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今年6月,为进一步控制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率先消除儿童新发感染,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决定自2015年起在全国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由于梅毒在早期阶段可实现治愈,尽早进行梅毒筛查和诊断,及早预防和治疗,对尽早切断传染源,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意义重大。

  • 标签: 梅毒检测 疾病传播 计划生育委员会 质量 母婴传播 切断传染源
  • 简介:传播疾病(STD)由各种感染性微生物通过性接触传播,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STD混合感染是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也是STD传播的主要来源.

  • 标签: 福州地区 女性 性传播疾病 微生物 公共卫生
  • 简介:目的了解天津市性罪错人员对性传播疾病(STD)的认知及防护意识,以及2011年度天津市公安局收容的性罪错人员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的患病率.方法对2011年度天津市公安局收容的859例性罪错人员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B)的检测,统计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4种STD的患病率,并随机抽取其中200例完成有关STD认知及防护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性罪错人员STD患病率为42.8%,其中乙肝、丙肝、梅毒和艾滋病单病种的患病率分别为38.6%、1.6%、6.4%和0.2%,4种STD的发病均女性多于男性,且存在4种STD混合感染现象;性罪错人员性生活混乱且关系复杂,对STD认知差且无主动意愿了解有关STD的知识,无明显防范意识,且感染STD后治疗不积极、不正规.结论性罪错人员对STD认知和防护意识差,其STD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并存在4种STD混合感染现象.

  • 标签: 性罪错人员 性传播疾病 认知情况 患病率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性传播疾病(STD)的误诊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方法:对临床15例的STD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STD患者易被误诊为肺结核、急慢性咽喉疾病、口腔赘生物、鼻息肉、病毒性疱疹、皮肤病等,但根据STD的自身临床特征仍可鉴别诊断.结论:干预STD的误诊措施,医师应警惕与性疾病有关的致病因素,重视病史的详细询问,对可疑患者应及时做一些特殊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STD 误诊因素 临床特征 鉴别诊断 治疗对策
  • 简介:目的了解乡村医生对艾滋病(AIDS)基本知识和非法采供血传播艾滋病病毒(HIV)事件的知晓情况,探索农村AIDS防制工作的可行干预措施。方法本研究选择经采供血传播HIV疫情较为严重的某乡全体乡村医生为调查对象,应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数据录入和分析应用EPI6.0软件。结果共调查33人,有效问卷率100%。结果发现:95%以上调查对象对AIDS性传播、血液传播和传染性等问题有正确认识,而几乎50%对母婴传播和唾液、汗液、蚊虫叮咬、共用浴缸坐便等不传播HIV途径缺乏认识;80%以上调查对象了解本村血液组织者的目的、村民卖血高峰时间、血液传播疾病的危害和反对卖血行为;27.3%调查对象偶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15.2%调查对象将使用过的~次性注射器丢弃或卖掉。结论农村地区存在较为严重的医源性交叉感染的隐患,乡村医生迫切需要AIDS防制知识的正规培训,而且有望成为农村AIDS防制工作的核心力量。

  • 标签: 农村地区 供血传播 艾滋病 采血传播 AIDS
  • 简介:由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北卡大学、广东省皮肤病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岭南-北卡性传播疾病国际学术论坛”将于2014年7月16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来自美国及英国的MyronCohen、SenaArlene、SparlingFred、KevinFenton、DavidMabey等国际知名性病艾滋病领域著名教授,及国内相关领域知名教授,围绕性传播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研究中的热点难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临床治疗 高级研修班 岭南 论坛 国际
  • 简介:目的:调查广东省江门市女性性工作者人群中4种性传播疾病的发病情况,为本市制定预防控制对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3月,开展酒店、桑拿、发廊、站桩点等场所的外展活动,使用中国性病控制中心编制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FSW基线调查问卷对FSWs进行问卷调查,并同时做血清学梅毒、艾滋病检测及宫颈分泌物淋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结果:1285例FSWs中4种性病总阳性231例,阳性率17.96%;特异性梅毒血清学(ELISA法)阳性率9.25%;非特异性梅毒血清学(TRUST)阳性率5.52%;艾滋病血清学(ELISA法)初筛阳性5例,WB法确证阳性4例,阳性率0.31%;淋球菌阳性率1.94%;生殖道沙眼衣原体阳性率6.45%。结论:近年来,FSWs已成为江门市的性病高危人群,应定期对其监测并积极进行干预、治疗。

