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创新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成为神经领域发展最为快速的学科。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和进展。2015年,五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研究的先后发表,显示支架动脉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明显优于药物治疗,成为新的指南推荐[1-5]。

  • 标签: 卒中 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瘤
  • 简介: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人员的现状,为提高神经介入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2017年在介入神经病学科进修学员,对相关介入操作"零"基础的学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员的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单位级别及学习后的理论与实践考核成绩等。结果在112例介入操作"零"基础学员中,男性学员108例(96%),中高级专业职称101例(90%);经过6个月的学习,熟练或较为熟练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92例(83%),熟练或较熟练掌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ractionangiography,DSA)81例(72%)。理论与实践均取得较好成绩的年龄集中在26-35岁之间。结论神经介入技术与理论的最佳学习年龄在26-35岁之间。针对"零"基础的神经介入学员,应根据学员前期的工作经验和教育基础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育。

  • 标签: 神经介入 教学 进修医生 继续教育
  • 简介:神经介入治疗学是随着近代神经影像学技术以及介入材料工程学的进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由于脑血管病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故神经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除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已相继建立了神经介入治疗中心外,其他中、小城市也在纷纷开展神经介入治疗工作.在国内从事神经介入治疗的医师中,多数为神经外科医师,他们具有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和手术经验,但神经介入治疗与常规神经外科手术相比又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在专业技术操作上,而且还存在许多思维方式的差异.随着神经介入治疗病例数的增加,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因此,如何预防和减少神经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即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神经介入治疗 并发症 医师 常见 神经影像学 展神经
  • 简介:神经介入放射学是以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以及介入材料工程学为基础,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学科。因为脑血管疾病属于神经内科以及外科的常见疾病,故会广泛应用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在国内从事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大多数属于神经外科医生,他们自身储备了大量解剖学知识以及手术经验,但神经介入放射治疗和常规外科手术相比,存在明显不同。这不但是在专业技术上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随着神经介入放射治疗的病例数越来越多,在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种类较多。如何降低、防治治疗中的并发症就是十分重要的。

  • 标签: 神经介入放射学;并发症;防治
  • 简介:目的总结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方法本组12例中,采用支架结合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夹层动脉瘤9例,椎动脉闭塞2例,双支架植入治疗1例。结果12例病人均治疗成功,无死亡。12例病人获得6月~4年临床随访,无再出血发生。5例获得术后一年的DSA随访,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层 诊断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栓塞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至2004年收治的24TCCF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19例经股动脉入路行可脱球囊栓塞瘘口,5例经股动脉入路用微弹簧圈(GDC)栓塞.结果18例患者一次可脱球囊填塞成功,1例第1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5例GDC栓塞患者中3例完全栓塞治愈,2例部分填塞,术后经Meta试验后痊愈.结论TCCF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可脱球囊栓塞技术,瘘口小的亦可用GDC栓塞.其特点为创伤小,疗效高,并发症少,是临床治疗TCCF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股动脉入路 GDC栓塞 TCCF
  • 简介:ONYX是美国MTI公司(MicroTherapeuticsInc)研究生产的一种全新的液态栓塞剂.它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thylene-yinylalcoholcopolymer,EVOH)溶解于二甲基亚砜(dimethylsulfoxide,DMSO)形成的简单混合体,其中加入了微粒化钽粉,使之在X线下可视.它不是胶水,无粘连性.当ONYX和血液或任何水溶剂接触时,溶剂DMSO即可迅速挥发,EVOH聚合物即结晶析出,像熔岩一样自内及外逐渐固化突变,最终成为一团包含有钽粉的海绵状固体物.在彻底固化完成之前,其液态中心仍可继续流动.

  • 标签: 脑血管病 介入治疗 栓塞剂 X线 血液 粘连性
  • 简介:缺血性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其最常见的原因。随着缺血性卒中介入材料技术及介入操作技术的进步,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从事该技术的医师临床背景不尽相同,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及血管外科等。由于缺血性卒中介入技术是高风险手术,因此,对于介入操作技术的培养尤显重要。传统的缺血性卒中介入培训主要针对介入技术本身进行,但缺血性卒中介入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模式,包括介入技术、缺血性卒中临床理论及介入术后临床管理和随访。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不符合培训实际情况,我们提出“点与面”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

  • 标签: 教学模式 神经介入 临床教学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结论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血管内治疗 溶栓 静脉窦血栓 机械取栓
  • 简介:湖南省护理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介入护理发展研讨会于2007年6月16~17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隆重召开。中华护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护理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护理部主任马双莲应邀出席大会致开幕词,并主讲了《临床专业化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

