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老王,男,56岁。因反复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心绞痛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予以口服阿司匹林75毫克/天,倍他乐克50毫克/天,辛伐他汀10毫克/天,消心痛3次/天、10毫克/次治疗。患者希望再选用一些中成药配合治疗……

  • 标签: 冠心病心绞痛 配合治疗 芳香温通 动态心电图检查 心绞痛症状 阿司匹林
  • 简介:时下正是寒冷的冬天,街头巷尾不时飘过“大锅羊肉汤”的醇香。冬主寒气,人体易受寒邪入侵,再加上气候干燥、空气污染较多,体虚之人很容易患病。因此,冬季要注意适当调补滋养,增强免疫力。羊肉具有补作用,最宜在冬天食用。

  • 标签: 羊肉汤 温补 寒冬 增强免疫力 空气污染
  • 简介:目的探析补心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2018年1~12月明确诊断的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纳入西医组(41例)与中西医组(41例),分别给予常规西医治疗与常规西医联合补心阳方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心功能。结果中西医组的总有效率(95.1%)高于西医组(82.9%),中西医组治疗后的6min步行距离、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优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心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行。

  • 标签: 温补心阳 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 简介:总结近年来中药寒热凉四性研究方法与思路,为中药临床用药及中药组方指纹图谱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查阅了近10年相关文献,从物质基础、理论研究等角度总结了10余种迄今为止的中药四性研究方法,并突出每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发现中药四性研究呈现许多新思路和新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药性新理论学说的提出,中药四性研究必将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标签: 中药药性 四性 寒热温凉 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 简介:聚集蛋白聚糖酶在关节软骨破坏中起重要的作用,对聚集蛋白聚糖酶1和聚集蛋白聚糖酶-2的双重抑制能有效防止关节软骨的破坏。转化生长因子-β、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活化T细胞核因子、转录因子Runx、制瘤素M、IxB激酶抑制物、金属蛋白酶抑制物、a2巨球蛋白、环孢素、雷公藤内酯、n-3脂肪酸和血小板反应蛋白结构域单元等,在基因转录、基因剪切和蛋白质翻译,以及翻译后的活化等水平上对聚集蛋白聚糖酶进行调节,它们对关节软骨的代谢作用可能成为关节炎性病变防治的一个新颖切入点。

  • 标签: 聚集蛋白聚糖酶 活性调控 降解 关节软骨 综述
  • 简介:MicroRNA(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单链非编码小RNA。通过与靶mRNA的3’UTR结合,参与调控约30%的基因表达,是重要的转录后水平调控因子。在细胞的增值、分化、凋亡、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广泛的作用。研究表明,miRNA与肿瘤、心脏病、糖尿病、帕金森综合症等多种复杂疾病的发生有关,且与多药耐药有关,本文将就miRNA对骨质疏松症的调控等作一综述。

  • 标签: MIRNA 骨质疏松症 基因
  • 简介:中药有"病三宝",即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其中,以安宫牛黄丸最为声名远扬。它出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誉。

  • 标签: 《温病条辨》 安宫牛黄丸 急症用药 清代医家 传统药物 紫雪丹
  • 简介:摘要:肩周炎作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项疾病,其在发病过程中严重时不仅会对患者正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对患者身心健康发展也有一定影响。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疾病发病期比较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并且患者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大部分患者会选择通过针灸治疗的方式缓解病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针灸治疗肩周炎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进行研究,期对肩周炎患者科学选择治疗方式具有参考价值。

  • 标签: 温针灸 肩周炎 治疗方式 研究
  • 简介:秋风萧瑟,风高物燥,干燥是秋季的主要特点。中医颇看重养生与天地自然之气合拍,即所谓天人合一。在五行中肺应秋,秋季燥气与肺相通,燥邪最易伤肺,损耗人体津液。肺主呼吸,与皮肤关系密切,同大肠相表里。据此易导致鼻燥、咽燥、燥咳、皮肤皲裂及肠燥便秘之疾患,还会诱发哮喘、高血压、冠心病等宿疾发作。故秋季保健,重在养肺,兼顾滋肝益脾。

  • 标签: 秋燥 食养 皮肤皲裂 津液 肠燥 发作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 6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针灸治疗方法。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评分、免疫细胞水平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身体与社会评分相比较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 P>0. 05),治疗后在面神经功能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社会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 P<0.05),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 P<0.05)。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 P<0.05)。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IgA、 IgG、 IgM等免疫细胞水平,存在的差异无统计意义( 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低( P<0.05)。结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方法可使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免疫能力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 标签: 风寒型周围性面瘫 温针灸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