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侧咀嚼是一种较常见的口腔不良习惯,或是由于几颌系统其它疾病导致的被动侧咀嚼。它与几颌系统常见病的发病以及颌面部的美观密切相关,本文就侧咀嚼习惯的病因及其对牙体、牙周、[牙合]、肌肉、颌骨、颢下颌关节以及神经系统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咀嚼肌 下颌骨 颞下颌天节 偏侧咀嚼 口颌系统
  • 简介:一、病史患者卢某,女,21岁。主诉:下巴偏斜,影响美观。否认相关系统性疾病且无家族史。二、临床检查1、面部:左右不对称,颏部左偏约3.5n瑚,肌肉发育不对称,左侧较右侧略显丰满,面中1/3凹陷(图1)。2、口内: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恒牙骀,磨牙近中关系,下颏左偏。上颌拥挤2mm,下颌拥挤6.5mm。上颌中线与面中线一致,下颌中线左偏5mm。

  • 标签: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患者 成年 口腔卫生状况 系统性疾病 面中线
  • 简介:目的研究唇腭裂患者AF-BF和AXB角。方法选取20例替牙期及30例恒牙期唇腭裂患者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测量其AF-BF及AXB角与北京市同龄、同性别正常儿童、青少年的AF-BF及AXB角值进行比较。结果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及AXB角值无性别差异(P〉0.05)。新疆地区替牙期和恒牙期唇腭裂患者AF-BF小于北京市正常儿童、青少年(P〈0.05),而AXB角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BF可以作为评价唇腭裂患者上下颌骨间矢状关系的指标之一,但最好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X线头影测量 唇腭裂 口腔正畸 矢状关系 AF—BF距 AXB角
  • 简介:目的:探讨侧咀嚼大鼠咬肌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permeabilitytransitionpore,MPTP)开放程度与咬肌细胞凋亡情况的改变,以及二者的相关性,进一步研究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程度;用电镜观察咬肌线粒体以及细胞凋亡形态;用细胞凋亡-Hoechst染色试剂盒测定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实验组拔牙侧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程度均大于实验组非拔牙侧和对照组(P〈0.05),其中4周组达到最高。除8周组,其他各实验组拔牙侧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实验组非拔牙侧(P〈0.05),且2周和6周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非拔牙侧MPTP开放程度与咬肌细胞凋亡指数存在直线相关关系(R=-0.49245,P〈0.05)。结论:侧咀嚼过程中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开放的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引起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

  • 标签: 偏侧咀嚼 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 细胞凋亡 透射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