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透明压模式缺隙保持器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利用空气压模技术制作透明的、可快速成形的缺隙保持器,应用于儿童乳牙早失后缺隙的保持。结果:30例患儿配戴透明压模式缺隙保持器后,无不良反应,保持效果肯定。结论:利用空气压模技术制作的缺隙保持器,制作工艺简单,配戴舒适,间隙保持效果稳定。

  • 标签: 压模 缺隙保持器 临床应用
  • 简介:利用药物加速正畸牙移动以缩短疗程,作者们已另有报导。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如何缩短维持期是缩短正畸疗程的课题之一。本文为探索中药缩短兔牙维持期的动物实验。选用2kg兔24只随机分为五组。三组用药,一组用蒸馏水,一组为对照组。当兔下中切牙在矫治力作用下分开后,分别安装固位装置,并注射药物及蒸馏水隔天一次,持续一周后,去除维持装置,观察其复位情况,结果显示骨碎补注射组,复位距离为,而对照组为。处死动物后,取下颌制成组织切片观察,注射药组,牙槽骨表面新生骨小梁丰富,成骨细胞增生活跃,牙周纤维数目明显增加,排列整齐,血管反应明显,而对照组,新生骨小梁很少或无,成骨细胞增生不明显,牙周数目未见增多,血管反应亦少。

  • 标签: 骨碎补 局部注射 矫治后保持
  • 简介:目的建立实验性正畸牙移动保持期的动物模型,以利于研究保持期骨改建规律。方法于2008年4月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动物实验室,选用36只8周龄雄性Wister大鼠,以上颌前牙为支抗牵引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加力21d后去除加力装置。以每只大鼠的左侧牙弓为实验侧,右侧牙弓为对照侧。在实验侧安装保持装置,分别保持1、3、7、14、21、28d;对照侧不做任何处理。在加力结束后和保持结束后即刻制取上颌石膏模型,测量所有模型的第一磨牙面近中沟与第二磨牙面远中沟的距离,计算加力结束后与保持结束后的距离,比较实验侧与对照侧的牙齿移动距离,评价保持装置的有效性。结果实验侧在保持结束后第一磨牙复发距离明显小于对照侧,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Wister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正畸结扎丝结扎法建立的正畸牙移动保持期动物模型是有效的。

  • 标签: 正畸 牙移动 保持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评价钛膜在拔牙后引导骨生长保持牙槽骨骨量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应用技巧。方法选取62例只拔除1颗前牙的病例,随机分为3组,第1组(21例)为对照组,拔牙后3~4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第2组(20例)为钛膜组,拔牙后牙槽窝经过修整,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将周围组织拉拢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第3组(21例)为钛膜加人工骨组.拔牙后牙槽窝即刻填入人工骨并放置稍大于牙槽窝的纯钛膜并缝合.5~6个月回院接受种植牙手术或钛膜取出手术。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牙槽骨高度的变化。以上各组分别于拔牙后1、2、3及6个月后进行牙槽骨密度的测量。结果在拔牙后5~6个月时,牙槽骨平均退缩率分别为(26.42±0.89)%,(14.71±0.92)%,(7.434±0.76)%。第1、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1~2个月时.第2、3组牙槽窝骨密度均高于第1组(P〈0.01)。结论钛膜可以有效保持拔牙后牙槽骨骨量.部分病例有拔牙创未能关闭及早期裂开现象,适当处理,未明显影响新生骨形成。

  • 标签: 骨再生 引导骨再生 钛膜 骨密度
  • 简介:生理性支抗控制的其中一层含义是支抗控制的结果要符合牙列生理健康,而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建立生理性殆曲线是符合牙列生理健康的要求之一。1生理性殆曲线的概念和意义1890年,Spee第一次将骀曲线的概念引入口腔医学领域,后人将此曲线命名为Spee曲线(thecurveofSpee)。

  • 标签: Spee曲线 生理性 直丝弓 牙合 生理健康 支抗控制
  • 简介:目的:评估分析老年牙周维护治疗对保持牙周治疗效果的作用。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研究组患者进行专业牙周维护治疗,让对照组患者自行进行牙周维护,一年后对两组患者的牙周探诊深度、牙周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6个位点治疗前后的PD差和AL差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槽骨高度差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维护治疗能够有效保持牙周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人牙周病 牙周维护治疗 牙周治疗效果 保持
  • 简介:目的:建立CAD/CAM系统中标准牙冠及牙列的三维数据库.方法:利用探针式扫描仪扫描全牙列28颗标准牙冠模型,处理数据,重建各牙冠的三维图形,并结合国人牙冠平均值进行校正.结果:扫描仪所测数据处理、校正后,重建了国人28颗标准牙冠的数据库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结论:单个标准牙牙冠以及标准牙尖交错(牙合)全牙列数据精确可靠,为CAD/CAM系统的开发打下基础.

