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脓毒症是由于感染而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血必净注射液是基于"菌毒炎并治"理念创制的中药复方制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在临床上治疗脓毒症效果确切。综述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包括蛋白家族(如高迁移率族蛋白、中性粒细胞翻译控制肿瘤蛋白、肌红蛋白等)、细胞因子(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因子)和生物酶类(基质金属蛋白酶-9、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以期更好地应用该药提供依据。

  • 标签: 血必净注射液 脓毒症 细胞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地龙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含多种氨基酸。《神农本草经》中称其为白颈蚯蚓,收录在动物篇下品中,味咸,性寒,有小毒,能够清热生肌,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用于关节痹痛,肢体麻木,皮肤疮疡等。下面就地龙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具体阐述1。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ElsevierScienceDirect、PubMed、WebofScience等数据库,对甲基丁香酚的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整理、分析,发现甲基丁香酚具有镇痛抗炎、抗菌、镇咳祛痰、抗氧化损伤等药理活性,是有望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神经退行性等疾病的潜在药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毒性,因此在以后的应用中有必要通过一些途径对其毒性作用进行改善,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发生。

  • 标签: 甲基丁香酚 药理 毒性
  • 简介:目的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及药理分析。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胃溃疡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研究时间自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按照研究的对象的住院单双号不同将其分2组,双号设为观察组(n=40),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单号设为对照组(n=40),给予雷尼替丁治疗。记录两组的溃疡愈合时间及治疗有效时间,评估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溃疡愈合时间和治疗有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较短(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90.20%与对照组为80.00%相比明显较高(P<0.05)。结论奥美拉唑用于治疗胃溃疡有利于促进患者胃溃疡愈合,效果显著,在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奥美拉唑 雷尼替丁 药理分析 临床效果
  • 简介:《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以下简称“本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理学会主办。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承办的国家级学术性月刊(ISSN1009—2501,CN34—1026/R),创刊于1996年6月(季刊),1999年获正式刊号,2002年改为双月刊,2004年改为月刊至今。已故主编孙瑞元教授是全国著名的定量药理学家,编委会成员多为国内外医药界不同专业的知名专家和教授。

  • 标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临床药理学 治疗学 杂志 中国药理学会 弋矶山医院
  • 简介:目的对护理专业3个教学班进行《药理学》项目教学法,以对比分析此种教学方法对我校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是否适宜。方法选取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3个教学班,安排为项目化组2个班和对照组1个班,项目化组以实施项目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比较2组考试成绩,并对项目化组的项目教学法进行评价。结果项目化组2个班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在中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值得在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推广。

  • 标签: 药理学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项目化教学 护理专业 教学改革 任务导向
  • 简介:复方丹参滴丸是一种中药滴丸剂,在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方面疗效显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了给复方丹参滴丸药进一步开发、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现对复方丹参滴丸的成分、相关药理、临床应用、体内代谢作一综述。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药理作用 代谢 进展
  • 简介: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更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纽带”学科.结合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将“全程多元化启发式”融入药理学教学中,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 标签: “全程多元化启发式” 药理学 教学改革
  • 简介:贝曲沙班是凝血酶Ⅹa因子的直接抑制剂(FⅩa),用于预防成年患者因中度至重度限制运动或其他危险因素而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新型口服抗凝药。本文就贝曲沙班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评价和安全性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贝曲沙班 Ⅹa因子 静脉血栓栓塞
  • 简介:临床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是药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临床药理学的教学中运用药历讨论与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一种接近真实临床实际的教学环境,以学生讨论为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临床药学思维。

