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腭骨骨折的临床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回顾分析94例腭部骨折,根据临床表现并结合文献对腭骨骨折分为三,分别对每一腭部骨折进行治疗探讨。其中观察、保守治疗41例.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53例。结果本组资料中所有病例均一期愈合,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未出现术后植人物外露、口鼻瘘等并发症。结论采用不同形式的复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的腭部骨折.能进一步恢复患者的面部外形及咬合功能,固定可靠。

  • 标签: 上颌骨骨折 腭部骨折 分类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出现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突骨折的和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有骨折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髁状突骨折的患者50例(69侧),依据骨折线的水平分为髁突囊内,髁突颈部和髁突下骨折,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和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进行临床随访,从临床和影像学两方面评估术后恢复情况。囊内骨折根据杨驰教授的骨折线分类方法,将骨折分为分为A、B、C、M四,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手术的特点。结果50例患者中获得3个月以上随访的48例(66侧),术后平均随访10.45个月,随访期末平均开口度33.89mm(31.5~43.7mm),8侧出现暂时性额纹消失,3个月后7侧恢复。术后总体满意度97.92%(47/48),仅1例骨折患者因1年后伴有颞区皮肤麻木和额纹消失不满意,其余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发生移位和功能障碍的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 标签: 髁突 颞下颌关节 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口--指综合征oral-facial-digitalsyndromes,0FDs)是一类主要表现为口腔颌面部畸形、骨骼畸形或伴有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畸形的先天性综合征,目前依据临床表现分为13种类型。本文报告1例V病例,并复习最新及分子诊断进展。

  • 标签: 口-面-指综合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OFD I基因
  • 简介:本研究通过分析Angle氏Ⅱ类1类错患者亲代的特征,对比一般人群与Angle氏Ⅱ类1类错患者亲代的Ⅱ类错发病情况,对Angle氏Ⅱ类错的家庭聚集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Angle氏Ⅱ类错有家庭聚集性,该病患者亲代的Ⅱ类发病率高于一般普查群体的发病率,按一级亲属发病率估算的遗传度为81%,认为此Angle氏Ⅱ类1类错有较大的遗传作用的可能

  • 标签: 发病率 家庭聚集性
  •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制作的复合人工骨预制体在个性化颌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颌骨缺损的患者利用复合人工骨进行骨缺损修复,术前对颌骨缺损部位进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制造快速成型机、复合人工骨材料及一系列的工序处理后制成三维颌模型及个性化的颌骨预制体.术中在模型指导下将颌骨预制体精确定位与固定。其中3例并明显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则予同期或二期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全部颌预制体术中能准确快速的就位及固定.无预制体断裂等发生,转移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血运良好.除1例经口内切口患者术后部分伤口裂开予二期清创缝合后伤口愈合外,余伤口愈合良好。随访6个月至4年,无预制体移位、排斥等并发症发生,双侧颌外形基本对称,外形满意。结论应用CAD/CAM制成的个性化复合材料颌骨预制体能达到颌骨缺损的精确重建.有效地解决植入体塑形困难.简化了手术程序及缩短手术时间.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颌面骨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高血循肌间血管瘤(IMH)的CT、MRI(包括磁共振动态增强)的表现特征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1-2013年间1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口腔颌面部IMH患者的术前影像学资料.其中男3例,女15例,年龄5-57岁,平均年龄33.4岁.结果:CT、MR图像显示,6例患者累及多块肌肉,12例累及单块肌肉.好发于咬肌(6例)及舌体(6例).3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高血循病变,磁共振动态增强的SI-time曲线为Ⅱ:早期快速强化后出现平台期,病理为毛细血管2例、混合1例.1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低血循病变,SI-time曲线为Ⅰ,病理为海绵血管.4例发现静脉石.结论:IMH的CT、MR影像学表现及其SI-time曲线,能进一步帮助诊断其病理

  • 标签: 肌间血管瘤 磁共振 高血循病变 低血循病变
  • 简介:目的:评价逆行动脉-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修复Brown2A上颌骨缺损的可靠性。方法:以逆行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修复8例因切除良性肿瘤造成的上颌骨缺损。男5例,女3例,年龄16~33岁。其中,上颌骨牙源性黏液瘤3例,上颌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和成釉细胞瘤各2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结果:应用逆行动脉一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同期修复Brown2A上颌骨缺损,所有骨肌瓣均成活,未出现供区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美观效果及功能恢复。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肿瘤均无复发。结论:逆行动脉-颏下动脉下颌骨肌瓣修复上颌骨缺损快速、简单、安全可靠。

