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性道德教育是一个敏感而全新课题,又是回避不了,性道德具有社会性、自然性和隐秘性,大学生性道德出现了新变化,加强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是时代需要、身心健康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

  • 标签: 性道德 教育 社会性
  • 简介:报告6例婴幼儿带状疱疹.男1例,女5例;年龄5个月~3岁;病程3~5d.皮损符合带状疱疹特征,红斑、水疱呈簇集带状单侧分布,其中耳带状疱疹1例.在常规抗病毒综合治疗同时给予液氮冷喷擦拭和复方紫草油外用,疗效显著.

  • 标签: 带状疱疹 婴幼儿 液氮 复方紫草油
  • 简介:目的评价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幼儿湿疹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80例湿疹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0.05%地奈德乳膏,对照组给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连续观察2周。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分别于初诊当日和治疗后第1、2周记录临床表现。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4.7%和5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P〉0.05);治疗2周后,地夺德组比丁酸氢化可的松组总有效率高(分别为82.1%和73.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P〉0.05);实验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0.05%地奈德乳膏治疗婴幼儿湿疹安全、有效。

  • 标签: 湿疹 婴幼儿 地奈德 丁酸氢化可的松
  • 简介:目的随访和观察2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疗效及复发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患儿29例,年龄52d~11个月。普萘洛尔2.0mg(/kg·d),分3次餐后口服,服药4~6个月后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平均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治疗6个月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1个月,6例患儿出现血管瘤复发,且年龄均〈11个月。继续给予原方案治疗约3个月,瘤体显著萎缩,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患儿血管瘤复发现象可能与停药后血管瘤仍处于增生期有关,停药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继续增生,异常血管再次形成,血管瘤复发。

  • 标签: 血管瘤 婴幼儿 普萘洛尔 复发
  • 简介:目的:总结并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治疗21例婴幼儿血管瘤临床及护理资料。所有患儿均做好给药前安全性评估及患儿家长心理护理,服药剂量及方法适当,用药期间均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观察治疗效果,给予详细出院指导。结果:21例患儿均在服药48~72h后瘤体颜色变浅,体积不同程度缩小,未发生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并发症。结论:治疗前详细护理评估和健康宣教,正确配药和给药方法,针对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对症护理和监护,能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证。

  • 标签: 普萘洛尔 血管瘤 护理
  • 简介:结合文献复习,以《痤疮》为例,根据科学取向教学论开展教学设计,就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使用和学习测量与评价等方面展开解析,对皮肤性病学日常教学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意义。

  • 标签: 科学取向教学论 皮肤性病学 教学设计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clinicalmedical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最终成绩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接受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最终取得良好教学和学习效果。

  • 标签: PCMC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 教学实践 皮肤性病学
  • 简介:皮肤病皮损暴露性、疾病复杂性和多数使用外用药物特点导致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很大,相应更需要医生具备较高同理心,从而能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该文从皮肤科特点论述了同理心训练和培养在皮肤科教学过程中重要性。

  • 标签: 皮肤科学 教学 同理心
  • 简介:遗传性皮肤病是一类由于基因变异而引起疾病,临床上并不少见.该文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外常见遗传性皮肤病相关网站,并阐述其在教学意义,以便能够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对遗传性皮肤病教学重要性.

  • 标签: 皮肤病 遗传性 互联网 教学
  • 简介: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现已成为教育和卫生领域研究热点。传统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需求。该文将岗位胜任力理论引入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之中,在分析胜任力概念和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特点和难点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为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标签: 岗位胜任力 皮肤性病学 教学模式
  • 简介:临床思维能力是临床医生透过疾病现象揭示疾病本质理性认识过程,科学临床思维方法是临床医师成长和成功关键。在皮肤科实习医生中开展临床思维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重大改革。该文立足基础知识掌握,拓宽知识面,通过去伪存真,把握疾病要点,培养多向性临床思维,对皮肤科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开展启发式教学查房等多方面、多角度培养。

  • 标签: 皮肤科教学 教学实践 临床思维
  • 简介:通过留学生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实践,针对留学生和皮肤性病学学科特点,就教学准备、皮肤性病与其他学科交叉、多媒体教学、采用病例讨论式教学、转变教学模式等诸多教学焦点进行了总结,为今后留学生皮肤性病学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参考。

  • 标签: 皮肤性病学 留学生 临床教学
  • 简介:医学迅猛发展对医学人才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异常重要。该文从指引医学本科生主动参与、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时间冲突亟待解决等方面对加强和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提出了思考与建议,以求尽快完善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培养机制。

  • 标签: 皮肤科 医学本科生 科研创新
  • 简介:随着医学飞速发展,对于皮肤科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除丰富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外,还需要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包括能够进行国际交流、撰写英文论文、接诊外宾等。结合皮肤专业英语继续教育现状,简要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缺乏难易适度、内容实用皮肤科专业英语教材;皮肤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皮肤科医生对于专业英语重视程度不够,由此探讨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提出一些提高皮肤科专业英语读写水平及英语交流水平方法,以期为皮肤专业英语继续教育发展和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皮肤性病学 继续医学教育 英语教学
  • 简介:在皮肤病与性病学临床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多媒体直观形象教学、前瞻性教学、启发式教学、病例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等多种生动形象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取得满意效果。

  • 标签: 皮肤病与性病学 教学方法
  • 简介:在实践性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具体内容入手,结合中医皮肤科临床特点,从收集资料、现状分析、提出鉴别、推断诊断、制定方案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临床思维模式培养关键环节,探讨了在实践性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并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

  • 标签: 皮肤科 实践性教学 临床思维模式
  • 简介:该文探讨了美容医生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方式,提出培训中应强调医患沟通在美容治疗中重要性和特殊性。重点阐述了注重自身仪表、加强美学素养、优化接诊态度、了解求美者需求、制定合适方案、术后长期沟通等行之有效医患沟通技巧。从而为提升医生美容医学素养,提高医疗美容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 标签: 美容医生 求美者 有效沟通
  • 简介:目的探讨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表现及其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初诊或复发后初诊斑秃患者初始皮肤镜征象以及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消失顺序,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斑秃发病男女比例相近,平均发病年龄为26.5岁,平均病程为32.6个月,临床类型以斑片型多见;斑秃患者皮肤镜征象出现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点(87.5%)、黑点(82.5%)、断发(77.5%)、短毳毛(76.25%)、感叹号发(45.0%),黄点、断发、短毳毛与斑秃病程呈负相关,感叹号发与轻拉发实验呈正相关,黑点、断发、感叹号发两两之间亦呈显著正相关.二苯环丙烯酮(DPCP)组患者随访期间内均未见明显新生毛发,而另外3组有1种或以上皮肤镜征象消失患者均伴有新生毛发增多.复方甘草酸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口服激素组中4种征象(黄点、黑点、断发、感叹号发)均有.患者治疗后征象最先消失比例最高为感叹号发,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3周,第二消失比例最高为黑点,平均时间为7.6周,第三消失比例较高为断发,平均时间为8.2周,最后消失为黄点,平均时间为8.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叹号发与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DPCP组患者病程长,病情活动度少,以重型及难治型患者占大多数,治疗起效慢.治疗后皮肤镜征象消失与治疗方法无关,与治疗起效时间有关,开始起效时间约在7.3周左右.超过随访时间所有征象均未消失患者,说明病情活动未得到控制,需调整治疗方案.治疗起效后毛囊重新进入生长期,引起感叹号发首先消失,随之黑点、断发亦消失。

  • 标签: 斑秃 皮肤镜 感叹号发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