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日光累积照射可导致皮肤老化(photoaging),不仅加速皮肤外观的衰老,也增加皮肤癌前病变和皮肤肿瘤的发生风险,亦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屏障(skinbarrier)作为机体的最外层防线,保护皮肤免受外界不良因素损伤,亦防止机体水分及营养物质等流失,其功能的稳定性与皮肤老化密切相关。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证实,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l对皮肤老化的疗效确切,并且可以同时改善皮肤屏障功能。动力治疗老化的机制主要体现在对真皮胶原的重塑,改善皮肤屏障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动力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有关。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光老化 皮肤屏障
  • 简介: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ALA)联合强脉冲(IPL)的动力学疗法(PDT)对豚鼠老化模型的影响,并摸索合适的5-ALA治疗浓度。方法以模拟日光光源(SSR)建立豚鼠老化模型,10%、20%5-ALA联合IPL治疗,每3周一次,共3次。观察真皮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的改变。结果豚鼠以亚红斑量SSR照射13周,光照部位真皮浅层出现了典型的光化性弹力纤维变性损害。经10%5-ALA联合IPL治疗后,上述改变明显改善,而20%5-ALA联合IPL可进一步加重损伤。结论动力疗法对光老化有一定改善作用,选择合适的5-ALA治疗浓度很重要。

  • 标签: 紫外线 光老化 5-氨基酮戊酸 强脉冲光 光动力学疗法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因面、颈、胸前区、双前臂、双手背起疹伴瘙痒半月,于2009年5月12日入院。患者半月前至外地旅游,在日光下行走,未用防晒工具,也未搽防晒霜。

  • 标签: 皮炎 植物
  • 简介:血管炎是指组织病理学上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性改变,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溢、血管壁及周围有纤维蛋白样物质沉积及炎性细胞浸润,严重者有血栓形成甚至整个血管的破坏[1].皮肤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是重要的靶器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损表现为红斑、丘疹、溃疡、糜烂、坏死[2].我科于2015年3月收治1例应性皮肤血管炎下肢大面积糜烂,伴皮损部位剧烈疼痛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情况介绍如下.

  • 标签: 血管炎 变应性 皮肤 护理
  • 简介:太阳辐射是影响人类皮肤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特别是光谱中的紫外线,紫外线分为UVA、UVB和UVC,其中UVC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所以对人体影响很小。另外,红外辐射也能导致在生物体的生物学变化。由于能量大小与波长成反比,故UVB能比UVA提供更多的能量,但UVA具有更好的穿透率,能达到表皮的最深层,相对应的,UVB则主要作用于表皮全层和真皮乳头层。UVB对生物组织有害,它能造成核酸和蛋白质等分子的直接损伤;人们对UVA的作用了解相对较少。目前认为,UVA参与氧化应激反应并产生活性氧以破坏多种细胞成分结构。

  • 标签: 人表皮 活性成分 光老化 氧化应激反应 UVA UVB
  • 简介:一96岁男性出现息肉样黑色素瘤,肿瘤有明显的透明基质,与黏液样黑色素瘤相似,但阿辛兰染色(pH2.5)和胶样铁染色均为阴性。不清楚具有假黏液样特征的黑色素瘤(假黏液样黑色素瘤)是否为黑色素瘤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学变异。但是,其必须与真正的黏液样黑色素瘤相鉴别,后者有阿辛兰染色阳性的酸性黏多糖。

  • 标签: 皮肤黑色素瘤 黏液 酸性黏多糖 铁染色 阿辛兰 息肉样
  • 简介:目的评价强脉冲治疗面部痤疮的疗效。方法用强脉冲治疗116例面部痤疮患者,总计治疗5次,治疗间隔3-4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情况进行照相对比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116例患者中治疗有效率为85.4%。痊愈率为41.4%。面部毛发较多的患者中有7例暂时性色素沉着持续时间较长。结论强脉冲治疗面部痤疮有效。