  • 标签: 临床药理学 药历讨论 问题为导向教学法 临床药学思维
  • 简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皮肤科是常见的病症,临床表现集中在神经性疼痛,也是造成神经性疼痛最常见的原因。深究其发病机制可能和周围相关的神经出现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有直接的关系,如常见的周围神经炎症、神经传导异常病症或是其他电生理改变病症,也可能与中枢神经机制、神经社会等各类因素有关系。就此笔者重点对发病机制展开详细的分析。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带状疱疹是感染了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体内的病毒因二次复苏和复制,使得感觉神经节、神经或的其支配的皮肤出现病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作为一种专一性的人类噬神经病毒,病毒会留在整个神经轴突的颅神经节、自主神经节等部位。一旦病毒二次大量复制,年龄在逐渐增大的同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会很容易致使神经元疼痛。机体年龄的增加,免疫功能会因新陈代谢而下降,带状疱疹的发病概率也增加,在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研究这类病症是非常有意义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皮损完全治愈后,机体仍旧伴有剧烈、持续的疼痛,这类疼痛表现出非常强的顽固、难治。这种疼痛会表现为深部疼痛、针刺疼痛或是电击疼痛,少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异常性、感觉异常或是感觉迟钝等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详细的发病机制在临床尚未完全被了解,大多数学者在研究时认为可能是病毒性急性感染,致使神经组织内炎症、水肿、出血或是遗留的瘢痕造成这类疾病。国外也有专家认为可能患病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因为水痘-带状疱疹的病毒有关系进而被严重损伤,致使神经元细胞的数量有非常明显的减少,脊鞘中粗神经纤维轴突出现显著胶原化,慢性炎症细胞因此被浸润,致使中枢敏感化。笔者重点为周围神经发病机制、中枢神经发病机制以及神经社会因素的发病机制展开分析。一、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周围神经发病机制可分为周围神经炎症、周围神经传导异常、电生理改变三种。(1)周围神经炎症。病毒复苏后在体内大量复制,知识外周神经纤维坏死,支配皮肤表现出疱疹,炎症反应出现。感觉神经节出现炎症、出血性坏死、神经元坏死或的缺失,治疗后患者可能表现为痊愈,但部分患者会因此累及外周神经节、后根,一旦表现出病理改变机体的外周神经结构和功能会出现“非正常愈合”,致使疼痛遗留1。(2)周围神经传到异常。疼痛和费疼痛在传入神经纤维后,能够参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过程,致使发生疼痛。其中Aβ纤维作为非疼痛传入纤维,功能表现异常后,疼痛直接作用在机体上,邻近的C纤维被改变。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可能存在严重的失神经支配,轴突因出现退行性变化,外周神经轴突、中枢神经残留的神经细胞知识疼痛发生。选择辣椒素对机体进行研究,辣椒素受体主要表达部位是初级传入神经。辣椒素受体在体内的异常热刺激有明显反应,激活后,初级疼痛传入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并出现异常敏华,故而造成慢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3)电生理改变。神经损伤致使初级传入神经元中少部分钠通道的复制RNA表达增强。钠通道聚集了部分异位冲动,点位阈值下降后,致使初级传入神经被损伤。外周神经炎症会因此持续,致使脱髓鞘甚至硬化。神经轴突膜因异常聚集致使动作点位逐渐传递,小刺激便可造成大面积动作点位,痛觉异常出现。二、中枢神经发病机制新生成的疱疹病毒在体内随着感觉神经元轴突的转运,进入外周远端轴突,外周感觉神经和皮肤表现出验证和病变,中枢投射纤维也因此出现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表现出中枢敏化。选择动物模型试验分析时,中枢C纤维末端在释放神经肽等物质,作用在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的受体上,中枢因此表现出敏化,同时Aβ-机械感受器也会作用使得中枢疼痛信号神经元功能表现,最终出现疼痛3。但实际上,N-甲基-D-天门冬氨酸盐中的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明显的缓解疼痛的作用。外周神经受损还会是的板层素中C-纤维初级传入末端被受损,表现出变性,但神经素和神经生长因子可有效避免Aβ纤维的新发芽。粗有髓纤维传入后,触觉即便是在高频刺激下也不会出现疼痛;但中枢敏化一旦形成,正常非伤害性的刺激也会刺激Aβ低阈值机械受体,使得脊髓背角疼痛信号出现。在脊髓和大脑中,一般而言痛觉和触觉是分开的,但通过对动物进行试验发现二者的纤维分离表现不完全。三、神经社会因素在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对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时,角色功能和个体的差异、患者治愈信心其实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或是病情影响占比较高。所以在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疾病的发病机制或预防疾病阶段,从社会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对机体进行分析,也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因机体自身的某些基因的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高频发生者,与之相对的部分患者则是非常不容易感染者4。四、结束语带状疱疹就是人们常说的水痘,该疾病主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人体的神经造成感染从而导致患者的神经周围出现带状疱疹现象,最终形成疱疹类型的皮肤病。当患者患有带状疱疹疱疹时,身体会经常感到疼痛,而且这个疼痛感的持续时间较长,给患者的身体以及精神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发生抑郁、焦虑、失眠、神经高度紧张等症状。水痘是目前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丘疹、水疱等现象。