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应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检测早期儿童龋治疗前后唾液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燕东幼儿园22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在龋齿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分别取样,采用PCR-DGGE技术检测受试儿童唾液样本,分析治疗前后唾液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3±2.9,治疗后唾液样本DGGE条带数为28±4.1,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同一时期内各唾液样本DGGE图谱的相似性高于不同时期样本之间。结论:PCR—DGGE技术可用于与龋病相关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以及监测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动态变化。

  • 标签: 早期儿童龋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菌群多样性
  • 简介:目的向临床医生查明不同的牙齿磨损定量表示法的实用性和其理解的简易性。材料与方法向67位临床医生发放调查表,该表试图查明用不同方式描述牙齿磨损量时的实用性和理解的简易性。这些方式(外形图,表面差异标绘图以及有颜色标码的表面差异标绘图)都是不断发展的新方法-即用数学算法来测定并量化随时间的牙齿磨损情况。将第二份调查表发放给最初参与者中的40个,以查明上述2项评定指标有无提高。该问卷基于表面差异标绘图和有颜色标码的表面差异标绘图二者优点的融合。结果在各方面,外形图与其他评估方式相比,解释困难,实用性小;而其他各方式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第二份调查结果表明,修改后的绘图在让临床医生了解磨损部位和磨损量方面有很高的实用性。结论用各种方式结合的绘图方法来表示磨损结果似乎更利于临床医生在临床的使用。

  • 标签: 牙齿磨损 定量表示方法 牙体手术
  • 简介:目的:评价保丽净义齿清洁片杀菌活性.方法:选用国际标准株细菌,利用体外微生物培养,进行定量悬浮液试验.结果:义齿清洁片在40℃溶液、5分钟对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核梭杆菌、非典型韦荣菌、白色念珠菌、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普雷沃氏菌属的中间普氏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有99.9%的杀菌效果.结论:保丽净义齿清洁片体外对一些口腔常驻致病菌有明显抗菌作用.

  • 标签: 义齿清洁片 定量悬浮液试验 致病菌 口腔
  • 简介:目的:采用定量感觉测试(quantitativesensorytesting,QST)探讨年轻人群的三叉神经区域感觉的差异。方法:选择40例健康志愿者,男、女各20例,平均(24.4±3.52)岁。在眶下神经分布区域(V2)、下颌神经分布区域(V3)的左右侧分别测量冷/热感觉阈值(CDT/WDT)、冷/热疼痛阈值(CPT/HPT)、机械感觉阈值(MDT)和机械疼痛阈值(MPT),采用两因素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女性的C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2);女性的WD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温觉刺激更为敏感(P=0.012);女性的HPT值较男性低,表明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34)。V2比V3对热痛刺激更为敏感(P〈0.001),对冷觉刺激更为迟钝(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2、V3左右两侧的QST各项指数均无差异。结论:温度和机械的定量感觉测试可作为评价三叉神经区域感觉功能状况的一种手段。

  • 标签: 颌面部疼痛 定量感觉测试 三叉神经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龋拟生态再矿化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脱矿/再矿化液的pH循环法建立人工龋模型,使用全酸蚀粘接剂SingleBondPlus(SB组)、One-Step(OS组)和自酸蚀粘接剂AdperPromptL-Pop(LP组)进行树脂粘接,在含聚丙烯酸(PAA)和聚乙烯膦酸(PVPA)的模拟体液/硅酸盐水门汀系统中诱导矿化,采用显微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microCT)定量评估再矿化效果.结果矿化诱导4个月后SB组、OS组和LP组样本病损深度均有降低,由矿化前的300滋m分别减少至47、53和87滋m,矿化率分别为73.76%、81.39%和74.54%.结论microCT是定量评估人工龋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矿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含PAA和PVPA的模拟体液/硅酸盐水门汀系统可诱导树脂渗透脱矿牙本质再矿化(P<0.05),且不同的粘接剂对人工龋拟生态再矿化效率无显著性影响.

