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眼部运动时,面部相关联部位运动的特点,为评价周围性面瘫时面部联动提供参考。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自行设计的“基于运动捕捉的面部运动三维动态定量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用力抬眉”“用力闭眼”两个表情动作中,面部相关标记点的运动,使用移动距离(Smax)及运动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其运动。结果1.“用力抬眉”动作,眉弓点左9.75mm,24.11mm/s,右10.14mm,25.87mm/s;除眼周标记点外,余标记点均有运动,移动距离为3.65mm至4.46mm,鼻唇沟点的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其他标记点,左60.60mm/s,右62.70mm/s。口角点、鼻唇沟点运动距离、速率与眉弓点对应参数间线性相关关系强。2.“用力闭眼”动作,上眼睑点移动距离和速率最大,左10.56mm,87.68mm/s,右10.54mm,81.83mm/s。除眼周标记点外,余标记点均有运动,移动距离1.58mm至1.92mm,运动速率分布于11.40-14.76mm/s。口角点、鼻唇沟点运动距离、速率与上眼睑点相关参数线性相关关系差。结论健康人进行眼部主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标记点发生运动,其获得最大距离、最大速率的时间一致,用力闭眼动作中运动幅度最大的点在口角点,用力抬眉动作速率最大点在鼻唇沟点,运动距离最大的点在下唇中点。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
  • 简介:目的:定量描述口部运动时,与其相关联的面部标记点运动,以探索评价面瘫、面肌联带运动的三维定量新方法。方法健康志愿者22人(45-60岁),利用“基于运动捕捉的面肌运动三维动态分析系统”,采集“用力示齿”、“向右上拉口角”、“向左上拉口角”、“微笑”四个表情动作时,面部相关联标记点(眉弓点、上下眼睑点、内眦点、外眦点)的运动,以最大移动距离(Smax)和最大速率(Vmax)两个参数描述。结果1.口周运动为主的表情动作中,面部其他部位标记点均有运动,且与位于口周的标记点在某一表情运动中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2.“用力示齿”动作:Smax下眼睑点(左3.93mm,右4.15mm)>外眦点>上眼睑点>眉弓点>内眦点(左1.59mm,右1.53mm);Vmax眼睑点左上(42.643mm/s)>余眼睑标记点(31.58mm/s-37.62mm/s)>外眦点>眉弓点>内眦点(左11.71mm/s,右11.09mm/s)。3.“微笑”动作:Smax及Vmax上眼睑点(左3.05mm,36.14mm/s;右2.53mm,28.90mm/s)>下眼睑点>外眦点>眉弓点>内眦点(左0.69mm,7.22mm/s;右0.77mm,7.80mm/s)。4.“向右上拉口角”动作,Smax及Vmax外眦点及下眼睑点右侧明显大于左侧,内眦点右侧略大于左侧,上眼睑点、眉弓点左侧略大于右侧。5.“向左上拉口角”Smax及Vmax外眦点、上眼睑点、下眼睑点左侧明显大于右侧,余标记点左侧略大于右侧。结论健康人进行口部运动时,会引起面部其他部位标记点发生相关联的运动,其达到Smax或Vmax的时间分别是一致的。在同一表情动作中,上、下眼睑点及外眦点的Smax、Vmax大于内眦点、眉弓点。Smax及Vmax的较小值出现于“微笑”动作内眦点;较大值出现于“用力示齿”动作下眼睑点。“向左上拉口角”动作同侧面部标记点Smax及Vmax均大于对侧相对称部位标记点。表�

  • 标签: 表情运动 相关联运动 三维 定量 健康志愿者 面神经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构音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构音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只给予构音训练,治疗组进行构音训练时配合针刺颈项部穴位。治疗前和治疗后3周分别进行语音清晰度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语音清晰度总分均明显提高(P=0.00),语音清晰度提高程度一级、二级人员评估得分差值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构音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构音障碍的治疗是有效的,相对于单纯构音训练更能提高患者的言语交流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构音障碍 针刺 言语治疗 语音清晰度
  • 简介:目的:研究慢性中耳炎患者手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鼓室段),避免术后面瘫的发生。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慢性中耳炎患者46名,共50耳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颞骨CT平扫+三维重建,术前仔细阅片。手术方式包括鼓室探查术、鼓室成形术、乳突改良根治术和听力重建术。术前估计面神经在水平段和垂直段暴露的几率,结合术中所见,总结术中如何保护面神经水平段的操作要领。结果术中发现面神经水平段暴露13例,乳突段(垂直段)暴露2例,术后出现短暂面瘫1例,出现短期头晕的患者8例,术后无永久性面瘫患者。结论在慢性中耳炎手术中面神经有较高的暴露几率,面神经水平段的暴露几率较其他部分偏高,掌握保护面神经的操作要领,才能有效的保护面神经,避免面瘫并发症。

  • 标签: 慢性中耳炎 面神经 临床解剖
  • 简介:目的:分析总结颞骨岩部胆脂瘤的外科治疗、术中面神经功能的保护及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79例手术治疗的颞骨岩部胆脂瘤病例,按House-Brackmann法对面神经功能进行分级,根据术中探查所见,依据面神经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分别采用面神经减压、吻合、耳大神经移植、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等方法进行修复;随诊1年以上,资料齐全的48例患者,根据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的分级进行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79例岩部胆脂瘤患者经过手术切除病灶,术中发现面神经受累部位以迷路段最为多见。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面神经减压48例(60.76%);面神经端端吻合5例(6.33%);面神经改道吻合3例(3.80%);耳大神经移植修复面神经3例(3.80%);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10例(12.66%)。剩余10例术中面神经未处理。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预后:面神经减压:29例,术前面神经功能Ⅰ级13例,Ⅱ级1例,Ⅲ级7例,Ⅳ级2例,Ⅴ级4例,Ⅵ级2例;术后Ⅰ级22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3例,Ⅴ级1例。端端吻合:4例;术前Ⅰ级1例,Ⅴ级3例;术后Ⅱ级1例,Ⅲ级3例。改道吻合:3例;术前Ⅴ级1例,Ⅵ级2例;术后:Ⅲ级2例,Ⅳ级1例。耳大神经移植:2例;术前均为Ⅴ级;术后:Ⅳ级1例,Ⅴ级1例。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术:7例;术前Ⅴ级4例,Ⅵ级3例;术后:Ⅲ级1例,Ⅳ级4例,Ⅴ级2例。3例术中未处理面神经病例,面神经功能无变化。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术中需仔细保护面神经,发现面神经损伤后应及时修复,依据损伤程度和范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修复方式可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

  • 标签: 岩部胆脂瘤 耳外科手术 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