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旨在调查成年人群自我评估的面部皮肤敏感发生率及其不同模式,以及与性别和日光敏感度的关系。方法:用标化11项调查表调查人们在过去年间的过敏反应经历。这些问题探讨了皮肤敏感的不同模式:模式Ⅰ(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模式Ⅲ(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针对女性的模式Ⅳ(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皮肤发疹)。附加项目同时针对女性和男性,包括日光敏感度。问卷调查在与“SupplémentenVitaminesetMinérauxAntioxydants”(SU.VI.MAX)队列有关的个大样本中年人群中进行。结果:61%女性(n=5074)和32%男性(n=3448)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并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降低。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的几率(分别为78%,72%和58%)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绝经前女性发生模式Ⅳ的几率为49%,而修须后男性为41%。日光敏感被认为是皮肤敏感度的主要因素。因素分析显示皮肤白晰的个体常发生与模式I相关的反应;皮肤发红和烧灼感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关(模式II)。结论:皮肤敏感是常见问题,随年龄增长发生率逐渐下降,与男性和女性性别相关。

  • 标签: 面部皮肤 光敏感度 自我报告 成年人群 队列 MAX
  • 简介: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种以迅速广泛的表皮松解剥脱为主要特征的少见而危重的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目前,该病尚无公认的特异性疗法。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种颇有前途的新疗法,虽然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尚存争议,但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较开阔的思路和多样化的选择,有望降低该病病死率。本文将就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表皮坏死松解症 中毒性 静脉免疫球蛋白
  • 简介:背景: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嗜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
  • 简介:目的:分析重症多形红斑(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致病因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治疗方法的差异。方法:对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SJS和14例TE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SJS和TEN的可疑致敏药物以抗生素为主。发热、肝功能异常和肾功能异常是SJS和TEN最常见的并发症。SJS和TEN患者共有65例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5例使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24例使用环孢素治疗。SCORTEN评分超过3分的有11例。共4例死亡。结论:抗生素是SJS和TEN最常见的致敏药物,肝肾损伤及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并发症。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早期予以IVIG可能是治疗SJS和TEN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重症多形红斑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临床特征 治疗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主因左下眼睑处红豆大小棕褐色丘疹2年余,于2014年7月8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下眼睑出现米粒大小丘疹,缓慢增长,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增长迅速;曾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但始终未消退。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增大。

  • 标签: SPITZ痣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福建人。主因双下肢皮疹渐增多1年余,于2014年7月11日就诊。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下肢屈侧出现散在黄豆大黑褐色丘疹,无明显痒痛,未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多增大变硬,偶感疼痛,曾就诊外院按"湿疹、瘢痕疙瘩"予外用药物等治疗,皮损无明显好转。

  • 标签: 卡波西肉瘤 免疫抑制相关型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主因左臀部虫叮咬有刺痛感2d,于2013年6月20日就诊。患者2d前去黄山旅游后,左侧臀部有刺痛感,自检看到虫叮咬皮肤,虫体逐渐变大、饱满,自行无法去除。患者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左侧臀外侧皮肤叮嵌花生米大小紫褐色椭圆形虫体;放大镜观察其有四对末端尖锐的足,喙器已深深刺入皮肤,不易脱落,叮咬处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图1)。诊断:蜱叮咬。给予2%利多卡因1ml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局部封闭叮咬处周围皮肤,同时用液体石蜡厚涂虫体头部使其窒息而松口,5min后用镊子轻拉出虫体,用碘伏消毒伤口,给予罗红霉素150mg每日2次口服共3d,预防感染;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日1次口服共7d,预防中毒症状。嘱患者症状加剧及时就诊。2周后随访,患者叮咬处已愈合,全身无异常。

  • 标签: 蜱叮咬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右侧鼻腔外侧缘赘生物15d,于2010年8月就诊。患者15d前右侧鼻腔外侧缘出现赘生物,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双足跖曾出现红斑、脱屑,自行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无明显好转。随后双手出现类似皮损,未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介入治疗史等,有数次冶游史。其配偶未来我科就诊。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鼻腔外侧边缘见蚕豆大小扁平丘疹(图1a),双手掌、双足跖可见铜红色圆形、弧形斑疹,边缘附黏着性鳞屑,似领圈样(图1b,1c)。肛周可见2枚黄豆大小粉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晰,基底无明显红晕,表面湿润呈细颗粒状,无糜烂、渗液,质地较柔软(图1d)。鼻部及肛周皮损行醋酸白试验颜色改变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阴性;钳取右侧鼻翼及肛周皮损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患者拒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二期梅毒。治疗:长效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次。3个月后复诊,RPR滴度1∶4,临床症状基本消退。随访至2012年9月,复查RPR阴性,TPPA阳性。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
  • 简介:毒在《说文解字》释中:“毒,厚也,害人之草”,厚是指程度,害人之草是毒草。中医毒邪学说源远流长,肇始于《黄帝内经》,至汉·仲景金匮有阴阳毒脉证辨治,后历朝历代均有发展,近代中医更拓宽了毒邪学说的范畴。

