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河北省性科学学会第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学术会议,于2010年5月8日在省会石家庄河北省人口教育中心召开。来自全省卫生系统、计生系统、教育系统、生殖健康产业企业、

  • 标签: 会员代表 河北省 学会 科学 生殖健康产业 人口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疗效。方法:术中见病灶侵蚀范围大,腹壁缺损大,给予补片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无复发、无排异、腹壁无不适。结论: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给予补片治疗效果较好。

  • 标签: 剖宫产后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 筋膜缺损 补片替代 病例报道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一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商环治疗包皮过长临床疗效比较。方法: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出血情况及术后美观度这几个方面对以上两种术式进行比较。结果:一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皮过长在其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愈合时间上比商环治疗包皮过长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出血情况与外形美观度上与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一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商环治疗包皮过长都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但在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及出血情况及疼痛情况两者存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包皮环切术 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 商环
  • 简介: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中-韩会议、第中-英会议暨2004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于2004年11月3日-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宾馆顺利召开,这次会议是我会继成功举办第一、、三届中-韩皮肤病与真菌病学术会议、第一中-英皮肤病学术会议及2001(上海光大)、2002(苏州会议中心)和2003(杭州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后的又一国际性的皮肤科盛会。

  • 标签: 皮肤性病学 中西医结合学会 学术会议 会议纪要 皮肤病学 皮肤科
  • 简介:线结位于切口内的皮内双层缝合法作为标准缝合技术,十多年来在美容外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该技术由一个浅层和一个深层的真皮连续缝合组成的皮内双层缝合组成,除了长度大于40cm的长切口之外,没有皮内定位缝线,

  • 标签: 双层缝合 缝合技术 切口 皮内 美容外科 连续缝合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因社会因素所致选择剖宫产产妇子宫切口使用连续单层缝合的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收治的92例因社会因素要求进行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将研究对象分为单层组及套锁组,单层组产妇采用连续单层缝合缝合,套锁组采用连续套锁缝合缝合子宫,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主观满意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单层组产妇手术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少于套锁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套锁组,随访主观满意度高于套锁组,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单层缝合可以在因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产妇术后缝合中发挥积极作用,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产妇主观体验。

  • 标签: 剖宫产 社会因素 连续单层缝合
  • 简介:临床资料例1,女,4岁。主因头皮异物2d,于2012年6月23日就诊。患者于就诊前2d在草地上玩耍后发现头皮有一小米粒大小的异物,褐黑色,无自觉症状。异物逐渐增大,于外院诊断蜱叮咬,建议外科局部切除治疗,患儿家属拒绝。自行用艾草烟熏治疗无效,异物增大至绿豆大小,伴轻微瘙痒及疼痛。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

  • 标签: 蜱叮咬 治疗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6岁。主因右侧鼻腔外侧缘赘生物15d,于2010年8月就诊。患者15d前右侧鼻腔外侧缘出现赘生物,逐渐增大,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双足跖曾出现红斑、脱屑,自行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无明显好转。随后双手出现类似皮损,未消退。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输血史、介入治疗史等,有数次冶游史。其配偶未来我科就诊。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鼻腔外侧边缘见一蚕豆大小扁平丘疹(图1a),双手掌、双足跖可见铜红色圆形、弧形斑疹,边缘附黏着性鳞屑,似领圈样(图1b,1c)。肛周可见2枚黄豆大小粉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晰,基底无明显红晕,表面湿润呈细颗粒状,无糜烂、渗液,质地较柔软(图1d)。鼻部及肛周皮损行醋酸白试验颜色改变不明显。实验室检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血清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阴性;钳取右侧鼻翼及肛周皮损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阴性。患者拒行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期梅毒。治疗:长效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连续3。3个月后复诊,RPR滴度1∶4,临床症状基本消退。随访至2012年9月,复查RPR阴性,TPPA阳性。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
  • 简介:例一,李××,16岁,住院号115465,因性别不明于1991年4月8日入院。病人自幼社会性别为男性,但一贯取蹲位小便,入院前2年,发现乳房逐渐隆起,下腹部每月有周期性疼痛1。检查:呈男性打扮,身高1.6米,身材苗条,皮肤白嫩红润,无喉结,双乳房发育呈女性型,阴毛呈女性型分布,阴茎长5~+cm,直径1.5cm,阴茎根部下方可见尿道口及发育不良