  • 标签: 人工龋 拟生态 再矿化 显微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术
  • 简介:本研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功能矫形所引起髁突的各种组织学变化进行定量研究,提示功能矫形治疗的细胞机制。发现功能前伸大鼠下颌使髁突软骨组织厚度增加,这一变化是由生发层和过渡层的细胞增生及成熟层和移行层细胞分化的共同作用引起,对细胞增生的影响强于细胞分化,但对细胞形状无明显影响。提示辅助进行功能矫治时,应选用刺激细胞增生功能较强的方法。矫形力可能通过细胞外基质贮存,以进一步引起细胞和组织改变。

  • 标签: 功能前伸 生长改建 定量组织学
  • 简介:目的:研究无牙颌固有条件对总义齿固位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31名无牙颌患者进行口腔混合唾液量及黏度测定,黏膜厚度测量,承托面积、牙槽嵴高度及总义齿固位力测定,并对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力的相关因素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上颌总义齿的固位力约为下颌的5.7倍以上.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自变量黏膜厚度被收入回归方程,在未收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中,唾液黏度与固位力相关性最大.结论:上颌总义齿固位力远大于下颌总义齿.黏膜厚度、唾液黏度是影响下颌总义齿固位力的主要因素.

  • 标签: 义齿 无牙颌 固位力 黏膜厚度 唾液黏度 牙槽嵴高度
  • 简介: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影像对颏管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进行定量测量,为确保颏孔区域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口腔科80例患者的160侧下颌骨CB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对颏管的曲面、矢状位、冠状位、水平位及3D影像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曲面和矢状位影像可对下颌管进行全面的观察。水平位影像显示下颌管在下颌骨体部靠近舌侧与下颌骨体平行走行,之后,以23°±5°角偏离舌侧转向颊侧走行,下颌管向颊侧走行与颏管形成的角度为101.76°±18.27°,最终分成切牙管与颏管。冠状位影像测量颏管的长度为8.09±1.06mm,直径为1.68±0.52mm,与下颌骨体下缘所呈的倾斜角为36.48°±8.43°。颏管起始处至牙槽嵴顶的距离16.10±4.29mm。3D侧位影像可清晰显示颏孔位置。结论: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及毗邻关系,明确了此区域神经、血管的分布及骨组织的状况,为牙种植钉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锥形束CT 颏管 种植修复
  • 简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基质(PRFM)是一种通过离心血液获得的自体生物材料。本研究对21例应用PRFM植入拔牙创治疗后牙槽嵴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对拔牙后,植入PRFM后及术后4个月的牙槽嵴宽度和高度采用标准化测量。嵴顶根方3mm、5mm处牙槽嵴宽度平均骨吸收分别为032mm(4.71%)和0.57mm(738%).高度平均骨吸收0.67mm(713%)。植入PRFM的位点临床愈合较快.极少有组织瓣开裂,骨密度较高。同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相比.单纯应用PRFM缩短了手术时间.无须膜的操作,克服了膜应用潜在的问题.并降低了骨吸收。

  • 标签: 纤维蛋白 富血小板 拔牙创 定量评估 基质 愈合后
  • 简介:目的研制出检测磨牙症力的垫-压电传感检测仪,为临床上诊断磨牙症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方法以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膜为传感元件,运用电阻应变传感技术,结合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液晶数字显示系统等,对10名正常受试者模拟磨牙运动的最大力进行检测,并对测量结果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仪器的最大误差范围±0.2235kgf,组内相关系数(ICC)0.9998。证明此垫-压电传感检测仪的测量误差较小,测量重复性好。结论此仪器能够真实地记录模拟磨牙运动时垫表面加载力的大小,可以满足临床对磨牙症力进行检测的应用。

