年5月之间于我院接受下肢动脉闭塞症治疗的病患,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干预,予以实验组患者进行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满意度和疼痛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的治疗结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数据之间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将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干预应用在下肢动脉闭塞症的治疗中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大幅度的提高治疗满意度以及康复优良率。

  • 标签: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 常规治疗 治疗效果 下肢动脉闭塞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累及周围动脉并引起慢性闭塞的一种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常合并有其它疾病.目前早期诊断率还比较低,使部分患者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1].现将笔者临床所见26例漏诊患者治疗及漏诊原因分析如下.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老年人 诊断
  • 简介:目的根据病变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方法综合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法根据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应用股动脉注射,股动脉切开取栓,大隐静脉动脉化等方法结合全身应用药物综合治疗。结果20例患者随访1~5年,除1例足趾坏死脱落,1例膝下截肢,其余均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结论针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不同时期、不同的临床表现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临床效果好。

  • 标签: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股动脉注射 股动脉切开取栓 大隐静脉动脉化
  • 简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中、小动脉和静脉反复发作性的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下肢症状较为多见。症状多表现为患肢缺血、足背发凉、疼痛、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有肢端缺血溃疡甚至坏死。本病多见于青年,属中医学脱疽范畴,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及雷诺现象、夜间疼痛加剧,足趾剧烈疼痛,局部皮肤发绀,进而趾端溃疡或坏死发黑,坏死逐渐由趾端沿上向下肢部蔓延,最终面临截肢的风险,因此重视本病早期的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针灸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综述
  • 简介:目的研究动脉闭塞性脉管炎围介入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19例行介入治疗动脉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围介入治疗期采取护理干预模式,比较所有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和负面情绪。结果患者接受护理后生活质量显著上升,负面情绪得到明显好转,前后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介入治疗围术期接受护理干预对于其生存状态改善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临床护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动脉闭塞性脉管炎 护理干预 负面情绪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介入术式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5年5月收治的38例(42条患肢)ASO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18例(20条患肢)和B组20例(22条患肢)。A组采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血管支架植入术治疗。均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ABI)、术后30d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2个月动脉通畅率和保肢率及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动脉通畅率和保肢率及术后30d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背动脉、胫动脉ABI均较治疗前升高,术后6、12个月B组QOL评分高于A组(P〈0.05)。结论球囊成形术与球囊成形术联合支架植入术在ASO治疗中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后者对ASO患者QOL改善明显。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球囊扩张术 血管支架植入术
  • 简介:摘要作者将27例脑动脉三分支以下闭塞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三种动静脉转流的术式进行治疗。经临床观察表明两个平面原位静脉动脉化重建缺血肢体循环,近期症状改善和远期供血能力均明显优于深组低位转流,优于大隐静脉原位动脉化。为血栓闭塞性脉营炎,动脉粥祥硬化,以及其它原囤引起的胭动脉三分支以下闭塞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 转流术 外科静脉动脉化灌注压灌流量与正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超声诊断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时间段内接收的42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颈动脉采用超声诊断,可有效检测有无狭窄以及闭塞现象;观察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结果:所选取的42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轻度狭窄13例(30.95%),中度狭窄18例(42.86%),重度狭窄5例(11.90%),闭塞6例(14.29%)。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可有效检测患者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借鉴及推广。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闭塞 超声诊断 价值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方法:将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收的80例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纳入研究,均给予无创检查诊断,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负面情绪(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为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以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检查成功率。

  • 标签: 无创检查 肢体动脉闭塞症 诊断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方法:将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收的80例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纳入研究,均给予无创检查诊断,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负面情绪(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为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以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检查成功率。

  • 标签: 无创检查 肢体动脉闭塞症 诊断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方法:将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收的80例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纳入研究,均给予无创检查诊断,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负面情绪(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为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以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检查成功率。

  • 标签: 无创检查 肢体动脉闭塞症 诊断 护理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方法:将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收的80例肢体动脉闭塞症患者纳入研究,均给予无创检查诊断,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护理要点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负面情绪(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结果: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的无创检查知识掌握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检查诊断肢体动脉闭塞症的护理要点为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以减轻负面情绪,提高检查成功率。

  • 标签: 无创检查 肢体动脉闭塞症 诊断 护理要点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4年2月应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24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PTA即时成功率91.7%(22/24),成功的22条患肢踝/肱指数有2条无明显改善,其余20条由术前0.44±0.11恢复至0.78±0.14。经随访2—46个月,1条胭动脉在术后13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0.0%(18/20)。结论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通畅率。多平面、多节段病变联合手术可简化手术,缩小创伤。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 下肢 介入手术
  • 简介:目的了解菊叶三七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特征,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因服用菊叶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水、右上腹胀痛、肝脏增大,并伴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腹部增强CT扫描:肝内弥漫性低密度影,与正常密度肝实质相间,伴大小不等片状异常强化,下腔静脉内径缩窄,肝静脉轮廓模糊。发病前1个月服用菊叶三七病史。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腹部CT,可诊断为肝小静脉闭塞病。停用菊叶三七并给予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后病情逐渐缓解。结论长期大量服用菊叶三七可致肝小静脉闭塞病。腹部增强CT扫描典型特征基本可对肝小静脉闭塞病行临床诊断。抗凝、改善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

  • 标签: 肝小静脉闭塞病 菊叶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