一般来说,水痘的潜伏期较短,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患者会在两到三周的时间就会出现发病症状,尤其是春冬两季,容易爆发水痘,并且具有传染性,传染方式为皮肤接触与唾液等。因此,在治疗带状疱疹的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隔离,同时对患者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病症,其是神经性和病理性结合的疼痛病症,是神经受损之后的表现。复杂的发病机制致使对这类患者展开治疗困难重重,如何对急性带状疱疹后患者的外周神经损伤,致使出现“完全愈合”,钠通道的异常表达减少,残留神经芽突再生概率减少,使得外周感觉损伤对中枢的后续影响也减小,最终中枢敏化减少,这是非常重点的研究内容。未来科技发展,这类病症的发病机制一定有所突破,对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1张颖,顾晓虹,朱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脊髓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7,23(21)4256-4261.2陈云婷,蒋宗滨,张爱民,等.夏天无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小鼠脊髓疼痛和凋亡的影响J.中成药,2018,67(4)72.3张爱民,蒋宗滨,周增华,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模型小鼠脊髓的自噬变化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45(3)11.4舒伟,胡永生,陶蔚,等.脊髓电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6(1)08.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脓毒症中血小板活化对肾小管上皮影响的机制。方法:ELISA法检测血小板分泌的炎症因子白介素(IL)-1β和IL-6,应用共培养体系将血小板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Westernblot检测下室肾小管上皮细胞的p65和p-p65蛋白,qRT-PCR方法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中IL-1β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构建盲肠结扎穿孔的脓毒症模型,尾静脉注射TLR4特异性抑制剂TAK-242,EdU检测肾小管增殖情况,肾组织石蜡包埋H&E染色后观察脓毒症肾损伤的程度,并检测血清肌酐含量。结果: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刺激血小板后,血小板分泌的细胞因子IL-1β、IL-6增加;血小板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体系中,p-p65蛋白含量增加,TAK-242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构建小鼠盲肠结扎穿孔的脓毒症模型后,尾静脉注射TAK-242,抑制血小板表面TLR4的激活,肾小管增殖能力和病理改善,血清肌酐降低。结论:脓毒症患者中血小板聚集并激活,分泌炎症因子增加,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NF-κB信号通路,导致肾损伤,TLR4抑制剂可改善肾损伤,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肾损伤 血小板活化 NF-ΚB信号通路
  • 简介:药物性肾损伤约占急性肾损伤发病率的20%,易发展为肾衰竭。目前临床除了肾脏替代疗法,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在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药物性急性肾损伤领域中线粒体损伤的相关机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可能的干预靶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药物性急性肾损伤 线粒体损伤 肾毒性
  • 简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炎症反应及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依那西普、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在内的TNF-α拮抗剂已成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疾病、银屑病及炎性肠病等疾病的有效手段。随着临床应用的逐渐增多,TNF-α拮抗剂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的报道逐渐增多。该类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TNF-α拮抗剂的应用导致TNF-α、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失衡有关,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TNF-α拮抗剂品种和血药浓度也可能对银屑病的发生产生影响。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类 银屑病 药物相关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研究高盐环境能否影响胰岛Min6细胞的分泌功能,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以50mmol·L^(-1)浓度高盐刺激Min6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Min6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Min6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Min6细胞凋亡百分比,Westernblot检测Min6细胞内B细胞淋巴瘤-2(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同渗透压甘露醇(100mmol·L^(-1))相比,高盐环境(50mmol·L^(-1))能抑制Min6细胞胰岛素的分泌,降低Min6细胞增殖活性,诱导Min6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内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高盐环境减少胰岛Min6细胞胰岛素分泌,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增加有关。