  • 标签: 垫 压电传感器 磨牙症
  • 简介:牙釉质脱矿是釉质龋发生的早期阶段,亦是固定正畸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正畸治疗中菌斑易附着于托槽周围,代谢产酸引起牙釉质脱矿,釉质显微结构破坏,Ca、P离子丢失,最终导致龋病,严重影响正畸治疗中牙齿的健康与美观.本文对检测正畸牙釉质脱矿常用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 标签: 固定矫治 牙釉质脱矿 再矿化 釉质龋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临床分期的舌鳞癌组织中microRNA分子表达谱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相关microRNA在舌鳞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分别选取3例早期和3例晚期新鲜舌鳞癌组织及其癌旁舌黏膜为样品.采用高通量的microRNA微阵列筛选不同分期的舌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内源性microRNA.样品间表达变化的标准以上下2倍作为域值范围。结果在早期舌鳞癌实验组中得到59个有效表达的microRNA分子数据。与配对舌黏膜对照组样品相比具有表达变化的microRNA分子有25个,其中上调表达的有10个,下调表达的有15个;在晚期舌鳞癌实验组中得到40个有效表达的microRNA分子数据.与配对舌黏膜对照组样品相比具有表达变化的microRNA分子有28个,其中上调表达的有26个.下调表达的只有2个。从总体上看,晚期舌鳞癌与舌黏膜间microRNA分子表达差异较大.而早期样品间的表达差异相对较小。结论舌鳞癌组织和癌旁舌黏膜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croRNA分子.不同临床分期的舌鳞癌组织microRNA分子表达谱不同.它们可能分别与舌鳞癌的发生和进展相关.microRNA表达谱有可能成为舌鳞癌分子分期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舌鳞癌 MICRORNA 差异表达 临床分期
  • 简介:目的:检测成釉细胞瘤(AB)中心体的改变,分析其与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增殖能力的关系,探讨中心体异常与AB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1例AB、5例成釉细胞癌、10例正常口腔黏膜及10例口腔鳞癌(OSCC)的中心体状况和ki-67的表达,检测细胞DNA含量,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9.7%的AB和70.0%的OSCC表现出中心体异常,而正常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无中心体异常表现(χ^2=165.905,P=0.000)。②AB细胞DNA含量平均为15420.37,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低于OSCC组(F=16.523,P=0.000)。③AB中心体异常组和OSCC中心体异常组细胞DNA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存在显著差异(F=10.222,P=0.000)。AB及OSCC的中心体异常组与中心体正常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F=40.901,P=0.000和F=7.863,P=0.023)。④ABki-67LI平均为3.41,且随AB的复发,与恶变有增强的趋势(F=4.344,P=0.017)。⑤AB中心体的异常与ki-67的表达相关(r=0.341,P=0.006).但细胞DNA含量与ki-67LI无相关(r=0.156,P=0.218)。结论:部分AB中存在中心体的异常,与细胞DNA含量的增多有关,并可能与AB基因组不稳定相关。

  • 标签: 成釉细胞瘤 中心体 DNA 肿瘤生物学行为 免疫荧光
  • 简介:目的:应用CT检测术后咽后壁瓣瓣宽的收缩率。方法:20例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行改良咽后壁瓣转移修复术,术前测量瓣宽,术后6~12个月应用CT及其Aw4.1重建软件测量瓣宽,计算瓣宽的收缩率。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0例患者术后咽后壁瓣整体瓣宽的收缩率为36.7%~67.2%.平均52.3%;前段瓣宽的收缩率为29.2%~62.3%,平均44.4%;中段瓣宽的收缩率为47.5%~72.5%.平均62.7%;后段瓣宽的收缩率为29.2%-64.2%,平均45.9%。前后两段瓣宽的收缩率小于中段瓣宽的收缩率(P〈0.01)。结论:应用CT及其重建软件能精确测量咽后壁瓣的瓣宽,并计算瓣宽术后的收缩率,可以辅助术前咽后壁瓣的设计,提高手术疗效,弥补了其他检测方法的不足。

  • 标签: 腭裂手术 CT 咽后壁瓣 宽度 收缩率
  • 简介:目的:检测舌根鳞癌颈淋巴结的微转移灶,研究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0例经病理确诊的舌根鳞癌常规病理检测阴性的淋巴结(pN0),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检测微转移灶的存在.分析CK+与术后复发、生存期的关系.结果:50例患者中,CK+和CK-患者术后复发率分别为424%(14/33)和11.8%(2/15)(P<0.05),而其生存期分别为(23.26±542)个月和(35.84±6.10)个月(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有无、病理分化程度均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而临床分期并不能作为一项独立的预后因素(P>0.5).结论:舌根鳞癌患者颈淋巴结有微转移灶者,预后比无微转移灶者差.

