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睡眠能够促进记忆巩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看法认为这是由于新编码的记忆在睡眠时被再度激活。来自德国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睡觉前在有玫瑰香气的房间里学习的人,之后当其处于慢波睡眠时接触同样气味,其新记忆随着气味暗示被再度激活而进一步强化。

  • 标签: 慢波睡眠 短期记忆 气味 记忆巩固 新编码 睡觉前
  •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病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及其预后.结果自2000年1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1412例垂体瘤病例.其中,15例术后肿瘤残留的患者短期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包括初次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再次开颅肿瘤切除术4例;初次经鼻蝶手术,再次经鼻蝶手术9例;初次开颅手术,再次经鼻蝶手术2例.再次手术后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8例.随访3.5~10.2年.结论垂体瘤术后残留再次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垂体瘤 残留 再次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责任血管的部位和微血管减压手术(MVD)短期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原发性典型三叉神经痛患者MVD手术中责任血管的部位和手术后短期疗效。结果40例单纯背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全部缓解。6例单纯腹侧血管压迫患者MVD手术后,1例缓解。4例需服药1w左右缓解。1例出院后需继续服药。结论三叉神经痛责任血管部位不同(背侧和腹侧),缓解率存在显著差异。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部位 微血管减压手术 短期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开颅手术治疗后短期死亡的术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41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0d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平均动脉压、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出血量、中线偏移程度、血肿形态、脑室出血、双瞳散大的比率。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30d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30d死亡18例(43.9%),存活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侧别、血肿量及手术时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前GCS评分≤5分、双侧瞳孔散大、血肿形态不规则、中线移位显著及脑室严重出血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示,GCS评分≤5分(OR=50.345,95%CI1.543~1642.595,P=0.028)和血肿形态不规则(OR=0.009,95%CI0.00~0.458,P=0.019)是影响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结论术前GCS评分≤5分及血肿形态不规则是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疝 开颅手术 短期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对帕金森病(PD)患者的静态姿态平衡稳定性进行评估,以确定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患者术后短期的静态姿势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H-Y分期为3期的16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以及12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受试者。通过可穿戴式传感器采集PD患者DBS开关机前后及对照者在静态姿势平衡实验中的三维人体关节姿态角,并计算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帕金森病患者的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S开机帕金森患者相比于DBS关机帕金森患者,重心摇晃距离和摇晃速度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使用可穿戴设备评估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术后短期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的影响实验显示,DBS开机的帕金森病患者姿势平衡稳定性增强,DBS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态姿势平衡稳定性有改善作用。

  • 标签: 帕金森病 脑深部电刺激 可穿戴设备 静态姿势平衡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于老年骨科手术后患者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9月张家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全身麻醉,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患者术后POCD(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MMSE(简易精神状况检测量表)评分。结果:2组患者麻醉后MMSE评分均有先减少,再恢复的情况出现,且对照组麻醉后24h的MMSE评分高于观察组(t=6.3965,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比较,全身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后患者短期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更大。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老年 骨科手术 短期认知功能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