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高血糖与预后关系。方法前瞻性对118例中、重型外伤性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进行研究,监测入院时、入院后3d、7d和两周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糖、GCS,于出院时和三个月后作GOS预后评分,分析血糖水平与损伤严重度和神经功能预后关系。结果死亡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260mg/dLvs130mg/dL,P〈0.005)。入院时血糖≥260mg/dL患者均死亡。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常发生应激反应性早期高血糖,它是损伤严重度指示和可靠预后预测指标。

  • 标签: 高血糖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预后
  • 简介:[通用名]司来吉兰透皮贴(SelegilineTransdermalSystem,STS)。[商品名]Emsam[化学名称](R)-N,α-二甲基-N-2-丙炔基苯乙胺。结构如下:[药理作用]STS有效成分是司来吉兰(Selegiline),是一种不可逆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司来吉兰可加强变性黑质纹状体神经元残存多巴胺作用,减轻多巴胺或其它毒素氧化代谢产物对神经元损害,已于1989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 标签: 司来吉兰透皮贴剂 抑郁症
  • 简介:当试验中涉及两个因素时,若两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对观测结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并且,特定试验条件(通常为各因素不同水平一种组合)下试验数据测定误差在专业上允许范围之内,此时,可以选用“随机区组设计、平衡不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具有一个重复测量单因素设计、无重复试验双因素设计和两因素嵌套设计”五种设计之一。在上一期讲座中,我们向读者重点介绍了随机区组设计、具有一个重复测量单因素设计这两种设计类型,重点阐述了两设计类型定义、形式、特点、应用场合以及具体实施,并用实例加以论证。

  • 标签: 设计类型 试验数据 随机区组设计 单因素设计 交互作用 重复测量
  • 简介:当试验中涉及一个试验因素和两个区组因素时,若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或交互作用对观测结果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并且,特定试验条件(通常为各因素不同水平一种组合)下试验数据测定误差在专业上允许范围之内,此时,根据试验因素水平数目多少,可以考虑选用“交叉设计或拉丁方设计”两种设计之一。在上一期讲座中,我们向读者介绍了三阶段交叉设计和3×3交叉设计这两种设计类型,重点阐述了两种设计类型定义、形式、特点、应用场合以及具体实施,并用实例加以论证。

  • 标签: 试验数据 设计类型 交叉设计 交互作用 拉丁方设计 统计学
  • 简介:统计研究设计包括调查设计、试验设计和临床试验设计三大类。各类设计中最主要内容几乎都包含在试验设计之中,其要点概括起来就是“三要素、四原则和设计类型”。在进行具体试验之前,先对与所要研究问题有关各个重要方面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调查,从而,制订出切实可行试验方案。

  • 标签: 设计类型 试验设计 试验方案 调查
  • 简介:对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使用镇静处于两难境界,既担心躁动对病人造成不良影响,又担心使用镇静延误病情判断和抑制呼吸、循环功能,因此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人存在使用镇静指征。镇静使用除了以镇静为目的外,还用于癫痫持续状态、脑保护以及低温治疗中辅助用药。在使用镇静时必需有合适镇静评分系统,特别是一些客观评价指标。同时,为了达到合理用药目的,临床医师必须熟悉各种镇静常规剂量、药效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 标签: 监护 催眠药和镇静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大鼠脑温变化规律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水合氟醛腹腔麻醉组和七氟烷吸入麻醉组。大鼠麻醉后,持续监测皮质、纹状体温度和肛温变化。结果腹腔麻醉组脑温波动明显;而吸入麻醉组温度相对稳定。结论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大鼠脑温影响较小。

  • 标签: 大鼠 麻醉方式 脑温
  • 简介:目的研究冰片促进三氧化二砷(As2O3)透过血脑屏障作用。方法用冰片对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给药后,经股动脉注射亚砷酸,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脑和血清中砷浓度。结果冰片对As2O3透过血脑屏障(BBB)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结论冰片是一种有应用前景、能有效促进药物透过BBB辅助剂,这将为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提供新方法。

  • 标签: 三氧化二砷 冰片 血脑屏障
  • 简介: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严重并发症,可引起脑组织严重缺血或缺血性脑损伤,甚至导致脑梗死。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自由基在脑血管痉挛病理变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由基清除对脑血管痉挛防治效果尚不明确。本文就自由基在脑血管痉挛发生中作用机制及自由基清除治疗脑血管痉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自由基清除剂
  • 简介:目的了解钙调素拮抗有无抗痫作用,为临床上开发新型抗痫药以进一步控制癫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记录小鼠脑电图同时观察其行为方法,观察钙调素拮抗W-7对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Bayk-8644致痫小鼠行为和脑电图影响.结果钙调素拮抗明显延长了痫性发作和痫波发放潜伏期,减轻了痫性发作程度,减少了痫波发放频率;同时还发现钙调素拮抗有一定镇静作用.结论钙调素拮抗对±Bayk-8644致痫小鼠有抗痫作用.