  • 标签: 痤疮 治疗 强脉冲光
  • 简介: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利用部分中药及其提取物所含光敏感物质作为光敏剂进行动力学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 标签: 中药 光敏剂 光动力疗法
  • 简介:血管靶向光动力是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一种新手段。其作用原理是在有氧和在激发光源照射条件下,使光敏剂在血管内皮细胞内发生强烈的动力反应,产生大量的单线态氧,选择性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达到靶向治疗血管性疾病的目的。鲜红斑痣是最常见的血管畸形之一,世界范围新生儿的发病率为0.3%~0.5%。血管靶向光动力正在成为治疗鲜红斑痣的较好选择之一。我国最近上市的新型光敏剂海姆泊芬,已被证实可以更加有效的治疗鲜红斑痣。深在性血管畸形的治疗则更加困难。血管靶向光动力已经被成功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遗传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及其他深在的血管畸形病变。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血管畸形 鲜红斑痣
  • 简介:皮肤激光的使用在临床上方兴未艾。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皮肤治疗/美容光电设备不断问世,从事光电操作者如果不熟悉设备的原理、性能,不能合理地对治疗参数进行个体化调整,就很难规避不良反应的发生。激光/治疗的设备由于不同的波长,不同生产厂家导致每台设备有效治疗参数会有差别,只有牢记激光/治疗时的终点反应,重视发生临界不良反应的警示性表现,才能有效地针对靶目标治疗,从而规避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标签: 激光 脉冲强光 治疗终点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 简介:皮肤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局部或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年来,动力疗法被应用于皮肤真菌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力疗法能有效治疗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且不良反应小,动力疗法治疗皮肤真菌病的研究进展多有报道。

  • 标签: 光动力疗法 皮肤真菌病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强脉冲治疗痤疮印迹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强脉冲,波长560nm,脉冲延时25~40ms,脉宽3.0~4.0ms,脉冲模式为2脉冲和3脉冲,能量密度14~19J/cm2治疗痤疮印迹患者1036例,随访6个月,根据治疗前后患者面部照片判断疗效。结果经过1~5次治疗,面部疗效好于胸、背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背部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色皮损治疗效果优于褐色,但两种皮损类型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在治疗后均未遗留瘢痕,疗效与治疗次数正相关。结论应用560nm强脉冲治疗痤疮印迹疗效显著,且无痛苦,不留疤痕。

  • 标签: 痤疮印迹 强脉冲光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主因左耳背部红褐色斑块8年余,于2014年9月8日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耳后出现红褐色斑块,无明显自觉不适,皮损逐渐增大,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行组织病理检查示鲍恩病。因考虑手术后左耳无法完全保留,患者拒绝接受手术切除。既往史和过敏史无特殊。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 标签: 鲍恩病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分析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异维A酸软胶囊口服,晚上外擦阿达帕林凝胶,白天外擦盐酸克林霉素凝胶;观察组在对照组外用药的基础上再加以艾拉动力治疗仪(ALA-PDT)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判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3,P〈0.05)。结论: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痤疮 光动力疗法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药制剂清肤Ⅱ号联合动力治疗囊肿型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6例囊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动力组及中药组。治疗时间为8周,在治疗后2,4,8周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复发情况。

  • 标签: 清肤Ⅱ号 光动力疗法 囊肿型痤疮
  • 简介:目的探索5-氨基酮戊酸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囊肿痤疮时5-氨基酮戊酸(ALA)的最适浓度。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116例囊肿痤疮患者分为3个治疗组,给予ALA的浓度分别为5%、7.5%、10%,均采用波长632.8nm的红光照射,每周1次,共4次。结果在治疗结束后2周、1个月、3个月,7.5%和10%浓度组间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这两组与5%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良反应为红斑、肿胀,部分患者出现轻微渗出及暂时性色素沉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溃疡和瘢痕。结论结合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ALA-PDT治疗囊肿痤疮宜采用7.5%的浓度。

  • 标签: 痤疮 囊肿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 简介: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一种光化学疗法,利用聚集于靶细胞内的光敏剂在低强度无害的可见光照射下产生的单线氧和氧自由基等活性因子杀死靶细胞。光敏剂可分为卟啉类、叶绿素类、染料类(如酞菁、萘酞菁)等,相比于第一代血卟啉衍生物(HpD),第二代、

  • 标签: 光动力疗法(PDT) 真菌 感染性疾病
  • 简介:目的研究羊肉、青椒、香菇、带鱼、竹笋5种“发物”对小鼠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的影响,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建立小鼠ACD模型后,随机分成5个“发物”组和对照组,观察各种“发物”对小鼠模型耳厚度、炎症细胞浸润影响及外周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7水平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羊肉、青椒组激发后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明显增加,外周血IFN-γ、IL-17表达升高,48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竹笋组与对照组小鼠耳厚度差及炎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γ、IL-17表达下降(P<0.05);香菇、带鱼组各观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肉、青椒有加重小鼠ACD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IFN-γ、IL-17表达有关.竹笋、带鱼、香菇对小鼠ACD无影响.

  • 标签: “发物”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耳厚度 炎症细胞 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