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口腔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口腔医学是研究和防治口腔软硬组织及颌面颈部各类疾病的一门学科,其分类复杂、覆盖面广又相互密切联系,是临床与基础相并重的一级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培训细则是供口腔全科医师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细则。口腔全科包括牙体牙髓科、牙周科、儿童口腔科、口腔黏膜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急诊科、口腔预防科、口腔颌面影像科、口腔病理科等亚专业。

  • 标签: 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医学 标准 现代医学科学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医院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的住院患者在性别、年龄、年份、病种上的分布及感染者的肝功能状况。方法:收集2008-2012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进行过丙肝抗体检测的住院病人的数据,按性别、年龄及检测年份的不同分组比较丙肝抗体的阳性率,并观察丙肝抗体阳性病人的病种情况。分析丙肝抗体阳性病人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数据,以期了解感染者的肝功能状况。结果:口腔医院住院患者抗-HCV阳性率为0.25%,低于文献中所述的一般人群3.2%的抗.HCV阳性率流行率;住院患者抗-HCV阳性病人的肝功能异常率为53.33%,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Bsurfaceantigen,HBsAg)阳性患者17.77%肝功能异常率有显著性提高(X^2=9.11,P〈0.01)。结论:对口腔患者术前和创伤性治疗前的抗。HCV的检测能及早发现HCV感染者;同时口腔医院的医护员工需加强对病人和自身的保护,严格消毒操作器械,防止HCV的医院内传播;HCV感染者需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防止肝脏的损伤。

  • 标签: 口腔医院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 简介:对82位做根尖外科手术的病人采用了综合控制术后疼痛和肿胀症状的方法,结果术后症状发生率明显降低:76.4%的人无疼痛,64.7%的人无肿胀。有术前症状的病人更易发生术后疼痛和肿胀。

  • 标签: 肿胀 术后疼痛 病人 牙髓 症状分析 手术治疗
  • 简介: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基础、最常用的手术,也是口腔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根据牙齿拔除时的难度,可以分为普通牙拔除术、复杂牙拔除术和阻生牙拔除术。其中复杂牙拔除术是指拔牙前需要切开软组织、翻瓣、去骨和/或分割牙齿,然后再将牙齿拔出的外科技术。根据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试行)》,复杂牙拔除是参加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表1)。

  • 标签: 牙拔除术 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 教学指导 口腔颌面外科 临床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癌术后患者气道管理措施。方法对38例口腔癌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的吸痰、吸氧、气道湿化、气囊处理、局部感染预防等治疗和护理。结果38例患者无出现呼吸道感染、窒息、呛咳、声嘶等并发症。结论对口腔癌术后患者进行精心、正确的气道管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标签: 口腔癌 气道 护理
  • 简介:医学教育模式是由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组成的三段式模式。其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是医学教育承上启下的中间阶段,是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完成在校医学教育后,在经过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 标签: 临床实践能力 住院医师 鉴别诊断 牙周疾病 教学指导 毕业后医学教育
  • 简介:目的:评价舌癌患者手术前、后的语音功能,探讨患者术后语音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0月—2004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I病区接受手术的舌癌患者27例,所有患者的舌切除范围均在半舌内。根据重建术式分为前臂游离皮瓣修复组(16例)、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11例);根据肿瘤大小和分期分为T1组(9例)、T2组(13例)及T3组(5例);根据肿瘤切除后缺损的部位分为舌前部切除组(5例)、舌中部切除组(6例)、舌后部切除组(12例)和半舌切除组(4例);根据术后舌活动度分为I度受限(14例)、Ⅱ度受限(7例)和Ⅲ度受限(6例)。采用100个具有代表性的汉字组成的汉语语音清晰度测试字表作为检测手段,对每例患者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变化情况进行采样,利用SPSS11.5软件包对所获资料进行方差分析,评价原发灶大小、手术切除部位、修复术式、邻近结构保存以及术后舌活动度等因素对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影响。结果:前臂游离皮瓣组和邻近舌组织瓣修复组间,术后语音清晰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原发灶大小不同的舌癌患者术后语音清晰度的比较表明,T1和T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前份切除者的语音清晰度显著低于后份切除者(P〈0.05),保存舌尖和口底组术后的语音清晰度明显高于未保存组(P〈0.05),保存舌根组和未保存组间的语音清晰度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程度伸舌受限者,术后语音清晰度下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对半舌范围内行舌切除的舌癌患者,手术切除部位和邻近结构以及舌活动度的保存与否是影响术后语音功能的敏感因素,原发灶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术后语音清晰度的高低,而选择何种修复手段并不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标签: 语音功能 语音清晰度 舌癌 舌切除 功能性重建
  • 简介:牙周手术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例如疼痛、肿胀和组织坏死、化脓或感染、一过性菌血症、神经损伤和出血。切除性的牙周手术通常可能导致附着组织的减少。而牙齿移位作为术后并发症从未见文献报道。本文详细报告了一例在接受牙冠延长术后发生牙齿移位的病例,采用上颌可摘式改良Hawley矫治器进行正畸治疗而将牙齿复位。医生必须在术前仔细检查患牙的咬合状况,并采取措施来防止在愈合期内可能出现的牙齿移位。如果不能使咬合与牙弓达到稳定,就可能引起术后牙齿移动,并由此影响患牙的预后和使日后修复计划复杂化。