  • 标签: 女性性工作者 梅毒 艾滋病 淋病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
  • 简介:由广东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北卡大学、广东省皮肤病医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岭南一北卡性传播疾病国际学术论坛”将于2014年7月16日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有幸邀请到来自美国及英国的MyronCohen、SenaArlene、SparlingFred、KevinFenton、DavidMabey等国际知名性病艾滋病领域著名教授,及国内相关领域知名教授,围绕性传播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新方法、新理念以及研究中的热点难点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 标签: 性传播疾病 临床治疗 高级研修班 岭南 论坛 国际
  • 简介:以岗位胜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已成为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岗位胜任的需求。该文将岗位胜任理论引入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之中,在分析胜任概念和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岗位胜任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为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岗位胜任力 皮肤性病学 教学模式
  • 简介:目的调查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在固定性伴之间的传播比率和流行病学状况。方法1999年5月1日至2000年5月31日期间夫妻(性伴)双方均在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患者,取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检测Ct和Uu。结果固定性伴之间Ct和Uu感染的不一致率分别是59.22%和38.92%,患者的年龄与这两种病原体感染的不一致率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固定性伴之间这两种病原体感染的不一致通常表现为:男性感染Ct/女性感染Uu、男性合并感染Ct和Uu/女性只感染Uu、男性感染Ct/女性未检出这两种病原体。结论尽管一方感染了沙眼衣原体和/或解脲支原体,即使有性接触,另一方被感染的比率并不高,推测这两种病原体的性传播并不强。

  • 标签: 固定性伴 沙眼衣原体 解脲支原体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患者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后血药浓度的变化以及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使用他克莫司软膏(0.1%)治疗1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疗程12个月,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治疗一周时和治疗结束后使用ELISA检测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1周时,他克莫司血药浓度为(1.73±0.48)ng/mL,治疗12个月后浓度为(1.07±0.42)ng/m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85,P〈0.05);他克莫司软膏使用总量与Th/Ts比值变化量无相关性(r=-0.40,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长期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存在低水平的系统吸收,他克莫司低水平系统暴露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无影响.

  • 标签: 外用他克莫司 系统暴露 特应性皮炎 免疫力
  • 简介:目的探讨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复方卡孜然酊治疗头皮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头皮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给予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联合复方卡孜然酊外用治疗,对照组单用308nm准分子激光照射治疗.结果治疗4周时2组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对治疗有效者半年后随访,治疗组有9例复发,对照组有19例复发.结论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复方卡孜然酊治疗头皮银屑病疗效较好.

  • 标签: 银屑病 准分子激光 复方卡力孜然酊
  • 简介: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复方卡孜然酊、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外用复方卡孜然酊3次/d,NB—UVB照射每周3次,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3次/d,2片/次;B组外用复方卡孜然酊及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方法同A组,B组每次外用复方卡孜然酊30min后,非暴露部位曝光10~30min;C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2次/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方法同A组;D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方法同C组。疗程3个月,结束后比较4组疗效。结果共99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3个月后,A、B、C、D各组患者靶皮损有效率分别为86.77%、72.36%、46.21%和28.57%。各组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卡孜然酊、NB—UVB及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治疗白癜风疗效满意。

  • 标签: 白癜风 复发卡力孜然酊 窄谱中波紫外线 复方甘草酸苷
  • 简介:报道一45岁印度中部女性患者面颈部多发性隆起。前臂、躯干有红斑,但皮损以面颈部为主。查体,面部多发性、肉样的红斑伴轻度瘙痒,无渗出,面部也有散在的红斑性丘疹和结节。颈部检查显示多发性红斑,多数呈线状排列,中心有溃疡和结痂。上肢显示多发性红斑,大多已形成溃疡。患者两年前出现无溃疡性斑块,已在村庄周围不同诊所治疗过,在巴罗达被当作麻风反应病例。患者是一位乡村农民,健康状况似乎良好,无其他不适,无发热、感觉麻木,未触及神经粗大。肝脾淋巴结未触及,黏膜正常,主述复发性浅表溃疡但可自发缓解。无咳嗽、关节痛,体重无明显变化,生命体征正常。常规检查显示血红蛋白10g%,红细胞沉降率(ESR)30mm/h,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胸片示上纵隔轻度增宽伴右侧气管旁叶状阴影,显示为右气管旁淋巴结。B超(USG)显示轻度脾大伴有扩大的主动脉旁和主动脉前结节。胸腹部CT扫描显示气管旁、纵隔、主动脉前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病,轻度脾大和马蹄肾。没有明显的免疫抑制迹象,即没有白血病、淋巴瘤、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或任何胶原血管病。患者CD4计数正常,为581/μl(正常范围,290~2600/μl)。糖尿病可能是引起免疫抑制的原因,患者仪在治疗后期发现糖尿病,目前口服降糖药已控制。肾脏外形正常,无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和体征。两处斑块皮肤活榆,显示真皮肉芽肿浸润伴大量吞噬寄生虫的臣噬细胞。巨噬细胞内包含小的圆形、卵圆形类酵母菌,周同有明亮的晕,淋巴细胞和浆细胞较少,组织象主要为吞噬寄生虫的巨噬细胞,表皮变化不明显。诊断为组织胞浆菌病。此外在新德里高级皮肤科行过碘酸.希夫(PAS)和嗜银染色阳性,证实

  • 标签: 组织胞浆菌病 病例报道 谷丙转氨酶(ALT)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弥漫性 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