  • 标签: 舌肿瘤 鳞状细胞癌 淋巴结微转移 预后
  • 简介:脱落细胞学作为一种简单、便捷和无创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癌症的早期筛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口腔鳞癌的早期筛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脱落细胞的液基薄层制片技术促进了肿瘤标志物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脱落细胞中肿瘤标志物检测在口腔鳞癌早期筛查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液基细胞学 脱落细胞学 肿瘤标志物 口腔鳞癌
  • 简介:目的探讨本课题组前期所构建的变异链球菌(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株在浮游态及生物膜状态下的活性及代谢状态的有效性,为探讨抗菌剂对多菌种生物膜中S.mutans的作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采用生长曲线、扫描电子显微镜、活菌菌落计数等方法研究浮游态及生物膜状态下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株的生长活性及代谢状态,并测定荧光报告株的荧光活性。结果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株和野生株生长趋势一致,生物膜内可培养活菌数无差别(4h:F=2.13,P〉0.05;12h:F=1.45,P〉0.05;24h:F=2.72,P〉0.05;48h:F=1.85,P〉0.05),SEM检测结果显示4、12和24h生物膜形成能力无差异;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株从对数生长早期到平台早期荧光表达稳定,荧光量能实时反映活菌数量。结论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株和野生株生长能力相似,具有稳定的荧光活性,荧光量能准确反映细菌活菌数量,提示可用S.mutansldh-luc荧光报告株代替野生菌株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并可用于实时观测抗菌剂对其的作用。

  • 标签: 变异链球菌 ldh-luc荧光报告株 生长曲线 生物膜 荧光活性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变形链球菌(S.mutans)密度感应系统信号蛋白的体外合成及其生物活性。方法采用化学合成法口腔S.mutans密度感应感受态刺激因子(CSP)信号蛋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纯化合成蛋白.质谱分析结构.通过扫描电镜对比观察CSP信号蛋白对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分析CSP信号蛋白的生物活性。结果化学合成纯化S.mutansCSP蛋白分子.加入CSP信号肽后.S.mutans生物膜呈团状密集分布.细菌之间存在厚实的黏性胞外分泌物.细菌黏连呈链团状。结论成功合成口腔S.mutansCSP信号蛋白.该蛋白肽具备促进S.mutans生物膜形成的生物活性。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密度感应 信号肽 化学合成
  • 简介:目的:检测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9例IS合并CP患者,40例IS无CP患者及45例单纯CP患者的龈下菌斑,提取细菌DNA,采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gingivalis,Pg)、福赛坦菌(Tannerellaforsythia,Tf)、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intermedia,Pi),并比较4种微生物在IS合并CP,IS无CP患者及单纯CP患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结果:IS合并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75.51%,Tf97.96%,Fn91.83%,Pi67.35%,Tf和Fn的检出率显著高于Pg、Pi。IS无CP组细菌检测出率为:Pg37.50%,Tf32.50%,Fn27.50%,Pi25.00%。CP组细菌检出率为:Pg73.33%,Tf91.11%,Fn86.67%,Pi66.67%。IS合并CP组牙周致病菌检出率高于CP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IS合并轻、中、重CP组Fn的检出率分别为75.00%,95.83%,100%,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合并CP组及CP组的龈下菌斑中4种牙周可疑致病菌的分布无明显差别。IS合并CP组Fn的检出率随慢性牙周炎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加。

  • 标签: 牙周致病菌 慢性牙周炎 缺血性脑卒中 聚合酶链式反应
  • 简介:目的: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白念珠菌麦角甾醇含量,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诱导白念珠菌耐药株,采用KONT真菌显色MIC药敏系统鉴定耐药性。构建6、12、24h生物被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麦角甾醇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最低检出浓度为0.05mg/L,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未检测出麦角甾醇含量。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准确测定白念珠菌麦角甾醇含量。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简单、高效和可靠。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株 生物被膜 麦角甾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