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1背景介绍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显示,2007-200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率仅为1.6%。2011年中国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至用药时间平均为180min,入院至治疗时间平均为116min,这些质量评估数据远逊于发达国家。目前,"互联网+医疗"在中国也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卒中学会顺应时代成立了移动医疗分会,推动远程卒中在中国的发展。

  • 标签: 卒中中心 急性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远程康复 NIHSS 溶栓治疗
  • 简介: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中吲哚布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治疗及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现就吲哚布对高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二级预防作用及其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价值,对移植血管或介入术后冠状动脉通畅性的维持作用方面做一综述,以期指导临床。

  • 标签: 吲哚布芬 血栓栓塞性疾病 抗血小板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血管造影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中判定吻合口通畅性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行颅内外搭桥手术61例次,共68处吻合口。吻合术后均行ICG血管造影,观察搭桥血管通畅情况,并与术后1周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术中ICG血管造影有良好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发现4处吻合口闭塞,给予重新吻合。最终造影显示67处通畅,1处闭塞。术后DSA和CTA检查示66处吻合口通畅,2处闭塞。结论术中ICG血管造影可以判断颅内外搭桥吻合口的通畅性,是一种简便、迅速、准确的术中血管造影技术。

  • 标签: 颅内外血管搭桥 吲哚菁绿 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纳美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4例,入院后随机分为纳美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颅内压变化、觉醒时间,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纳美组患者的心律异常和呼吸异常者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出现高颅内压的比例明显减少(P〈0.05);纳美组觉醒时间为(10.1±1.45)d,对照组为(12.4±2.58)d,两者差异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第7天的GCS及伤后90d的GOS比较也差异显著(P〈O.05)。结论纳美可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纳美芬 治疗 重型颅脑损伤 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纳美对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血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85例高血压伴脑肿瘤病人根据术前血压控制情况分为平稳控制组(98例)和非平稳控制组(87例)。按照投掷硬币法随机将两组又分为纳美治疗组(稳压治疗组52例,非稳压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稳压对照组46例,非稳压对照组45例),前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美治疗6d,后者术后常规治疗。所有患者常规监测血压,在术后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术后第3、5、7、14、60天进行GCS评估。结果纳美治疗组的患者血清COR在治疗后4、6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6dACT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意识改善状况在术后一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非稳压治疗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非稳压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伴脑肿瘤患者术后使用纳美能显著改善应激状态、血压与预后。

  • 标签: 脑肿瘤 纳美芬 高血压 应激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手术保持脑组织灌注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术中破坏血供,术后可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尤其是在脑血管病变的手术中,因此发展实时术中血流评估技术对神经外科医生非常重要。作为术中脑血流评价的新方法,近红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简便、快速、实时,非常有应用前景。本文就近红外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吲哚菁绿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对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瘤夹闭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及无造影辅助的共40例脑动脉瘤病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预后情况以及术中造影对手术策略的影响。结果20例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的患者术后GOS分级显著高于非造影组,术后脑缺血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后者,同时对部分动脉瘤夹闭的术中策略调整起到了积极影响。结论术中辅助应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具有实时、精细、可重复、安全性高等特点,是提高动脉瘤夹闭术成功率及改善手术效果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动脉瘤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对穿通支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6例颅内动脉瘤术中暴露动脉瘤及夹闭动脉瘤后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观察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穿通支血管在夹闭前后的分布及显影情况,据此调整动脉瘤夹及评价手术满意与否.结果术中共进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48次,3例各造影3次,夹闭后造影发现有穿通支被阻断,术中及时变换动脉瘤夹位置.术后全部复查头颅CT,没有出现穿通支血管损伤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或功能障碍.结论对穿通支血管的走行、分布、供应范围的深入理解及术中有效保护的同时,辅以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能够直观、即时、快速的判断穿通支血管是否通畅,有效保护穿通支血管,提高手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吲哚菁绿 术中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 穿通支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荧光血管造影在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治疗56例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术中共行ICG荧光血管造影145次。结果3例手术得益于ICG荧光血管造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的位置或切断动脉瘤顶部的细小供血血管后,获得理想疗效。术中1例病人出现ICG过敏。术后复查3D-CTA或DSA检查51例,显示2例存在与血流不相关的载瘤动脉轻度狭窄,余49例结果与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结果一致。结论ICG荧光血管造影简便易行,具有理想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可以帮助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质量,有可能成为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吲哚菁绿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观察氟比洛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72例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接受静脉注射50~100mg氟比洛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或姑息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生活质量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氟比洛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至重度癌性疼痛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2%(26/36).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氟比洛酯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以及非甾体类药物常见的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结论氟比洛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晚期癌性疼痛患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 标签: 氟比洛芬 微球体 镇痛药 疼痛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