  • 标签: 牙齿 术后并发症 牙冠延长术 移位 牙周手术 咬合
  • 简介: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因慢性根尖周炎、咬合创伤及牙周炎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磨牙某一牙根严重病变的患者,常规治疗无法保留患牙或经过常规治疗后不能取得较好疗效,反复出现临床症状,被迫拔

  • 标签: 截根术 联冠 牙周炎
  • 简介:本文通过对29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反及28名正常青少年咀嚼肌肌电图的检查,发现唇腭裂术后反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特征如下:(1)姿式位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增大;(2)ICP大力咬合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较弱,患者咀嚼功能低下;(3)边缘运动中肌肉活动不协调;(4)嚼、颞肌SP延长;(5)各种功能运动中,两侧嚼、颞肌肌电活动对称性差。

  • 标签: 唇腭裂 反合 肌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第二双尖牙不同程度冠根折后行牙冠延长术并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原始数据.将获得的二位图像数据输入Mimics软件建立三维图像.将三维图像数据导入ANSYS软件.运用ANSYS软件对模型进行修改并划分网格形成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建立6个下颌第二双尖牙不同程度冠根折行牙冠延长术并桩冠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M0、M1、M2、M3、M4和M5。结论用此方法建模方便快捷,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和生物相似性。

  • 标签: 双尖牙 冠延长 牙折断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总共55位患者采用了63个单个种植修复体。在二期手术时放置暂时树脂冠(n=25)或在永久冠戴入前利用愈合基台(n=38)使软组织恢复。用估测单个种植修复体周围邻间隙粘膜大小作为指数来评价冠戴入2年后龈乳头的大小。结果表明,利用暂时冠恢复软组织形态比单独用愈合基台要快一些,但是在行使功能2年后,单个种植修复体周围的龈乳头大小相同。而且,一年后种植体边缘骨缺失平均为0.9mm,二组之间没有发现存在差异。本文资料集中显示了在种植牙科中对于评估为改善牙龈美学效果而采取的不同的临床方法时需要更为科学的数据。

  • 标签: 牙种植 树脂冠 恢复 牙龈形态
  • 简介:本文联合采用硬/软组织移植来扩增具有菲薄生物型特征的牙龈组织。一位26岁的女性,下前牙唇倾伴有MillerⅠ、Ⅲ型牙龈退缩,要求进行阻断性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翻起颊侧全厚瓣、穿孔暴露骨松质、骨移植和一期缝合。术后2周、4周和2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回访。二期手术为潜入式黏膜下结缔组织瓣移植术。术后2周、4周、6周、8周和1年进行回访。术后3年随访时,牙根间骨凹陷消失,菲薄的牙龈组织得到扩增。一期手术后6个月时仍有软组织退缩.二次翻瓣发现唇侧骨板增厚,侧切牙和左中切牙处增厚2mm.右侧尖牙处增厚3mm。左尖牙和右中切牙处未发现骨扩增.但右中切牙处的骨开裂有所减小。总体而言,下前牙唇侧骨板增厚、增高2~3mm。二期手术后2个月,几乎所有的根面都得到覆盖,左中切牙处仍有1mm的牙龈退缩。下前牙唇侧软组织增厚2mm.但肉眼未见角化龈高度增加。牙根间骨凹陷消除,软组织得到扩增,牙龈高度增加,牙龈生物型特征得以改变。牙间龈乳头缺损,邻面黑三角仍存在。软组织移植2个月时,左中切牙牙龈仍有部分退缩。结缔组织移植术后1年时,其根面几乎完全覆盖。软组织扩增使牙根间凹陷和牙间龈乳头缺损得以消除,临床可见膜龈联合重新形成。术后3年疗效稳定.患者进行咀嚼和常规口腔清洁时感觉舒服。唇侧骨板增厚、软组织扩增使治疗效果得以长期稳定,也减小了再次发生临床附着丧失的可能。

