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上颌发育不足是唇腭裂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但合并重度牙列缺损者并不多见。此类患者除影响其口腔功能及面部美观外,也增加了其后续序列治疗的难度。本文报告1例该类患者,探索其上颌发育不足及牙列缺损的原因,提出该患者后续治疗的难度所在,提示先天因素和前期治疗的并发症对后续治疗的影响。

  • 标签: 唇腭裂 上颌发育不足 牙列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或睑结膜切口入路,应用钛网支架重建眶底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CT扫描和三维成像诊断,对18例眶底缺损患者进行微型钛网内固定术重建眶底缺损,其中10例为眶底伴邻近颅面骨折,采用头皮发际内冠状切口;8例为陈旧性眶底骨折,采用睑结膜切口。结果18例患者的眼球内陷和部分合并颧骨骨折的状况得到纠正,切口均愈合良好,切口位置较隐秘或未遗留瘢痕,颜面畸形得到明显改善。术后随访3~24个月,钛网支架无1例松动或移位或者其他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头皮冠状切口入路以及睑结膜入路都能为术者提供足够视野与操作空间,应用微型钛网内固定术可重建眶底缺损,防止复视,术后美观效果佳。

  • 标签: 眶底骨折 钛网支架 头皮冠状切口 睑结膜切口
  •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修复的方法修复无牙颌上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无牙颌上颌骨缺损患者进行分类和不同的修复方法,对疑难的单侧和双侧颌骨缺损采用改良的修复方法。结果:修复后6个月复查,小面积的无牙颌上颌骨缺损,通过常规方法可以获得较好的修复效果;半侧、双侧的无牙颌上颌骨缺损,通过改良的修复法可以提高修复效果。结论:单纯修复方法可以解决一部分无牙颌上颌骨缺损的修复;如果有条件,应该增加其他固位和承力方法;患者自身对赝复体的适应能力在无牙颌上颌骨缺损的修复中很重要。

  • 标签: 上颌骨 上颌骨缺损 赝复体
  • 简介:面颊部由于其显露的部位以及相对有限的组织量,给重建修复带来了挑战。同时,作为面部最大的美学亚单位,颊部毗邻鼻、眼、唇、口等多个颜面部重要器官,在保证高质量缺损修复的同时,应确保周围器官的形态、功能不受影响。修复重建外科医师需要根据缺损的大小、层次、位置选择最优的修复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功能和美学效果。本文针对颊部皮肤缺损的不同修复方式做一综述。

  • 标签: 颊部重建 软组织缺损 皮瓣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动物为新西兰大白兔,抽取2ml骨髓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2周。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在兔双侧桡骨处形成1.5cm的骨膜-骨缺损,将培养2周的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桡骨缺损处,于移植后第1、2、3、4周末,用钼靶X线分别检查双侧桡骨缺损处的骨形成情况,并取第4周末的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实验侧骨痂形成快于对照侧;第4周末,实验侧缺损处全部为骨性骨痂连接,对照侧缺损处仍未形成骨痂连接。结论BMSC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标签: 骨髓基质细胞 细胞培养 骨组织工程 骨缺损
  • 简介:目的研究胶原复合梯度磷酸三钙(Col/TCP)修复髁突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在实验动物的右侧髁突前斜面形成3mm×4mm的全层缺损后,植入复合材料;左侧仅造成同样的缺损。分别于术后4、6、8、12和24周各处死6只实验动物,对缺损区的新生软骨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4周后复合材料即可诱导关节软骨的修复;12周时缺损区与周围正常软骨基本一致,且与关节下骨结合紧密;24周后再生软骨未见明显褪变;对照组缺损区由纤维组织充填,未见软骨形成。实验组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对照组为阴性;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见典型软骨细胞出现,对照组为纤维组织。结论Col/TCP可以修复髁突软骨缺损,形成类似正常的关节软骨。

  • 标签: 胶原 磷酸三钙 下颌骨髁状突 软骨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材料充填对老年楔状缺损后的体外微渗漏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患者因牙周炎而拔除的前磨牙30颗,于颊侧釉牙骨质界处制作类似楔状缺损洞型。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GCFujiⅨ,B组FiltekZ350纳米树脂,C组FiltekZ350XT流体树脂衬洞垫底后FiltekZ350纳米树脂充填窝洞。经牙合力循环和热循环,2%亚甲基蓝染色24h后,沿牙体长轴自颊舌向切2片,体视显微镜放大40倍下测量各组充填体边缘微渗漏的长度,并对每组染色渗入深度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三组充填体微渗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组的边缘微渗漏率最低,牙合龈侧分别为(0.71±0.52)mm和(0.73±0.47)mm。组内的龈侧壁与牙合侧壁间微渗漏无差异(P〉0.05)。结论:FiltekZ350XT流体树脂衬洞垫底后FiltekZ350纳米树脂充填老年楔状缺损可获得更好的边缘封闭效果。

  • 标签: 复合树脂 楔状缺损 微渗漏
  • 简介:颈阔肌皮瓣的临床应用已有30多年,该皮瓣质地柔软、制取操作便捷,较适合口腔颌面中小型缺损的修复。临床上。可根据缺损的部位选择不同类型的颈阔肌皮瓣。由于颈阔肌皮瓣成活率较高、供区并发症低以及在美观和功能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其仍然是口腔颌面缺损的重要修复手段。

