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阐明各种肾病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的表型特点。方法选取包括糖尿病肾病、IgA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慢性间质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膜性肾病和狼疮性肾炎在内的肾病患者369例,正常供肾16例,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活检标本中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表达情况,对其进行分型分析。结果双连续切片分析发现,绝大多数肥大细胞表现为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染色双阳性,仅有少数表现为类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单阳性;'双夹心'连续切片分析法显示,所谓的类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单阳性肥大细胞实际上是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双阳性;以类胰蛋白酶为标记分子和以糜蛋白酶为标记分子检测肾组织肥大细胞的结果比较没有显著区别。结论类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亚型(MCTC亚型)是正常个体和肾病患者肾组织肥大细胞的基本亚型。

  • 标签: 肥大细胞 肾脏病 肥大细胞亚型
  • 简介:摘要:细胞生长因子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增殖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增殖之间的相关性,并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包括促进、抑制或调节。这种调控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如细胞周期、凋亡、细胞信号传导等。此外,细胞生长因子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癌症和炎症性疾病。因此,深入研究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增殖的关系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调控机制 信号通路 疾病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细胞生长因子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增殖过程的调控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增殖之间的相关性,并深入研究其调控机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增殖具有不同的调控作用,包括促进、抑制或调节。这种调控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如细胞周期、凋亡、细胞信号传导等。此外,细胞生长因子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包括癌症和炎症性疾病。因此,深入研究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增殖的关系对于理解细胞生物学、疾病发病机制以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调控机制 信号通路 疾病发病机制
  • 简介:有研究表明,肿瘤组织的生长繁殖受到激素和生长因子的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表皮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已被证明在肺、胃、结肠、乳腺和卵巢等恶性肿瘤中被肿瘤组织表达。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TGFα和EGF在21例人喉部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转化生长因子Α 表皮生长因子 喉癌细胞 织化学 免疫组织 喉癌组织
  • 简介: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常规治疗),治疗组5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bFGF),以治疗前,治疗后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效果好,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治疗组积分减少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FGF是治疗脑梗塞有效药物,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FGF治疗,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脑梗塞 BFGF 药物疗法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的效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采用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患者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65~72岁,中位数67.5岁,均为Ⅱ型糖尿病。其中背部深层溃疡4例,骶尾部溃疡8例(Y-K分级Ⅳ级),髋部溃疡8例(Y-K分级Ⅳ级),小腿溃疡6例,足部溃疡9例(Wagner分级Ⅲ~Ⅳ级)。23例合并窦道形成,2例形成骨髓炎伴死骨。皮肤溃疡至就诊时间5~7个月,中位数6.5个月。患者如1次治疗效果不满意,可在治疗结束后4周后再次行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结果:35例患者共行73次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治疗前溃疡面积为18.29~21.51 cm2;治疗后1周溃疡面积为14.48~18.25 cm2;治疗后2周面积为10.65~15.37 cm2,治疗后3周面积为8.18~12.08cm2;治疗4周后溃疡面积愈合速度开始减慢;治疗8周后35例溃疡基本愈合,愈合率为93.3 %。23例合并窦道形成的患者,治疗前窦道体积为4.89~6.84 cm3;21例患者在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窦道完全愈合,愈合率为 91.3 %。其中12例在第1次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4 d窦道完全愈合;6例第1次治疗后窦道体积明显缩小,经过第2次治疗后4 d窦道完全愈合;2例经第3次治疗后窦道完全愈合;1例形成骨髓炎伴死骨的患者,在死骨未清除之前行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2次后窦道无变化,后经骨科手术清理坏死骨,再次治疗后4 d窦道完全封闭;1例左髋部窦道在3次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后窦道体积无明显变化。另2例在治疗2周后溃疡愈合。结论:自体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性皮肤溃疡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糖尿病 骨折 胫前皮肤缺损
  • 简介:目的动态观察沙利度胺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干预对肝细胞癌变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诱癌组、诱癌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动态观察VEGF的表达。诱癌组及诱癌干预组以含2-乙酰氨基芴(2-FAA,0.05%)的颗粒饲料喂饲诱发肝癌。诱癌干预组同时以沙利度胺(100mg/kg体重)灌胃。诱癌鼠及诱癌干预鼠每两周处死一组。并以正常鼠作对照。以病理组织学(HE染色)观察肝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EHSA法分析VEGF表达变化。结果诱癌组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不典型增生、大量癌巢结节,而诱癌干预组形态变化明显受抑;正常肝仅有较低水平VEGF表达,诱癌组肝VEGF表达进行性增加,与肝组织学改变一致,显著高于正常组:在诱癌干预组VEGF表达则显著低于诱癌组的同期水平:且癌变干预组鼠肝癌发生率明显低于诱癌组。结论沙利度胺抑制肝VEGF表达、可推迟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 标签: 肝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干预 沙利度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并比较不同疾病分期及病灶部位者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病灶部位者的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分期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胃癌 血清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研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hEGF)对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atcervicalepithelialcells,RCEC)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宫颈鳞状上皮细胞(RCEC)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细胞纯度;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flowcetometry,FCM)分析细胞周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CyclinD1mRNA表达水平。