  • 标签: 牙列 标准牙冠 牙颌 牙尖 错HE 重建
  • 简介:1972年出现直丝弓矫治器开始,直丝弓矫治器便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而不同的托槽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对正畸治疗的理解,以及治疗目标各不相同,因此赋予了直丝弓矫正器不同的数据,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矫治体系。本文将介绍国内外几大主流直丝弓矫治器:Andrews、Roth、MBT、Alexander以及国产Z2直丝弓矫治器设计的理论基础、托槽数据的变化及其正畸疗效,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直丝弓矫治器的发展与变化。

  • 标签: 直丝弓矫治器 托槽数据 正畸疗效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新的耳赝复体制作方法.方法:将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中的三维模型,在surfacer10.0软件平台上数据处理为CAD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修改内容设计标准,局部修改调整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中三维模型形态,建立预修改模型库和一种模拟的CAD功能.在MagicsRP5.41软件平台上完成耳廓三维模型按一定比例放大、缩小及镜像处理.运用快速成型技术完成最终三维模型向实体模型的转化过程,制作耳赝复体模型.结果:建立了一个耳廓三维图像数据库应用系统.结论:探索了一种新的,更加方便的制作耳赝复体的方法.

  • 标签: 耳腰复体 图像数据库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制造 三维图像数据库
  • 简介:中华医学会与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方数据)达成的“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数据库”独家战略合作已成功运行3年,新一轮的独家合作协议已于2010年6月底续签。中华医学会旗下遍布全国24个省、直辖市的123种医学期刊的数字化信息网络传播权继续独家授予万方数据,双方将继续践行“传承百年经典,铸就精品中华期刊群;再现世纪华章,打造医学信息新航母”的战略目标。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万方数据 合作协议 数据库 杂志 股份
  • 简介:目的:初步研究蒙汉不同民族中老年人群微笑美学相关数据的差异性,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100名蒙古族和汉族中老年人,其中每组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45-67岁。运用数字化微笑设计软件(DSD)测量全部受试者的微笑美学数据,并进行分组对比,将全部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蒙汉不同民族中老年人群的微笑类型男性组有显著差异,蒙古族以高位居多占46%;微笑时牙齿暴露的数量,蒙古族显露的牙数较汉族人群多,其中男性为(9.12±1.30颗),女性为(9.12±1.30颗);笑容指数和牙龈暴露指数与汉族相比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蒙古族和汉族中老年人微笑美学数据有差异性,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民族差异性及患者的主观意愿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为内蒙地区中老年人群提供更好的口腔美学解决方案。

  • 标签: 蒙古族 微笑美学 老年人
  • 简介: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chemicalabstracts),简称CA数据库,创建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文摘服务社(CAS)编辑出版。每年收录文献量50万,是涉及学科领域最广、收集文献类型最全、提供检索途径最多、部卷也最为庞大的一部著名的世界性检索工具。《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被CA数据库收录。

  • 标签: 口腔医学杂志 化学文摘 数据库 收录 美国 国际
  • 简介: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ambridgeScienceAbstracts,CSA)由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创办,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大型的、综合性最强的数据库,包括60多个数据库,覆盖的学科范围包括生命科学、水科学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检索结果为文献的题录文摘信息。

  • 标签: 生命科学 数据库 口腔医学杂志 文摘 美国 收录
  • 简介:目的:建立我国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数据库,规范和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水平。方法:根据全国统编教材内容和要求,使用NanoZoomer2.0-HT扫描系统,挑选典型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切片进行单层和分层扫描。结果:完成78张教学切片的扫描,其中磨片10张,软组织和软硬组织联合切片68张,初步建立了能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切片数据库。结论:口腔组织病理学数字化教学切片数据库的建立和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学习效率,并推动教学改革及信息化进程。

  • 标签: 口腔组织病理学 数字切片
  •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根向复位瓣术的临床与微生物作用。1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了包括洁治和根面平整的基础治疗(initialpreparationIP),3个月后对牙周袋深度>4mm的位点行根向复位瓣术。受试者在基线、基础治疗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微生物学监测。每个牙6个位点检查菌斑堆积、牙龈充血、溢脓、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和附着水平。取每个牙的近中位点龈下菌斑,用棋盘式DNA-DNA杂交法检测40种龈下微生物的有无和水平。在单纯IP位点和IP加手术位点中,平均袋深、牙龈充血和探诊出血位点的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组位点的平均附着水平均显著增加,但在手术治疗位点增加较多。2组治疗位点的总DNA探针计数均明显降低。手术位点的40种微生物中有19种在治疗后明显降低,而在单纯IP组有16种逐渐明显减少。虽然该组位点IP后微生物平均计数有所降低,但降低主要出现在患者接受手术后,尽管单纯IP位点并未接受手术。手术后袋深降低及伴随而来的牙周致病菌储库的减少可能是获得长期牙周稳定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根向复位瓣术 临床指标 龈下微生物 慢性牙周炎 菌斑堆积 牙龈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