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泛耐药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选择5例典型的ICU泛耐药菌感染案例,通过临床药师优化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疗效。结果:5位ICU重症病人临床药师优化后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疗效好。结论:在ICU泛耐药菌感染病人治疗中,临床药师提出合理的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可提高病人的治愈率并降低药品不良反应。

  • 标签: 泛耐药菌 重症监护病房 临床药师 抗感染治疗
  • 简介:目的探求华法林常规剂量方案下抗凝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华法林3mgqdpo用药且超过5天未调整用药患者,分析华法林抗凝效果,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血液样本并检测患者VKORCl和CYP2C9基因型,统计分析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抗凝的作用与影响。结果52人(54.74%)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低于1.8,22人(23.16%)3mg方案下INR值大于2.5,仅有21人INR值落在1.8~2.5之间,达标率22.11%。分析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对华法林稳定剂量的作用与影响,仅发现年龄因素与INR值相关。结论多数患者华法林常规剂量应用INR值未达标。未发现遗传因素在常规剂量患者中的影响,发现年龄与这类患者相关。

  • 标签: 华法林 常规剂量 VKORC1 CYP2C9 基因多态性
  • 简介: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率及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WHONET软件对医院2013年2014年间微生室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作了统计,并对其感染病例治疗的有效率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2014年间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4株,其中定植菌为26株,致病菌为7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78例,其年龄/〉60岁占80.76%;并且57.69%患者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嘿唑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2.22%、94.74%和100.00%,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36.84%;采用的4种治疗方案分别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第3代或第4代头孢菌素、第3代头孢菌素与左氧氟沙星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与阿米卡星联用;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6,60%、60.00‘%、58.82%和100.00%。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单独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阿米卡星联用,可有效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导致的感染。

  • 标签: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定植菌 致病菌 耐药率 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比较3种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对治疗艾滋病(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确诊的AIDS患者45例,将其分为3组(各15例),即方案-1组(D4T+3TC+NVP)、方案-2组(3TC+AZT+NVP)和方案-3组(DDI+AZT+NVP);比较3组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耐药情况、HIV-RNA转阴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方案-1组患者的耐药率显著低于方案-2组和方案-3组(P〈0.05);3组患者间HIV-RNA转阴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皮疹及肝毒性。结论:3种AIDS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对AIDS患者的临床疗效相近,但方案-1组(D4T+3TC+NVP)的耐药性更低,是用于治疗AIDS患者的最佳选择。

  • 标签: 艾滋病 抗病毒 药物治疗 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评价吉非替尼、"吉西他滨+顺铂"方案联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方法7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和顺铂"方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吉非替尼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毒性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性反应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吉西他滨+顺铂"方案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毒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吉非替尼 吉西他滨 顺铂 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万古霉素为糖肽类抗菌药,是临床上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用药。大量研究表明,万古霉素的PK/PD参数AUC0-24h/MIC≥400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但是,万古霉素在不同人群中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行为差异较大,因此,通过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来实施万古霉素的优化给药尤为重要。本文对近年来万古霉素在不同群体中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和基于PPK给药方案的优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万古霉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 标签: 万古霉素 群体药物代谢动力学 给药方案
  • 简介:目的:研究比阿培南不同给药方案对不同最低抑菌浓度(MIC)微生物的目标获取概率(PTA)。方法: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方法,使用中国人群药动学参数,引入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输注时间进行模拟。结果:对于MIC≥0.5mg/L的致病菌,任何方案的比阿培南都难以达到治疗效果。MIC为0.25mg/L时,仅300mg,q6h,输注2h或3h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获取概率(PTA〉90%)。MIC≤0.13mg/L时,不同给药方案的PTA与日剂量、给药间隔及输注时间相关。结论:比阿培南常规给药方案可能仅在治疗MIC较低的致病菌时有效。

  • 标签: 比阿培南 蒙特卡洛模拟 药代动力学
  • 简介:目的:探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经治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育龄女性患者治疗方案的持续疗效性、病毒学耐药率/突破率、胎儿安全性等优劣性,为临床医师为该群体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充实的理论数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且有意愿生育的年轻女性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在原来的抗病毒药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对照组患者停用原来的抗病毒药,改用替比夫定,分别于治疗12、24、48周后对各组随诊1次,每次复查并记录血常规、肝功能、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BeAg、乙型肝炎E抗体定量、乙肝病毒YMDD变异等。若患者日后妊娠,则统计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时的一般情况以及HBsAg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第12周时HBVDNA定量低于检出限、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的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第24周和第48周的HBVDNA低于检出限、HBeAg转阴、HBeAg血清转换的病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8周的治疗,治疗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生的新生儿在胎龄、胎儿体质量及Apger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扰素强化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进行妊娠,可以减轻患者长期服药的费用支出以及克服服药妊娠的心理负担,�

  • 标签: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育龄妇女 治疗方式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