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膝关镜下治疗膝关关节术后实施个体化康复计划在膝关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对93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参照加拿大WOMAC膝关综合评分结果,对93例膝关镜下治疗膝关关节的患者进行早期有计划的康复锻炼。结果:优30例(32.3%),良46例(49.5%),差4例(4.3%);优良率合计为81.8%。结论:关节镜治疗膝关关节结合个体化的康复计划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有利于膝关关节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关节镜下治疗 康复计划 关节镜治疗 个体化康复 功能恢复 功能锻炼
  • 简介:目的:分析膝关关节患者康复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取得的效果及对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收治的膝关关节康复治疗患者66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一般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观察比较2组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护理满意情况。结果:康复治疗效果观察,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6.97%(32/33)、81.82%(27/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观察,护理前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50±1.00)分、(7.25±1.2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VAS评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80±0.50)分、(5.20±1.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分别为(13.56±2.51)分、(14.02±2.3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分别为(7.50±2.43)分、(9.11±2.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率各为93.94%(31/33)、78.79%(2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关节患者康复治疗中,取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应用,有助于治疗效果的加强,且能够获得患者的满意认可,应在护理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护理 康复治疗 效果
  • 简介:在200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英国南安普敦总医院Edwards等的一项研究结果得出了这样结论:类风湿关节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较普通人群高67%,表明在英国类风湿关节每年可多引起1000例卒中。如果这一结果同样适用于美国人群,那么在美国每年会因类风湿关节多发生5000例卒中。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炎患者 卒中 风险 美国人群 新闻发布会
  • 简介:目的:分析膝关脱位多韧带损伤Ⅰ期修复重建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膝关脱位多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Ⅰ期修复重建,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Lysholm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脱位多韧带损伤Ⅰ期修复重建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且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膝关节脱位 多韧带损伤 Ⅰ期修复重建 匹兹堡睡眠质量
  • 简介:评价颅颈交界区的稳定性非常重要。现有动物模型、尸体模型在研究该部位的生物力学上均有不足之处。已有人构建枕寰枢关节(occipito—atlanto—axialjoint,OAAJ)有限元模型,但其包含的解剖结构并不一致。我们基于1例青年男性志愿者CT扫描数据,构建了完整的OAAJ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验证。

  • 标签: 枕寰枢关节 有限元模型 生物力学
  • 简介:目的报告1例脊髓空洞症(SM)合并Charcot关节病(CJ),通过文献复习的方法提高对该病在诊断及治疗上的认识。方法通过回顾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典型的影像学特点,结合相关文献以求提高诊断正确率。结果该病例左肘部为典型的Charcot关节病表现,颈椎MRI确诊为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结论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治疗有一定疗效。

  • 标签: 脊髓空洞症 CHARCOT关节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自1994年我科对18例粉碎颅骨骨折患者用自体碎片进行一期修复,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6~34岁,平均17岁。1.2受伤原因钝器击伤7例,坠物砸伤5例,交通事故伤5例,坠落伤1例。

  • 标签: 颅脑损伤 颅骨缺损 修复
  • 简介:目的探讨小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采用小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0例,术后进行了近期(1月)和远期(6月)的疗效随访,并结合文献分别就手术方法、手术时机、死亡原因和术后康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病距手术时间平均为31.9h,近期显效率为17.1%,有效率为80.0%,死亡率为18.6%;远期显效率为47.1%,有效率为74.3%,死亡率为7.1%。结论小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良好的效果,术后防治并发症和积极的康复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外科治疗
  • 简介:卒中位列全球人口全因死亡率的第4位,尤其在低、中等收入国家,其发病率仍在不断地升高,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具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种由数十种因子介导的炎症免疫反应,其发生、发展及预后均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调节炎症反应过程、以因子为靶向的治疗策略研究前景广阔、进展迅速。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炎性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 感染 靶向治疗
  • 简介:1病历摘要(图1)女,38岁;因"双眼视力下降伴头痛1月余,加重3d"于2015年4月入院。病人系产后23d,无眼外伤史,查体未见异常。头颅、垂体MRI检查提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大小约1.7cm×1.1cm×1.8cm,T_1WI为中等信号,T_2WI为混杂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 标签: 垂体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神经系统 垂体肿物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纵裂合并分隔伴发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总结142例脊髓纵裂合并分隔及脊柱侧弯的手术选择及手术方法,并对其手术注意事项及影像学诊断进行探讨。结果142例患者行分隔切除硬脊膜囊成型手术均取得很好效果,未发生脊髓及神经严重损伤等并发症,部分患者术前的尿便障碍、肌力减退、高弓足、足趾活动障碍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同时也为下一步脊柱侧弯矫形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结论脊髓纵裂合并分隔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显示,MRI平扫联合CT三维重建,可对脊髓纵裂畸形类型及其间隔性质和脊髓纵裂伴发病变做出全面评价。单纯脊髓纵裂可不予处理,外科手术是治疗脊髓纵裂合并分隔的唯一手段。术中分块切除分隔、仔细游离脊髓并重塑硬脊膜囊,可为解除脊髓栓系、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及下一步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打下良好基础,对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尤为重要。

