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对正常,ClassⅠ双颌前突、ClassⅡ1、ClassⅡ2、ClassⅢ(门诊非手术)及ClassⅢ(外科正畸)每组男女各30名,共360人的Bolton三个比率分析的比较,发现前牙比、后牙比、全牙比均呈ClassⅢ〉ClassⅠ〉ClassⅡ的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上下牙量关系不调是发生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应成为诊断记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 标签: Bolton分析 上下牙量关系
  • 简介:壮族恒牙列合调查报告周嫣,徐孔礼,彭利辉,覃迪生,陈世稳,方志欣一、对象方法对象为南宁市民族师范学校及市郊壮族聚集地区的中、小学各一所,共610名11~21岁的恒牙列学生。要求双亲均为壮族。以个别正常为标准。检查方法以的一般性检查为主,复合型按...

  • 标签: 恒牙列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一恒磨牙 错合 构成比 口腔预防保健
  • 简介:组织工程日新月异的进展为组织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学者们将收获的细胞通过温度敏感型培养皿在体外进行孵育、增殖并构建细胞片,保持细胞表面蛋白、胞外基质及细胞间连接的完整,将该膜片以单层、双层或多层形式植入体内可以获得缺损组织的完全再生。该方法优于传统组织工程方法,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就传统组织工程方法的局限性和细胞片组织工程的构建方法及相关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细胞片层 组织工程 再生
  • 简介:口颌系统在言语功能中尤其在语音产生过程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口颌系统的形态结构异常可能会导致语音功能的异常。本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骨性AngleⅢ类患者术前语音功能的分析,来研究哪些结构畸形对语音功能有影响。研究中以2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矫治前的语音进行测试,同时对其牙颌面软硬组织结构进行X线头影测量,并将各测量值与患者语音状况做相关分析。研究表明患者语音功能的好坏与舌体位置以及前牙覆、覆盖有密切关系。反覆盖越明显,反覆越小,语音功能异常越明显

  • 标签: 语音 头影测量 相关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安氏Ⅱ1[牙合]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牙合]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时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牙合]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牙合]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牙合]患者的[牙合]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 标签: 安氏Ⅱ1错 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 简介:日本正畸专家谈前牵引和Ⅲ类合的治疗1995.8.24~8.25,日本大阪齿科大学齿科矫正系的川本达雄副教授和中西洋介博士对北医大口腔医院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对Ⅲ类的矫正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川本达雄副教授的题目是"口外力对反患者的矫正效果"。针对上颌...

  • 标签: 上颌前方牵引 前牵引 正畸 错合 颏兜 骨性Ⅲ类
  • 简介:活动矫正器治疗合60例的临床分析邢柱顺牙列拥挤、前牙反、牙弓前突是正畸临床常遇到的,作者用活动矫正器对较简单的进行治疗,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资料:在60例中女性38例男性22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21岁,平均年龄1...

  • 标签: 活动矫正器 临床分析 错合 安氏Ⅱ类 安氏Ⅰ类 口外力
  • 简介:本文提出一种可摘式磁力矫治器设计,试用于替牙期功能性AngleⅢ类 的矫治,取得肯定疗效,该设计不同于普通舌簧 垫矫治器,不通过改变切牙唇舌倾斜度以矫治前牙反 ,而是利用磁力使下颌后退以改善颌间关系,上下颌矫治器的分体设计可增加矫治器戴用时间,较少影响口腔功能,克服了某些连体设计的功能性矫治器的缺点。

  • 标签: 磁力矫治器 功能性Angle Ⅲ类错合
  • 简介:一、病例报道吕××,女,8.5岁,因前牙不齐要求矫治。检查:混合牙列6666中性关系,22反,2112重叠,CC存在、无松动。间隙分析,可利用间隙与必须间隙差值11mm。二、治疗过程采用2×4矫治技术,拔CC,22粘方托槽并用0.014″(0.35...

  • 标签: 2×4技术 替牙期 错 矫治技术 可利用间隙 混合牙列
  • 简介:目的探讨骨性Ⅲ类(牙合)患者牙弓、基骨弓宽度及二者协调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骨性Ⅲ类(牙合)患者33例为实验组,47例个别正常(牙合)为对照组,利用锥形束CT扫描颌面部,将扫描后图像导入Mimics10.01图像处理软件分别测量牙弓宽度、基骨弓宽度,并计算上下颌对应宽度之差,对测量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骨性Ⅲ类(牙合)组上颌牙弓宽度与个别正常(牙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下颌牙弓宽度大于正常(牙合),其中下颌第一磨牙处平均宽度正常(牙合)为(56.26±3.09)mm,骨型Ⅲ类患者为(57.78±3.2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Ⅲ类((牙合)上颌基骨弓宽度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处正常(骀)为(59.11±5.97)mm,骨型Ⅲ类患者为(56.23±5.28)mm,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基骨弓宽度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处分别为(47.44±2.96)mm、(59.81±3.87)mm和(76.20±4.20)mm,与正常(牙合)相比差异显著(P<0.05).骨性Ⅲ类(牙合)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值均小于正常(牙合)(P<0.01),而牙弓宽度差值仅在尖牙处差异显著(P<0.05),其余牙位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骨性Ⅲ类(牙合)组上颌基骨宽度发育不足,下颌基骨宽度发育过度.②骨性Ⅲ类(牙合)的宽度不协调表现在基骨水平,牙弓对基骨弓宽度不调有代偿.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牙弓宽度 基骨弓宽度 锥形束CT
  • 简介: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一直是正畸医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研究以成人骨性安格尔Ⅲ类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正常组比较分析,以分析骨性Ⅲ类患者的口周肌压力特征,了解口周肌压力与牙颌形态的相关性。