  • 标签: 软组织移植 临床报告 手术后 骨扩增 牙龈组织 正畸
  • 简介:目的评价引导组织再生(GTR)术后患牙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1年来锦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因牙周病导致个别牙严重错牙合畸形患者19例(患牙26颗),GTR术后6个月开始正畸治疗,比较矫治前后患牙牙周状况。结果19例患者经牙周-正畸治疗后,有17例达到矫治目标,牙周状况明显改善。与矫治前比较,矫治后的前牙牙槽骨高度略有增加,后牙牙槽骨高度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TR手术可使牙周-正畸治疗的安全性、疗效性及稳定性均得到提高。

  • 标签: 引导组织再生 牙周病 正畸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重建术后重建板断裂或松脱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间因下颌骨节段性缺损进行下颌骨重建的129例患者进行随访。根据重建方式分为2组,其中78例患者采用骨移植修复,51例患者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10例患者术后1~30个月发生重建板断裂或松脱。其中,8例采用单纯重建板修复,另2例分别采用血管化腓骨肌瓣和髂骨肌瓣修复。应用SAS6.12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重建板断裂及松脱的发生率为7.75%,骨修复组和单纯重建板修复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纯应用重建板进行下颌骨重建。钛板发生断裂及松脱的可能性大于骨移植修复。同期行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或在局部和全身疾病控制后尽早进行二期骨移植重建下颌骨,是预防此类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下颌骨重建 内固定 骨移植
  • 简介:目的:应用CT检测术后咽后壁瓣瓣宽的收缩率。方法:20例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患者行改良咽后壁瓣转移修复术,术前测量瓣宽,术后6~12个月应用CT及其Aw4.1重建软件测量瓣宽,计算瓣宽的收缩率。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0例患者术后咽后壁瓣整体瓣宽的收缩率为36.7%~67.2%.平均52.3%;前段瓣宽的收缩率为29.2%~62.3%,平均44.4%;中段瓣宽的收缩率为47.5%~72.5%.平均62.7%;后段瓣宽的收缩率为29.2%-64.2%,平均45.9%。前后两段瓣宽的收缩率小于中段瓣宽的收缩率(P〈0.01)。结论:应用CT及其重建软件能精确测量咽后壁瓣的瓣宽,并计算瓣宽术后的收缩率,可以辅助术前咽后壁瓣的设计,提高手术疗效,弥补了其他检测方法的不足。

  • 标签: 腭裂手术 CT 咽后壁瓣 宽度 收缩率
  • 简介:随着保健和医疗水平的进步,一部分老年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对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进行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这也使得其凝血机制发生改变,凝血时间变长,这些患者是否能安全拔牙及拔牙后处理等,一直是齿槽外科比较棘手的问题。本文通过对15例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患者在不停药的情况下的拔牙术后处理临床效果评价,以资对类似患者的治疗处理提供借鉴。

  • 标签: 拔牙 阿司匹林 出血 齿槽外科
  • 简介: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老年患者行肿瘤切除术后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的发病率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5月—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择期全麻下行口腔肿瘤切除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115例,所有入选患者于术前1d、术后7d行神经心理测试,判定患者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根据术后7d是否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分为POCD组及非POCD组,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围术期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OCD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口腔肿瘤术后7d天,POCD发病人数为37例(32.2%)。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1,95%CI1.003~1.142,P〈0.05)、高血压(OR=0.267,95%CI0.105~0.676,P〈0.01)、麻醉时间(OR=1.003,95%CI1.000~1.006,P〈0.05)、及术后住院天数(OR=1.071,95%CI1.008~1.138,P〈0.05)可增加口腔肿瘤老年患者POCD发病的风险。结论:高龄、高血压、麻醉时间延长及术后住院天数是口腔肿瘤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口腔颌面肿瘤 危险因素 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