  • 标签: 毒邪论治 辩证分型 治疗原则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81岁。主因右面颊部红斑痂皮伴刺痛、瘙痒5月余,周身多发红斑、水疱伴痒10d,于2013年1月8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于右侧颞部出现散在肉色丘疹,无痛痒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颞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考虑鲍恩病。遂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3次,治疗期间皮损无好转,渐往外扩展,转为粉红色、黄褐色结痂,累及整个右侧面颊,局部有刺痛、瘙痒不适感。10d前患者前胸、背部开始出现多发红斑、水疱、大疱,渐发展至四肢等部位,再次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样皮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及地塞米松注射液5mg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5d后部分水疱渐干涸,局部遗留红斑、脱屑,但未痊愈。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状态良好,整个右侧面颊红斑基础上黄色及少量血性痂皮(图1a),颈部、前胸、背部、外阴、四肢等部位见多发红斑、干涸的水疱及红褐色斑疹,伴脱屑(图1b)。面部痂皮及躯干部皮损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分别取面部皮损及右下肢较新鲜皮损):①右面颊部皮损组织病理示部分表皮缺失,表皮棘层松解,真皮浅层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图2a,2b);②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角质层水疱形成,真皮小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图2c,2d)。右下肢皮损直接免疫荧光(DIF)示:IgG、IgA、C3棘细胞间网状沉积,IgM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诊断:落叶型天疱疮。治疗:丙种球蛋白20g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3d后皮损明显好转停药,甲泼尼龙琥珀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辅助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半年后患者复诊,周身皮损已消退,遗留少量暗红色斑,右侧面颊部皮损明显消�

  • 标签: 天疱疮 落叶型 误诊
  • 简介:临床资料〈br〉患者,女,20岁。主因右足第4趾疼痛性结节2年,于2009年2月4日就诊。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足第4趾甲下远端出现硬性结节,挤压时疼痛明显,并逐渐增大。皮肤科情况:右足第4趾甲下可见0.8cm×0.8cm大小结节,表面角化明显,有触痛(图1)。数字化X线摄影(DR)示:右侧第4远节趾骨末端见骨性密度新生物影(图2)。诊断:甲下外生骨疣。手术切除甲下外生骨疣,术后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成熟骨组织,间质中纤维组织增生(图3)。

  • 标签: 外生骨疣 甲下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学生。主因双手背皮肤变绿20d,加重并泛发全身1周,于2014年2月25日就诊。20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双手背皮肤变绿,无自觉症状,用纸巾擦拭后绿色能消失,纸巾上出现绿色,但很快双手背皮肤再次变绿。浸泡在水中,水逐渐变为绿色,未诊治。1周前,患者双手背皮肤绿色变得更加明显,同时颜面、颈部、躯干及四肢也逐渐出现绿色,指(趾)甲变绿。患者发病前及发病后经常在外吃“烧烤、卤鸭”等食品,无药物服用史,无重金属及染料接触史,近期未穿戴绿色贴身衣物。自患病以来患者无发热、疼痛、瘙痒等特殊不适。既往体健,家族成员及朋友中无类似疾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查体无特殊。皮肤科检查:全身皮肤均呈现果绿色,以双手、足背为重,用乙醇棉球擦拭,棉球变为绿色(图1);尿液、泪液、唾液等分泌物颜色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正常;腹部B超示脾稍大。诊断:绿色色汗症。嘱患者多饮水,禁食烧烤、卤鸭。3d后皮肤绿色变淡,30d后电话随访,皮肤绿色全部消退,颜色恢复正常。

  • 标签: 色汗症
  • 简介:·2016年第46届欧洲皮肤研究协会年会(ESDR)时间:2016年9月6~10日地点:慕尼黑-德国网址:http://www.esdr2016.org/·2016年欧洲皮肤与性病学院大会(EADV)

  • 标签: 国际会议 皮肤 欧洲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53岁。因右侧鼻孔下方结节3个月,于2011年6月来我科就诊。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洲右侧鼻孔下方出现米粒大淡红色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缓慢增大。1个月前在个体诊所就诊,外用“复方地塞米松霜、红霉素软膏”等无效,又外敷中药,

  • 标签: 角化棘皮瘤 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