  • 标签: 社会性别 发育不良 染色体核型 女性 尿道下裂 假两性畸型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主因肛周、外阴、腋下、颈部扁平丘疹2个月于2011年1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缘于2个月前肛周出现数个绿豆大小扁平丘疹,皮损渐增大、增多并扩展至外阴,无明显自觉症状。1个月前腋下出现类似皮损,起初为数个扁平丘疹,后丘疹扩大融合,中央渐愈合形成一环状皮损。同时颈部出现环形斑丘疹,少许鳞屑。患者一般情况可,

  • 标签: 梅毒 扁平湿疣
  • 简介:2毒邪的治疗针对毒邪的治疗,方法有消除毒邪、减少毒邪的产生、促进毒邪的排除、减少毒邪的毒力、扶正祛邪、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等,因此出现了攻毒、排毒、解毒和托毒等不同的治法。

  • 标签: 毒邪论治 辩证分型 治疗原则
  • 简介:45岁男性患者。外阴及股部红斑、丘疹1个月,曾被当地医院误诊为湿疹及股癣且治疗无效。血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胶体金法(TP-Ab)123.45COI,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64。确诊为期梅毒,给予苄星青霉素240万U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治疗,每周1,共治疗3后皮损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误诊
  • 简介:(接上期)梅毒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梅毒的规范化治疗也受到高度重视。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梅毒治疗方案和2006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梅毒治疗指南是我国在制定梅毒

  • 标签: 梅毒
  • 简介:报告1例以环状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期梅毒。患者,男,阴茎、阴囊多个环状红色斑疹。梅毒血清学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滴度1∶32;TPPA阳性。诊断为梅毒。4周规范治疗后皮损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环状皮损
  • 简介:临床资料例1患儿,男,11岁。主因双下肢灼热、红肿、疼痛4个月,伴溃疡1个月,于2015年3月28日就诊。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双下肢阵发性疼痛,且皮肤潮红肿胀,皮温明显升高,伴皮肤皲裂。夜间皮肤灼热、剧痛难忍,影响睡眠,冷水浸泡双足后症状缓解。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红斑肢痛症,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口服及中药外洗等治疗,未见好转。

  • 标签: 红斑性肢痛病 原发性
  • 简介:皮肤位于人体体表最外层,具有屏障、吸收、分泌、排泄、代谢、免疫、体温调节及感觉功能,其中,皮肤屏障(skinbarrier)功能是基础。广义的皮肤屏障包括表皮渗透屏障、免疫屏障、色素屏障等,同时,皮肤微生态及酸性环境与皮肤屏障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维持皮肤正常生理代谢。

  • 标签: 皮肤屏障 皮肤病 第三次革命 治疗 修复 表皮渗透屏障
  • 简介:43岁男性患者,双手多发结节20余天,全身泛发性斑疹5d。曾于当地医院误诊为化脓性肉芽肿、血管瘤、寻常疣。液氮冷冻治疗无效。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1:12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最后诊断:期梅毒。注射用苄星青霉素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3周后皮损基本消退。

  • 标签: 梅毒 二期 误诊
  • 简介:临床资料例1.男,3岁,因怕热无汗、全身毛发稀疏、牙齿发育不全,于2010年5月13日入院就诊。患儿自出生后开始发热,体温最高可达39.7℃。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天气炎热时体温升高明显。患儿出生时头发及眉毛稀少,出牙迟,1岁后开始出牙,恒牙稀,吐字不清,伴口干、无泪。因不明原因发热、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良 先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