  • 标签: 脊髓纵裂 脊柱侧弯 诊断 治疗
  • 简介:肌电图(EMG)系临床诊断神经肌肉疾病所必需的检查手段,最常用的是针电极肌电图,有时还需进行以下较少使用的特殊方法,如单纤维肌电图(SFEMG),可记录单个肌纤维的电活动,通常可以记录到1~2条肌纤维的动作电位(AP);巨肌电图(macro-EMG),可记录肌肉轻收缩时整个运动单位所有肌纤维的动作电位;定量肌电图(qEMG),即去除多相波后计算平均运动单位电位(MUP)的参数以获取更为准确的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从而提高肌肉疾病肌电图检查呈肌源损害的阳性率。

  • 标签: 单纤维肌电图 临床诊断 炎性肌病 运动单位电位 神经肌肉 动作电位
  • 简介:目的总结采用螺旋CT导向的立体定向开放直视手术切除颅内肉芽肿的方法、技术要点及指征.方法应用CRW头颅立体定向系统及螺旋CT头颅影像三维重建系统,将立体定向技术与开放手术相结合,直视下准确定位病灶,显微镜下全切病变组织,并配合药物治疗25例颅内肉芽肿的病人.结果25例病人均治愈,随访6个月~3年,复查CT示病灶均消失;癫癎疗状消失8例,发作次数逐渐减少11例,应用抗癫癎药物能够控制癫癎发作;缓解头痛及其他症状.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手术方法安全、微创.

  • 标签: 颅内炎性肉芽肿 手术 治疗 开颅手术 CT
  • 简介:目的分析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时侧块关节的形态学变化与脱位的三维特征。方法寰枕融合畸形伴寰枢椎脱位患者36例行螺旋CT扫描后,数据以DICOM格式传送至三维可视化工作站,重建颅颈交界区三维模型,按照畸形、寰齿关节、侧块关节的次序观察畸形及寰枢椎脱位的三维特征。结果寰枢侧块关节关节滑脱者57侧(79%)、关节整体变形前倾者61侧(85%)和关节面分离者11侧(15%)。对照两侧对称或不对称侧块关节的形态变化与脱位时寰椎与枢椎的三维位置关系,本组寰枢椎脱位的三维分型可归纳为三种:对称型(14/36例,39%),为两侧寰枢椎侧块关节呈大致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旋转型(13/36例,36%),为两侧寰枢侧块关节呈显著不对称的关节滑脱和关节整体变形前倾;分离型(9/36例,25%),为至少一侧侧块关节出现关节面的完全分离。结论寰枕融合畸形时先天性的关节发育异常、继发的关节变形以及韧带的疲劳拉伸等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寰枢椎脱位发生的根本原因。采用三维可视化方法直观地观察和分析寰枢椎脱位及寰枢侧块关节形态.对于手术决策和内固定方案选择等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寰枕融合畸形 脱位 三维可视化
  • 简介:目的探讨双额颞部开颅一次成型去大瓣减压术治疗外伤弥漫脑肿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6例弥漫脑肿胀患者手术时整块去除双额颞部瓣、结扎矢状窦并完全剪开大脑镰减压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治疗后中重度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该术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外伤弥漫脑肿胀的方法。

  • 标签: 弥漫性脑肿胀 双额颞部开颅 去大骨瓣减压术
  • 简介:创伤颅骨缺损大都因颅脑外伤去瓣减压所致,部分因开放颅脑损伤或火器穿透伤所致,目前国内外创伤颅骨缺损一般选择二期修复。我院自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从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中选择需开颅去瓣减压手术患者(除外开放颅脑损伤、原发性脑干损伤及弥漫轴索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体颅骨微粒一期种植修复创伤颅骨缺损,目前已开展手术2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骨微粒 一期 种植 修补 颅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颅底后外侧区结构与硬脑膜静脉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颅底侧方入路提供相应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将20例干颅骨标本和17例甲醛固定尸头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分次切除,显露出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以及窦硬膜角,测量乙状窦在不同位置的宽度及表面骨质厚度,分析横窦、乙状窦的走向与颅骨表面标志之间的对应关系,测量"窦硬膜点"与"乳突上嵴后下三角"各顶点间的距离.结果横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左侧平均为102°±17.3°,右侧平均为100°±15.5°.乙状窦各段的宽度为垂直段>下曲>上曲.乙状窦下曲的表面骨质厚度明显大于上曲与垂直段.结论根据颅骨表面标志判明硬脑膜静脉窦的位置,开颅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横窦、乙状窦,并能更充分地利用颅底有限的暴露空间,使得整个开颅过程更加微创和高效.

  • 标签: 硬脑膜静脉窦 颅底侧方入路手术 横窦 乙状窦 乳突上嵴 解剖学
  • 简介:由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创伤国际论坛将于2011年9月在上海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与会作专题讲座并从征文中挑选部分论文作大会发言(论文报告或发言使用中文或英文)。会议期间将评选优秀论文,并颁发优秀论文证书,部分优秀论文将在《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刊登。

  • 标签: 征文通知 国际论坛 骨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优秀论文 第二军医大学
  • 简介:由巾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主办,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承办的第五届创伤国际论坛将丁2011年9月在上海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与会作专题讲座并从征文中挑选部分论文作大会发言(论文报告或发言使用中文或英文)。会议期间将评选优秀论文,并颁发优秀论文证书,部分优秀论文将存《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刊登。

  • 标签: 征文通知 国际论坛 骨创伤 《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 优秀论文 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