  • 标签: 上颌骨 BROWN 2A型缺损 骨肌瓣 重建外科 义齿修复
  • 简介:目的:分析老年人根龋发病的危险因素,为根龋防治选择最佳方法.方法:对门诊老年人根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牙龈萎缩、菌斑指数、年龄、吃甜食习惯与根龋有关,随年龄增大而根龋增加且多发于下颌磨牙、前磨牙,以近远中面为好发牙面.结论:牙龈萎缩、菌斑指数、年龄是根龋发生的危险因素.防治老年根龋应消除各种致病因素,早期防治,以保护天然牙列的完整性.

  • 标签: 老年人 根面龋 菌斑指数 牙体病 菌斑指数
  • 简介:为确保稿件质量和杂志编辑工作的规范化,请作者在撰稿及投稿前,仔细阅读本稿约,并严格执行。凡不符合要求者,一律退回重写。本稿约可自中国口腔颌外科网下载,网址:http://www.cjoms.org。

  • 标签: 口腔颌面外科 投稿 杂志 中国 编辑工作 稿件质量
  • 简介: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吴求亮教授、杭州市整形医院宋建良教授主编,张涤生院士、邱蔚六院士分别作序并担任名誉主编,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会资助的觋代颅颌整复外科学》,已于2004年8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邀请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结合各自的资料参加撰写,在阐述颅颌整复外科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同时介绍国际、国内新的研究成果。为充分介绍作者经验、体会和最新研究进展,在叙述手术操作之后,安排有“手术中应注意事项”和“手术评价”内容,希望能反映先进的学术水平,具有实用性和学术价值。

  • 标签: 整复外科 颅颌面 外科学 浙江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医学院 现代
  • 简介:为确保稿件质量和杂志编辑工作的规范化,请作者在撰稿及投稿前,仔细阅读本稿约,并严格执行。凡不符合要求者.一律退回重写。本稿约可自中国口腔颌外科网下载,网址:http://www.cjoms.org。

  • 标签: 口腔颌面外科 投稿 杂志 中国 编辑工作 稿件质量
  • 简介:激光在口腔颌外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按照激光对组织产生的作用是否可逆可分为高能量激光应用和低能量激光应用。高能量激光应用包括软组织切除、硬组织手术、血管瘤和静脉畸形治疗、口腔肿瘤的光动力疗法等;低能量激光应用包括炎症控制、止痛、促进创伤愈合和缓解肌肉疲劳等。

  • 标签: 激光 高能量 低能量
  • 简介:目的:探讨80岁以上患者口腔颌外科治疗的处理。方法:84例80岁以上患者接受口腔颌外科治疗,手术前详细检查和充分准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完善围手术期处理。结果:81例接受手术治疗,全麻下手术49例,局麻下手术32例。21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8例进行不同类型的联合根治术。全组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呼吸或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超高龄不是外科禁忌证,超高龄患者并存病多,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强化围手术期处理。

  • 标签: 老年人 口腔颌面外科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观察茎突的形态、长度及其比邻关系。探讨颌专用CT(QR—DVT9000NEWTOM)茎突检查技术在常规X线检查中的优势。方法:对茎突疾病患者进行颌专用CT扫描,对感兴趣区重建成像。结果:颌专用CT是不需要特殊的体位,对被检查部位的扫描一次完成,对感兴趣区重建轴位影像进行矢状、3D等影像处理分析,可以显示出茎突的真实影像。结论:颌专用CT成像技术优于常规X线、平面及曲面断层检查,清楚地显示茎突的形态、长度及其比邻关系等信息。对茎突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更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手术。

  • 标签: 茎突 颌面专用CT 检查技术
  • 简介:对于轻度牙列拥挤,笔者几年来采用先牙再去邻釉质的方法,认为此法准确,安全可靠。1、方法:①牙,取一根直径0.5mm,长5cm的黄铜丝,弯成和外科缝针一样的弧形,用持针器夹着铜丝先从颊侧或唇侧穿过邻接点的下方,再从(切)向折回来,旋转拧紧。使患...

  • 标签: 分牙 外科缝针 邻接点 防龋材料 牙列拥挤 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