  • 标签: MIN6细胞 高盐 胰岛素分泌 增殖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银黄清肺胶囊对幼龄大鼠流感病毒肺炎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21日龄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银黄清肺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百蕊胶囊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个组动物经鼻腔接种甲型流感病毒,连续3d,建立流感病毒感染的肺炎模型。除了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造模当日开始每日灌胃给予银黄清肺胶囊药液(100、200和400mg·kg^-1)或百蕊胶囊药液(600mg·kg^-1),每日1次,连续7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WesternBlot检测肺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鼻流感病毒感染的模型组动物饮食进水量显著减少,活动量减少,精神状态差,呼吸频率加快,肺组织灌流液中FGF2含量增加,肺组织中FGFR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银黄清肺胶囊(400和200mg·kg-1)能显著改善幼龄大鼠流感病毒肺炎动物的一般情况,减轻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增加肺组织灌流液中FGF2含量和上调肺组织FGFR1蛋白表达。结论银黄清肺胶囊对幼龄大鼠流感病毒肺炎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节肺组织中FGF2/FGFR1通路有关。

  • 标签: 银黄清肺胶囊 流感病毒 肺炎 幼龄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白芍提取物调节原发性痛经大鼠子宫供血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未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白芍组、当归组,采用缩宫素建立原发性痛经大鼠模型,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缩宫素(Oxytocin,OT)的浓度及大鼠子宫组织中前列腺素F2α(Prostaglandin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MDA、AVP、OT浓度明显升高,SOD浓度降低,子宫组织中PGF2α、PGE2含量均明显升高,NO含量显著下降,ET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血清中MDA、AVP、OT浓度明显降低,SOD浓度显著升高,大鼠子宫组织中PGF2α、PGE2含量明显降低,NO含量增加,ET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白芍提取物能通过抑制子宫收缩,调节血管舒缩物质,改善子宫供血,从而达到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当归/白芍 原发性痛经 子宫收缩 机制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55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Ⅳ(20、40、80mg/kg)组。连续给药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肾脏指数、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形态学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肾皮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糖和肾脏指数以及血清中MDA、Scr、BUN和24hUAER含量显著升高(P〈0.01),T-SOD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TGF-1、Nrf2总蛋白及核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AS-Ⅳ(40、80mg/kg)组MDA、Scr、BUN、24hUAER含量显著降低(P〈0.01),AS-Ⅳ(80mg/kg)组T-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AS-Ⅳ(80mg/kg)组TGF-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Nrf2总蛋白、核蛋白及HO-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AS-Ⅳ能减轻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氧化应激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提高血清抗氧化能力、降低肾脏组织中TGF-β1蛋白表达、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强抗氧化蛋白HO-1的表达有关。

  • 标签: 糖尿病 黄芪甲苷 转化生长因子-Β1 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罗布麻总黄酮(ApocynumvenetumL.totalflavonoid,ALTF)抗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建造大鼠离体心肌I/R损伤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I/R模型组和ALTF1、5、25μg/ml组。用BL-420F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连续记录离体心脏停灌、复灌过程中心脏血流动力学参数: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左心室形成压(leftventriculardevelopedpressure,LVDP)。取心肌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利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R模型组LVDP、±dp/dtmax显著降低;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增高;可见明显心肌细胞凋亡。与I/R模型组比较,ALTF5、25μg/ml组的LVDP、±dp/dtmax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MDA、IL-6和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结论:ALTF具有显著的抗心肌I/R损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作用相关。

  • 标签: 罗布麻总黄酮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氧化 抗炎 抗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