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例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为单发,临床症状各异。头颅CT表现为肿瘤呈“日光放射征”改变,周边骨质硬化。头颅MRI示,肿瘤呈T1WI不均匀中-高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颅骨及周边硬化颅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预后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表现为蜂窝状肿块,由充填有多量血细胞的囊状血管组成。结论原发性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效果确实可靠;术后病理检查为其最终确诊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颅骨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颅骨修补手术的不同时间窗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行颅骨修补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223例。测评不同手术时间窗患者手术前后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revisedcomarecoveryscale,CRS-R)评分、颅内压力、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含量,分析手术前后的变化;并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个月内颅骨修补(早期组)患者的意识水平评分CRS-R改善最多,为提高2.3分。晚期修补组血白蛋白水平下降的最多,为(5.98±3.21)g/L;而中期修补组下降最少,为(4.53±2.66)g/L;表明3~6个月颅骨修补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血白蛋白水平影响最小。2个月内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多,为(4.96±1.54)g/L;6个月以上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少,为(2.51±5.34)g/L。患者颅内压均在颅骨修补后有所提高,早期组提高了(22.14±55.51)mmH2O;中期组提高的最多,为(67.13±45.30)mmH2O;晚期组压力提高的最少。晚期修补组的手术并发症最多,早期修补组与中期修补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情稳定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应在2个月左右尽早行颅骨修补治疗,可较早改善颅骨缺损处的皮层血流动力学,改善脑脊液循环压力的分布,有利于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和功能康复。

  • 标签: 持续性植物状态 颅骨修补 手术时间窗 并发症 意识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