  • 标签: 颈阔肌皮瓣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牙槽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机进行牙齿移动的时机。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完成。选择40只大白兔,建立一侧下颌牙槽骨缺损模型,植入骨粉,置Bio-Gide膜,另一侧正常拔牙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和1、2、3个月牵引两侧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加力1个月后,取实验侧和对照侧下颌骨组织块,电子游标卡尺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之间的距离;组织块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选取第二磨牙牙根根中1/3处牙周膜,每个部位随机选择3个视野计数破骨细胞数目总和。1周组、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的实验侧与对照侧的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同一时间点压力区的破骨细胞数均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1周组、1个月组实验侧下颌第二磨牙移动距离小于对照侧,压力区破骨细胞少于对照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个月组、3个月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牙槽骨缺损修复2个月后适合进行正畸牙移动。

  • 标签: 牙槽骨缺损 修复 正畸
  • 简介:目的:对单个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发生碟形和楔形垂直吸收并处于稳定期时的骨内应力变化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应用MSC-NASTRAN软件建立种植体周围不同形状、不同深度骨缺损的垂直骨吸收稳定期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垂直及斜向载荷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单个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发生少量垂直吸收后并处于稳定期时,随着骨缺损深度的增加,垂直载荷下骨内最大Von-Mises应力值有很小幅度的波动;斜向载荷下骨内最大Von-Mises应力值会增大,但幅度不大.同等骨缺损深度的碟形和楔形吸收的骨内应力情况相差较小.结论:在骨皮质保持完整及种植体不松动的情况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发生少量的垂直吸收时,骨内应力情况随缺损深度增加变化不大;而且相同条件下两种形状垂直骨吸收的骨内应力情况较相近.

  • 标签: 种植体 垂直骨吸收 三维有限元 应力分布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螺旋CT资料构建上颌骨缺损区三维实体模型,及在上颌骨缺损伴张口受限患者赝复体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上颌骨缺损区三维实体模型,应用于上颌骨缺损伴张口受限患者赝复体修复。结果:6例上颌骨缺损伴中度以上张口受限患者,利用构建的缺损区三维实体模型进行赝复体修复,患者的赝复体固位良好,面部外形、语音和咀嚼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螺旋CT数据能构建准确的上颌骨缺损区三维实体模型,能解决上颌骨缺损伴中度以上张口受限患者赝复体修复的取模难题。

  • 标签: 上颌骨缺损 赝复体 三维模型
  • 简介:目的:观察软衬材料应用于上颌骨缺损早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软衬材料对6例上颌骨缺损患者进行早期修复,并与同期在上颌骨切除术后3个月以上,进行常规硬性基托修复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观感觉、面型.结果:应用软衬材料进行早期修复的患者主观感觉好,口角无明显歪斜,面型较理想.结论:软衬材料应用于上颌骨缺损早期修复,能在术后早期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减轻面部畸形,改善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软衬材料 早期修复 上颌骨缺损 患者 面型 术后早期
  • 简介:为了解老年人龋齿、牙周病、楔状缺损的情况,我们对南阳市968名60岁以上老年人的上述状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老年人 龋齿 牙周病 楔状缺损
  • 简介:目的:比较可流动复合树脂与复合体充填楔状缺损的初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7例136颗楔状缺损患牙随机分为4组,分别使用可流动复合树脂(Aeliteflo)、复合体(DractAP)进行充填,2种材料又按照楔缺是否备洞分为两个亚组。于修复后6个月、12个月用改良USPHS系统评价其临床疗效。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结果进行分析(ο=0.05)。结果:随访6个月时,边缘密合性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在6个月、12个月评价时4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12个月4组问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流动复合树脂与复合体不论是否备洞充填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楔状缺损 牙科材料 复合树脂 同期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人龈下牙体缺损的临床及修复特点.方法:通过5年的临床病例观察及修复治疗,从临床上对老年人龈下牙体缺损的病因进行分类,并对修复方法进行初步的总结与归纳.结果:采用改进洞型的预备、辅助固位方法等修复老年人龈下牙体缺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修复效果,2年后随访的修复成功率为86.4%.结论:老年人龈下牙体缺损因其固有特点,其修复方法应认真设计和慎重选择.

  • 标签: 老年人 龈下牙体缺损 牙体修复 临床观察 病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方法选择1999年9月至2009年9月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收治的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56例,根据患者余留牙情况、息止间隙等分析,其中37例患者采用垫式可摘义齿修复,19例患者采用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后随访观察1年。结果随访1年后,56例患者咀嚼功能均明显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缓解,面型改善。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牙列重度磨耗导致了垂直距离降低,有必要对其进行咬合重建,过渡性重建修复可为永久性重建修复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老年 重度磨耗 牙列缺损 重建
  • 简介:弹性仿生义齿,又称隐型义齿。是1995年从美国引进的一种新型口腔修复材料,现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笔者通过对制作的64件弹性仿生义齿的随访,多数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完成修复体64件。女性34例,男性26例,年龄16~56岁。缺牙情况见表1。2设备与材料

  • 标签: 弹性仿生义齿 牙列缺损 临床应用 隐型义齿 口腔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植入实验兔下颌骨缺损中引导骨形成的作用,为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筛选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1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兔两侧下颌骨均制作1.0cm×0.8cm大小的贯通性骨缺损,实验侧植入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材料,对照侧植入自体骨骼.术后第2、4、8、12周时,分别处死一组动物,对标本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颌骨缺损处的成骨情况.结果: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植入体内后,并不引起明显的排斥反应,缺损周围类骨组织逐渐长入材料周边孔隙,并逐渐矿化成骨,术后12周时,材料与周围组织形成牢固的骨性连接.结论: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具有较强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 标签: 生物微晶玻璃 骨缺损 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