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人工牛黄[1]具有清心解毒、解热抗炎作用,许多复方制剂中都含有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不同药品中它们检验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有的药品检验中出现的结果与标准有很大的差别,极易误导检验人员做出不符合规定的错误结论,为此,我们通过对硫酸溶液浓度和体积的改变,使反应结果较为满意.

  • 标签: 复方制剂 人工牛黄 鉴定 加热时间
  • 简介: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检测对于指导临床精确用药和及时治疗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检测仍以表型检测方法为主,主要包括:传统手工鉴定与药敏实验方法、自动化药敏鉴定系统.传统方法虽然能够满足临床的部分需要.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检测时间较长和检测结果不够准确等。

  • 标签: 耐药性检测 细菌鉴定 表型检测方法 耐药检测 治疗患者 检测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4批维生素B1片造假品的鉴定过程,揭露造假方法,并探讨维生素B1片专属性的测定方法.方法:UV光谱、PC、TLC、HPLC法相结合.结果:4批造假品所含维生素B1仅占其标示量的22%~25%,另掺有肌苷或其他有类似UV吸收的化学物质.HPLC法既可用于VitB1的定性又可同时作含量测定,其加样回收率为100.28%,RSD=0.4%.结论:造假品系通过掺入与VitB1有类似UV光谱的化学物质伪造而成.采用UV法测定不能反映此类造假品真实含量时,可用HPLC法检测.

  • 标签: 维生素B1片 造假品 鉴定 HPLC法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建立蒙药材瑞香狼毒的生药鉴定体系。方法:采用形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法。结果:瑞香狼毒根的横切面和粉末特征与其它药材显微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其紫外光谱在200~400nm范围内(230nm、300nm附近)有两个特征峰。结论:将瑞香狼毒根的横切面和显微结构的韧皮、纤维、淀粉颗粒等的特征,可作为鉴别瑞香狼毒的依据。

  • 标签: 瑞香狼毒 瑞香科 蒙药材 生药鉴定
  • 简介:从云南甘草中分出2个新皂甙。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这两个新皂甙为:3β-羟基齐墩果-11,13-二烯-29-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和3β,21α-二羟基齐墩果-11,13二烯-29-羧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分别命名为:云南甘草皂甙A和B。

  • 标签: 云南甘草 云南甘草皂甙A 云南甘草皂甙B
  • 简介:目的:了解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各科住院病人的标本中分离出来的351株葡萄球菌进行菌株鉴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筛选、β-内酰胺酶定性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中以呼吸系统最常见,占65.0%(228/351);MRS的分离率较高为85.2%(299/35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81.0%(145/179);β-内酰胺酶定性试验阳性率高达91.5%(321/351);除万古霉素外,351株葡萄球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68.9%~97.7%.结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是目前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且感染率有上升趋势.

  • 标签: 葡萄球菌 Β-内酰胺酶 MRS 药敏分析
  • 简介:从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根的10%乙醇浸出物中分得七个新三萜皂甙,依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其中二个的结构分别鉴定为:甘草次酸-3-O-β-D-6''-乙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6'-正丁基吡喃葡萄糖醛酸甙(1)和甘草次酸-3-O-β-D-6''-正丁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6'-乙基-吡喃葡萄糖醛酸甙(2),分别命名为胀果皂甙Ⅱ和Ⅵ。

  • 标签: 结构鉴定 胀果甘草 胀果皂甙Ⅱ 胀果皂甙Ⅵ
  • 简介:目的:为肝细胞功能及相关的研究提供一种客观的、简便的大鼠肝细胞原代培养模型,并鉴定肝细胞的功能.方法:在传统的两步灌流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分离培养肝实质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原代肝细胞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情况;SRB法测定不同培养基对原代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的影响.结果:分离得到的肝细胞成活率可达90%以上,纯度可达95%以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原代肝细胞大多处于G0/G1期,且基本无凋亡;SRB法和白蛋白分泌量检测结果显示,低糖DMEM组原代肝细胞生长和白蛋白分泌功能在短期内(1~5d)与高糖DMEM组没有明显差异;RPMI1640组肝细胞的生长和功能则明显低于前两组(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肝细胞活力和纯度均较高,体外培养后细胞功能正常,是一种实用的体外研究肝细胞良好的细胞学模型.

  • 标签: 大鼠 肝细胞 原代培养 细胞模型 肿瘤
  • 简介:从地构叶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其性质及波谱特征分别被鉴定为香叶木素,5,7,3'-30H-OCH3黄酮(1),木犀草素5,7,3'4'-4OH黄酮(2),5,7-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4″-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3),5,7,4'-三羟基二氢黄酮-7-O-β-D(3″,对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4),穗花杉双黄酮(5),木犀草素-7-O-芸香糖苷(6),所有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地构叶得到,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地构苷。

  • 标签: 地构叶 黄酮类化合物 分离鉴定 大戟科
  • 简介:从夏枯草中用色谱法分离得到1个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1和5个已知的三萜类化合物2~6,经波谱法和化学法鉴定为3,4?a-三羟基苯丙素丁酯1?a,?a,24-三羟基乌苏-12,20(30)-二烯-28-酸(2)?a,?a,24-三羟基齐果-12-烯-28-酸(3)?a,?a,24-羟基乌苏-12-烯-28-酸(4)?a,?b-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5)和?a,?b-二羟基乌苏-12-烯-28-酸(6),5个三萜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夏枯草中分离得到。

  • 标签: 夏枯草 苯丙素 三萜 3 4 a-三羟基苯丙素丁酯
  • 简介:目的 研究穿龙薯蓣总皂苷中水溶性甾体皂苷,寻找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通过酸水解、理化常数和波谱学分析(IR,NMR,MS,HMQC,HMBC)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穿龙薯蓣总皂苷中分得2个甾体皂苷(1个水难溶性皂苷和1个水溶性皂苷),其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1→3)]}βD葡萄糖皂苷(I),薯蓣皂苷元3O[αL鼠李糖(1→3)αL鼠李糖(1→4)αL鼠李糖(1→4)]βD葡萄糖皂苷(II)。结论 II为首次从穿龙薯蓣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命名为穿龙薯蓣皂苷Dc。

  • 标签: 穿龙薯蓣总皂苷 甾体皂苷 穿龙薯蓣皂苷Dc
  • 简介:目的:探讨脂肪酸组成对白念珠菌与光滑念珠菌的鉴别意义。方法:采用盐酸甲醇法提取5株白念珠菌和4株光滑念珠菌的脂肪酸,以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配以计算机分析各种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结果:光滑念珠菌与白念珠菌在脂肪酸的成份与含量上明显不同,光滑念珠菌不含亚麻酸(C18:3),且不饱和脂肪棕榈油酸(C16:1)与饱和脂肪酸棕榈酸(C16:0)比值不同(白念珠菌皆小于1.3,光滑念珠菌除1例为1.2外,余皆大于3.9);C16:0与硬脂酸(C18:0)的比值(白念珠菌皆大于2.7,光滑念珠菌皆小于1.1);C16:1和油酸(C18:1)的比值(白念珠菌皆小于0.5,光滑念珠菌大于0.7)。结论:气相色谱法方法简便、快速,可用于白念球菌与光滑念珠菌化学分类鉴定

  • 标签: 气相色谱法 鉴定 光滑念珠菌 白念珠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