  • 标签: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细胞体外增殖 宫颈鳞状上皮 大鼠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鳞状上皮细胞
  • 简介:目的:了解中华眼镜蛇毒活性组分(CCVAF)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H1299VEGF、bFGF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H1299细胞中VEGF、bFGFmRNA表达的变化;利用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VEGF、bFGF蛋白的含量.结果:不同浓度的(2.0、4.0μg·ml-1)CCVAF对H1299bFGFmRNA水平有降低作用,其中4.0μg·ml-1CCVAF作用7h后bFGF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但对VEGF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CCVAF作用H1299细胞24h后,其细胞上清中VEGF、bFGF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CCVAF可抑制H1299细胞bF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VEGF蛋白的表达.

  • 标签: 中华眼镜蛇毒 肺癌细胞 RT-PCR ELISA VEGF BFGF
  • 简介: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乙型肝炎(乙肝)的关系.方法对210例乙肝患得肝活检组织及40只CCl4实验大鼠不同时期肝组织,用VEGF单克隆抗体(mAb)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对其中75例急慢性乙肝患者用EIA法定量检测其血清VEGF含量.结果在CCl4大鼠实验早、中期(2~5周),肝组织炎症反应显著,变性肝细胞VEGF阳性表达;晚期(8~12周)则VEGF阳性肝细胞较少.在急性乙肝,VEGF呈弥散性强阳性表达,血清VEGF含量显著升高(P<0.001);在慢性乙肝及肝硬变(LC),VEGF散在表达,以扩张肝窦的内皮细胞及周围肝细胞较著,其血清VEGF含量并无升高,至LC反而下降(P<0.01).结论VEGF与乙肝的发病阶段,肝细胞再生、肝组织病变程度等密切相关,其在肝内血管改建中提当一重要角色.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乙型肝炎 相关性
  • 简介:各种因素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疾病的患者数目庞大,尤其随着人口老年化程度的升高,老年性痴呆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日益增多,对这类疾病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药物.大量体内外实验表明,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htFactor,NGF)对神经损伤及许多退行性神经系统的疾病有明显疗效.[1]我们以人胎盘为原料,建立了人神经生长因子(HuNGF)纯化制备工艺.[2]药效学试验证明本药对神经损伤有治疗作用.[3]已完成临床前试验并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 标签: 人神经生长因子 注射液 安全
  • 简介:生长因子是一组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合成作用的蛋白多肽。软骨组织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它们共同作用于软骨细胞。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属于纤维软骨,它介导了髁突的生长发育及适应性改建。髁突软骨细胞同样受到多种生长因子的调控,主要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GF)、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髁突软骨细胞 颞下颌关节 转化生长因子-Β 促进细胞生长 适应性改建
  • 简介: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检测荷瘤小鼠外周血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的比例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探讨其在肝癌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癌模型,分离荷瘤小鼠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间外周血MDSC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以同期正常小鼠作对照。结果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比例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d外周血MDSC的比例分别为(3.5±2.2)%、(9.4±2.6)%、(16.4±5.6)%、(25.3±11.3)%,除模型组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荷瘤小鼠血清TGF—β1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模型组7、14、21d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4.9±1.4)、(14.1±6.0)、(24.0±3.3)、(9.2±1.2)ng/ml。除模型组21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64,P〈0.05)。结论随着肿瘤的进展,外周血MDSC的比例明显升高,且与血清TGF—β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提示荷瘤小鼠外周血MDSC的比例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密切相关,MDSC通过分泌TGF—β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促进肿瘤的生长与转移。

  • 标签: 肝细胞 转化生长因子B 髓系抑制性细胞 免疫抑制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PRP+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烧伤慢性创面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诊治的68例烧伤慢性创面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4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PRP+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用时更短,且观察组患者的14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14d创面愈合率(P<0.05)。结论 予以烧伤慢性创面患者PRP+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有助于促进患者创面愈合。

  • 标签: PRP 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烧伤 慢性创面
  • 简介: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腹腔注射(ip)对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方法:采采小鼠坐骨神经钳夹法造成神经损伤模型,用热板法测定小鼠痛阈。以神经生长因子(NGF)250-4000BU/kg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于损伤前及损伤后第1、3、5、10、15d测定小鼠痛阈,观察NGF对痛阈变化的影响。结果:在损伤后第10d,与损伤对照组比较,NGF剂量依赖性降低神经损伤小鼠的痛阈,其中NGF2000BU/kg使小鼠阈下降31.4%,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可使损伤神经的恢复时间由15d缩短10d。结论:NGF可促进小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痛觉恢复作用。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小鼠 坐骨神经损伤 痛觉恢复 腹腔注射
  • 简介:生长因子为国家“八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由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成为我国第二个开发成功的基因工程一类新药。生长因子种类很多,本文只是就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发展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 标签: 细胞生长因子 作用分析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