  • 标签: 湖南省人民医院 中华护理学会 专业委员会 肿瘤介入 中国抗癌协会 护理部主任
  • 简介:目的探讨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鞍区的内镜解剖及操作技术。方法本组采用15具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和1例新鲜尸头,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应用内镜(0°镜、30°镜)对鞍区各间隙进行解剖观察并模拟手术操作。结果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开颅可达到经典翼点人路对骨窗的基本要求,通过使用内镜,可清晰的显露间隙Ⅰ、Ⅱ、Ⅲ、Ⅳ,尤其对重要穿通血管的显露更明确。结论经眶上缘外侧锁孔入路创伤小,暴露好;其中间隙Ⅰ、间隙Ⅲ是鞍区内镜探查最常使用且较为安全的间隙。

  • 标签: 内镜 鞍区 锁孔入路 解剖
  • 简介:目的:探讨表格式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自行设计的表格式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单记录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过程,共计128次,对照组采用文字叙述的记录方法,共计136次。比较两组平均书写时间。书写质量,护士对两种家庭输液护理操作记录的评价。结果:实验组完成护理记录的时间为127.0秒,对照组为421.7秒,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使用表格式护理操作记录能够节省书写记录的时间,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社区护士的好评。

  • 标签: 家庭护理 表格设计应用 输液操作记录单
  • 简介:目的:规范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方法:运用调查法、观察法和试验法讨论、分析、修订除基础护理操作以外的各项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并进行临床培训和考核。结果:汇编了临床常用的70项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及图片说明和相关理论。结论:运用护理程序理论制定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充实了专科护理建设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护患沟通,杜绝无声操作,做到操作前起始评估、操作中持续评估、操作后效果评价,并将继续教育贯穿始终,提高病人对护理技术的满意度,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专科护理技术 操作流程 评分标准
  • 简介:目的探讨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真正”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成关系,以及该类型破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近期2例临床诊断为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检索万方医学网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者的术前病史、急诊头颅CT为典型的破裂动脉瘤表现,CTA确诊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动脉瘤开口均位于后交通动脉上,且距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结合部有一定距离,经术中DSA证实。综合动脉瘤情况选择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满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结论“真正”后交通动脉瘤多合并胚胎型后交通动脉,合适病例选择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大脑后动脉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残留病灶的特点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5例行手术夹闭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脑血管造影复查发现瘤体残留,均在全麻下行弹簧圈栓塞术,其中2例采用支架辅助。以“residualaneurysm”、“incompleteclipping”及“endovascularcoiling”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网络数据库并筛选相关文献。结果4例残留动脉瘤致密栓塞(1例采用支架辅助),另一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者瘤颈少量残留,6个月后随访时残留部分消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0篇。结论对于夹闭术后残留的动脉瘤,再次手术夹闭的难度及风险较大;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处理此类病灶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 标签: 动脉瘤残留 夹闭不全 血管内治疗
  • 简介:脑血管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较高的疾病,目前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还十分有限,寻求一种有效的脑血管病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在西方国家已开展了50多年,其疗效已为循证医学所证实。但是,由于存在一定的创伤性,在国内尚不能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且手术实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因此在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医疗机构能开展此项手术。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开展,使人们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和治疗策略均发生了改变。

  • 标签: 脑血管病 血管介入技术 内科医生 血管介入治疗 视神经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34例功能区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位于额顶叶16例,额颞顶9例,颞顶叶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首次栓塞60%后,平均间隔2~3个月再次行栓塞,残留<20%的患者予以伽玛刀放射治疗,<10%者予以随访观察。结果经过2~3次的栓塞治疗,34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16例,残余10%以下者6例,残余10%~20%者12例。随访半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结论分次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次栓塞 动静脉畸形 功能区
  • 简介:目的评价ExoSealTM封堵系统在股动脉穿刺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纳入的416例应用ExoSealTM封堵系统的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使用该系统的技术成功率、止血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79%(411/416),有5例病人封堵失败。应用ExoSealTM封堵系统的前100例病人,其5min内止血成功率为82%,其后每百例病人的止血成功率为95%、92%、97%、100%。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86%(41/416),其中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8/416),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72%(3/416)。结论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封堵装置,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血管闭合装置 血管内技术 股动脉 植入物 生物降解
  • 简介: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较少产生误差;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对旋转DSA三维重建的图像也可进行精确测量。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弹簧圈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 标签: 放射学 介入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后处理 测量技术
  • 简介:目的:调查了解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对各类护理行为关怀性的评价。方法:运用关怀行为评价量表,抽取720例接受心脏介入诊治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对于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具有差异;②患者在心脏介入治疗术前和术后对于某些护理行为关怀性的评价具有差异(P〈0.05),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的评价受个人因素的影响(P〈0.05)。结论:根据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对于护理行为关怀性的不同评价,制定更为有效的护理措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为心脏介入治疗患者提供关怀照顾。

  • 标签: 心脏介入治疗 护理行为 关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