  • 标签: 抗痫作用 癫痫 脑电图 钙调素拮抗剂
  • 简介:目的分析颅咽管瘤治疗效果,并探讨治疗方案与疗效关系.方法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从1997年1月至2004年2月间治疗184例颅咽管瘤患者,分单纯手术切除、手术+放射外科治疗、非手术治疗三组,分析三组治疗效果和随访情况.结果各治疗方案具有相应并发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并发症以下丘脑损害后症状复杂,发生率63.59%;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53.26%;术后视力减弱或视野缺损加重有11.41%,其他还有无菌性脑膜炎、脑脊液鼻漏、暂时性偏瘫、缄默性失语、创伤性动脉瘤、癫痫等.平均随访4.36年,16例失访,总体死亡率13.04%.三组治疗效果具有差异,以一次性手术全切除最佳,手术不完全切除结合放疗次之,非手术组疗效最差.总体复发率23.91%,非手术治疗组复发率最高,达33.85%(22/65),手术切除组最低,为16.22%(12/74).结论三种治疗方案远期效果以手术切除组效果最佳.颅咽管瘤是富于挑战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复发,必要时可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

  • 标签: 颅咽管瘤 治疗方案 放射治疗 保守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切除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对33例侧脑室肿瘤病例,7例经额叶皮质、4例经纵裂胼胝体、15例经顶枕叶皮质、7例经颞叶皮质入路,应用显微技术行肿瘤切除,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20例,大部分切除7例,部分切除6例。其中脑膜瘤16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4例,肢体轻瘫4例,偏盲2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癫痫1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平均3.7年。18例术后恢复良好并参加工作,9例术后状况基本同术前(生活可自理),不能生活自理2例,2例星形细胞瘤病人1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失访2例。结论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不同手术入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 标签: 侧脑室 肿瘤 显微手术 手术入路
  • 简介:垂体泌乳素腺瘤是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常见肿瘤,约占功能性腺瘤40%-60%。近年来随着多巴胺受体激动研究和临床应用不断深入,多巴胺受体激动已经成为大多数泌乳素瘤首选治疗。本文就多巴胺受体激动在泌乳素腺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一、垂体泌乳素腺瘤垂体泌乳素腺瘤是最常见垂体分泌性腺瘤,也是颅内原发性肿瘤中相对较为特殊良性肿瘤:

  • 标签: 泌乳素腺瘤 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耐药性
  • 简介:目的研究半球性病变癫痫不同手术方式选择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90例半球性病变(包括Rasmussen脑炎、巨脑回、围产期脑出血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血管闭塞后遗症、脑面血管瘤)病种、范围、部位,癫痫采用手术方式及决定或影响手术方式因素。结果90例共采用4种手术方式,其中74例采用改良解剖大脑半球切除、10例采用保留运动区大脑半球切除、3例采用分次半球切除、3例采用半球离断。其中改良解剖大脑半球切除中有62例采用经纵裂胼胝体侧脑室入路切除方式、12例采用经中央沟侧脑室前后分块切除。病例随访3个月-8年,癫痫控制情况根据Engle评分,Ⅰ级73例、Ⅱ级12例;Ⅲ级5例。结论综合考量磁共振病变特点、症状学及脑电图定侧定位和脑功能评价结果,采用不同手术方式,能够取得很好癫痫控制效果、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减少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癫痫 大脑半球切除术 手术方式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5%~80%,如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发生再出血,有较高致残病死率.目前破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1937年Dandy首次成功地使用银夹夹闭动脉瘤瘤颈,其后随着手术技术提高,特别是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引入、动脉瘤夹设计改进,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手术夹闭动脉瘤风险显著降低,并且对于一些复杂巨大动脉瘤亦可通过手术夹闭获得治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
  • 简介:目的研究新型局部化疗缓释盐酸阿霉素-P(DA-SA)共聚酸酐缓释片在脑胶质瘤治疗中应用.方法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皮下和颅内肿瘤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荷瘤大鼠存活时间.结果缓释片在大鼠体内具有明显抗癌活性,空白片组、腹腔化疗组和缓释片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d、22d和46d,缓释片组较前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阿霉素-P(DA-SA)共聚酸酐缓释片局部化疗对大鼠C6脑胶质瘤具有良好疗效,这为下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聚(二聚酸-癸二酸)共聚酸酐 脑胶质瘤 缓释化疗 盐酸阿霉素 脑肿瘤
  • 简介:目的:目前较为流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儿童脑瘫手术中,选择低阈值神经亚束进行切断是手术关键。但手术中发现神经后根亚束阈值变化很大、为更好理解这一方法理论根据和解释产生这些变化原因,我们用狗为实验动物模型进行去大脑、慢性脊髓化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r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前后神经后根兴奋性和肢体肌肉反应级别变化研究。方法:将动物分成三组,分别进行SPR手术,进行脊神经后根亚束阈值测定,并对阈值两倍刺激效应和阈下刺激时间空间总和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去大脑操作中短时间内阈值有大范围波动,部分脊神经后根切断后其阈值变化于5~10min内可达其基值10倍左右。30s内用阈值量恒定电流刺激后根,同侧下肢肌肉反应级别差异较大。另外,两倍阈值量刺激常使肌肉病理级别反应增加,这在对照组也有表现。邻近神经后根阈下刺激时间,空间总和效应使对照组刺激阈电流变小,而肌肉反应级别并未变化。结论:这一实验结果表明目前广泛应用SPR手术神经后根阈电流不稳定因素来自脊髓本身,临床应用阈值往往超过实际阈值,两倍阈电流刺激使病理反应级别增加。因此SPR手术判断神经阈值电生理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儿童 脑瘫 反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