  • 标签: 骨性Ⅲ类错 正常 口周肌压力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氏Ⅱ类1分类患者亲代的型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氏Ⅱ类1分类患者亲代的Ⅱ类发病情况,对Angle氏Ⅱ类的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氏Ⅱ类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的Ⅱ类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的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的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氏Ⅱ类1分类有较大的遗传作用的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患者,男,19岁。因下颌前突,要求手术治疗。一、临床检查颜面部左右基本对称,面中线居中,侧貌为凹面型。双侧颞下颌关节未闻及弹响音,无压痛,开闭口运动无异常,运动对称。恒牙(牙合),双侧磨牙为近中尖对尖关系,前牙反(牙合),下颌牙列轻度拥挤,下切牙舌倾,17、27颊倾,46、36、37、26(牙合)面均可见银汞充填体(图1)。无口腔不良习惯,否认家族史,有两年正畸治疗史。

  • 标签: 错(牙合)畸形 心理障碍患者 手术治疗 前牙反(牙合) 骨性 口腔不良习惯
  • 简介:江苏吴县4086名学生合调查报告崔美霞,周晓山1.对象及标准:我们普查了城乡交界区一江苏吴县木读镇替牙期、恒牙期学生4086名,年龄6—17岁,男2306人,女1780人,替牙期1640人,恒牙期2446人以个别正常为标准,不计入替牙期暂时性。附...

  • 标签: 错合 替牙期 恒牙期 江苏吴县 交界区 安氏分类
  • 简介:儿童[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是指预防、诱导和阻断[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达到儿童颅面[牙合]功能与美观的协调与平衡。儿童[牙合]畸形早期矫治概念提倡的是早期和及时,并且贯穿于乳牙列期、混合牙列早期和晚期、恒牙列期等各个颅面[牙合]的发育时期。儿童[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遵循早期和阶段性的原则,通过预防[牙合]]的发生、辅助治疗与[牙合]畸形形成有关的口腔疾病及牙外伤、纠正口腔不良习惯、诱导牙萌出建[牙合]、治疗牙发育不良造成的咬合紊乱、阻断能造成功能和健康损害的咬合障碍、矫正面颌发育不调的骨性畸形,以达到颅面[牙合]的美观及功能完美协调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健康发育。儿童[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应用活动矫治、功能矫治及固定矫治等技术,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矫正[牙合],以达到临床阻断和预防的最大治疗效果,并简化[牙合]的矫治,最终减轻患儿的治疗负担。儿童[牙合]畸形的早期矫治是儿童口腔医学和口腔正畸学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儿童口腔医学和口腔正畸学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 标签: 儿童错牙合畸形 早期矫治 颅面发育 牙萌出建牙合 儿童口腔医学 口腔正畸学
  • 简介:目的通过对安氏Ⅱ类(牙合)患者进行亚型划分,分析Ⅱ类患者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1997~2000年就诊的安氏Ⅱ类(牙合)患者894名,通过影像测量及最小平方和重叠法(ProcrustsSuperimpositiom,PS)进行聚类分析以及亚型划分,分析每组的颅面特征,总结其形成机制.结果聚类分析将样本分出11个具有各自形态特征的类型,并形成各自的图形模板.结论PS重叠法用于形态学分类具有一定的优势.安氏Ⅱ类(牙合)的主要机制为下颌后缩,并且约60%存在垂直向不调,其中高角病例更加多见.

  • 标签: 安氏Ⅱ类错(牙合) 聚类分析 Procrusts重叠
  • 简介:目的评价4种垂直向头影测量指标对AngleI类畸形颌骨垂直向关系的可靠性。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2004—2007年收治的52例AngleI类成人患者的头颅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其前颅底平面SN与下颌平面MP所呈前下角(SN-GoGn角)、后面高S-Go与前面高N-Gn的比值(FacialHeightRatio)、鞍角N-S-Ar与关节角S-Ar-Go及下颌角Ar-Go-Me三个角之和(Thethreeangle)、垂直向异常指数(ODI,即AB平面与下颌平面夹角±腭平面与眶耳平面夹角,当腭平面斜向下前方时为"+",当腭平面斜向上前方时为"-")4种指标,计算4种指标的变异系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N-GoGn、FacialHeightRatio、Thethreeangle与ODI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73、0.092、0.016和0.085,且4种指标间均有相关关系。结论SN-GoGn、FacialHeightRatio、Thethreeangle与ODI均可作为评价AngleI类颌骨垂直向关系的指标,但Thethreeangle更具有可靠性。

  • 标签: ANGLE Ⅰ类错 X线头影测量 垂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