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56岁,农民。主诉:右面部红色丘疹、斑块1年。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颊部出现一个针尖大小红色丘疹,后其周围出现类似几个丘疹,并逐渐增大融合成斑块,部分上覆少量黄色和暗红色痂,无明显瘙痒及疼痛。患者曾于外院就诊,

  • 标签: 球形孢子丝菌 淋巴管型 孢子丝菌病
  • 简介:皮肤癣是侵犯表皮角质层或有角质结构的毛发和甲而引起人和动物浅部真菌的真菌。目前已报道的皮肤癣约有45种,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约有20余种。皮肤癣所致的浅部真菌是皮肤科常见,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

  • 标签: 皮肤癣菌 浅部真菌病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农民,主因右下肢皮肤疣状结节斑块破溃、渗出,反复发作进行性加重13年,于2003年4月26日收住院.患者入院前13年,小腿内侧外伤后出现散在黄豆及蚕豆大小暗红色疣状结节,逐渐增大形成斑块,表面破溃,有脓性分泌物.

  • 标签: 患者 结节 反复发作 进行性 外伤后 皮肤疣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2个月24天。主因颈部、腋窝、肛周红斑、糜烂20余天,于2010年8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腋窝、肛周出现皮疹,在外院按"湿疹"、"粟粒疹"治疗

  • 标签: 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感染 间擦疹 婴儿
  • 简介:马尔尼菲蓝状是由马尔尼菲蓝状所致的局限性或侵袭性真菌,常发生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发病率逐年增加。本文从马尔尼菲蓝状的病因、流行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综述了马尔尼菲蓝状研究的最新进展。

  • 标签: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 马尔尼菲蓝状菌 病因 治疗
  • 简介:孢子丝是由申克孢子丝复合体感染皮肤、皮下组织、黏膜和局部淋巴系统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皮损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自1898年报道第一例孢子丝病后,对孢子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包括孢子丝病原体的变迁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改进。病原体从申克孢子丝单一菌种到目前孢子丝复合体的认识。诊断方法包括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检查、孢子丝菌素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口服以及物理和手术疗法等。

  • 标签: 孢子丝菌病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变迁
  • 简介:组织胞浆主要发生在一些特殊地域,如美国中西部、非洲及拉丁美洲。在中国也有散发病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组织胞浆感染率呈地区性分布,主要是长江流域的九省,多雨潮湿的中南、华东和西南感染率较高;患者多为系统性感染者(85.0%),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89.1%)和肝脾肿大。组织胞浆的诊断较困难,主要根据症状、相关疫源地的旅游史或居住史。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低,血液裂解离心系统可提高培养阳性率。其治疗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相关制剂、伊曲康唑及氟康唑,氟康唑疗效不及伊曲康唑。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 中国 流行病学 防治
  • 简介:目的了解近年新生儿皮肤念珠主要相关诱发因素。方法从我科门诊2001年2月─2007年3月间210例新生儿皮肤念珠病患儿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和临床分析。结果母亲有性病史因素89例,家庭不当护理62例,不当用药54例,季节相关34例,新生儿自身因素27例。上面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重叠111例。二重感染22例。不确切原因33例。结论新近新生儿皮肤念珠与母亲有性病史、家庭护理不当、非专科的不当用药及新生儿自身因素有密切关系。

  • 标签: 新生儿 皮肤念珠菌病 相关诱因
  • 简介:目的探讨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药用多糖薄芝糖肽及香菇多糖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寻常性银屑,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薄芝糖肽或香菇多糖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分别为52例,并以单独使用中药汤剂治疗本病患者52例为对照组。结果薄芝糖肽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5.0%,香菇多糖治疗组的有效率为63.46%,对照组有效率为44.23%。两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用多糖联合中药治疗寻常性银屑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药用菌多糖 寻常性银屑病 薄芝糖肽 香菇菌多糖
  • 简介:外阴阴道念珠是流行广泛的常见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全球广大的妇女,对妇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念珠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宿主对念珠的识别和免疫应答是其免疫系统与念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防御机制仍然不明,现在多数学者认为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先天性抗念珠活性及局部免疫在抗念珠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保护作用仍有争议。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免疫机制 念珠菌
  • 简介:患者女,43岁。右小腿斑块、鳞屑伴痒十余年,加重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和真菌镜检,发现棕色菌丝、硬壳小体,培养菌落经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裴氏着色霉(Fonsecaeapedrosoi)。予部分皮损手术切除、伊曲康唑胶囊口服、CO2点阵激光治疗、局部热疗法、红光照射等综合治疗,4个月后临床治愈。

  • 标签: 着色芽生菌病 裴氏着色霉 点阵激光 抗真菌药物 联合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抗真菌方灌胃是否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感染。方法:将65只BALB/c雌鼠(8周龄)随机分为A组(30只,模型中药组)、B组(30只,模型对照组)和C组(5只,空白对照组)。自第1天开始,A组小鼠予中药抗真菌方煎液灌胃,B组和C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A、B两组在第4天接种白念珠,于第8、9、10、12、14、21天每组分别各选取5只小鼠取阴道灌洗液进行菌落培养,并通过ELISA检测IL-12、IL-10、IL-6水平。C组在第8天同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采集。结果:从感染后第2天起,A组培养菌落数开始明显小于B组(P值均〈0.05)。A、B两组阴道灌洗液中IL-6与IL-12均出现增加,IL-10明显降低。A组和B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6水平较空白组增加,但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间IL-12在感染后第1、5、7、14天有明显差异,IL-10则在感染后第2d时出现明显差异。结论:中药抗真菌方可减轻小鼠外阴阴道念珠感染。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CFU IL-12 IL-10 IL-6
  • 简介:目的观察燥湿止带煎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的疗效。方法将60例外阴阴道念珠病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使用燥湿止带煎剂、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进行治疗,15d后观察疗效。结果燥湿止带煎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的总有效率为70%,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的总有效率为5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燥湿止带煎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燥湿止带煎剂 临床疗效观察
  • 简介:患者女,44岁,因右上肢自远端开始至近端先后出现多个暗红斑块约三年,无明显不适感,于1996年5月16日到我科门诊求诊。检查:健康状况良好,胸部X线摄片无特殊发现。皮肤科情况:右手背可见一15×8cm暗红色疣状增殖斑块,境界清楚,表面有多个疣状增生小丘疹,形成表面凹凸不平,间

  • 标签: 皮康王 孢子丝菌病 碘化钾治疗 外用 皮肤 皮损
  • 简介:目的:检测人β防御素-2(HBD-2)、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在健康女性、外阴阴道念珠(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的表达水平,探讨阴道局部免疫状态与RVVC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对照组20例,VVC组患者22例及RVVC组患者26例,分别测定三组人群阴道pH值,并用ELISA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HBD-2、IL-4、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①VVC组及RVVC组阴道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阴道pH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VVC组和RVVC组HBD-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VVC组较VVC组的HBD-2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③VVC组和RVVC组IL-4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RVVC组较VVC组的IL-4表达水平升高(P〈0.05);④IFN-γ表达水平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道局部免疫状态紊乱可能与念珠性阴道炎发病和复发有关。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人Β防御素-2 白细胞介素-4 干扰素-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