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CT和MRI已经成为当前脑肿瘤最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常规的形态学诊断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imaging,PWI)和血氧水平依赖效应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unctionalMRI,BOLD—fMRI)等新技术的出现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脑肿瘤的功能信息,为常规CT和MRI检查方法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 标签: 脑肿瘤:功能性成像
  • 简介:脑磁图作为一种无创性记录大脑生物磁场的新技术,能相对直接反映神经元的活动状态:并且可将采集到的脑磁信号分析结果重叠到MRI图像上,从而将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融合在一起,这一技术又称为磁源成像(magneticsourceimaging,MSI)。MSI不仅能够准确地提供癫痫灶及所需要功能区的定位信息,而且可使临床神经外科医生更好地了解肿瘤与癫痫灶、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以便在术前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手术计划。本文对脑磁图、MSI及其在脑肿瘤方面的应用做一简单综述。

  • 标签: 脑磁图 磁源成像 脑肿瘤
  • 简介: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及血氧水平依赖成像三种成像方法。同以往影像学检查只能依赖于被检查组织形态学的改变不同,弥散加权成像主要研究脑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情况,灌注加权成像主要研究脑组织血液动力学的情况,而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则可对脑内的重要功能区进行准确定位。所以,功能磁共振成像可对人脑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脑功能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可准确地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区别肿瘤组织成分、预测肿瘤恶性程度及为临床提供治疗方案。本文主要综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方式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临床应用,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此项检查技术的认识。

  • 标签: 脑功能 磁共振成像 脑肿瘤 诊断 影像学检查 弥散加权成像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瘤是脑内最常见的肿瘤,其弥漫性浸润的特点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术前区分肿瘤的不同成分及正常脑组织,明确重要纤维束浸润情况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探讨各向同性显著扩散系数(isotropic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iso)值与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值的测定在区分肿瘤不同组织成分与正常脑组织中的作用。测定肿瘤侧锥体束通过不同解剖部位的FA值,探讨星形细胞瘤病例肿瘤对锥体柬侵犯的情况。方法:对确诊的35例胶质瘤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测定肿瘤实质强化部分、肿瘤实质不强化部分、瘤内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及周围正常脑白质的ADCiso值和FA值:对6例Ⅰ-Ⅱ级,7例Ⅲ-Ⅳ级幕上型累及单侧大脑半球的病例,测定锥体束通过不同区域的FA值。结果: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组织的ADCiso值同正常脑组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实质组织、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ADCiso值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的FA值同正常脑组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肿瘤实质组织的FA值同瘤内囊变坏死组织、瘤周水肿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瘤内囊变坏死组织FA值同瘤周水肿组织比较无显著差异。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病例中,肿瘤最大层面、内囊后肢层面肿瘤侧锥体束FA值较健侧低,中脑大脑脚、桥脑层面锥体束肿瘤侧FA值与健侧比较无显著差异;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病例中,肿瘤最大层面、内囊后肢层面、中脑大脑脚、桥脑层面锥体束肿瘤侧FA值与健侧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ADCiso值可以区别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组织、正常脑组织。FA值可将肿瘤实质组织、瘤内囊变坏死区、瘤周水肿区与正

  • 标签: 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张量
  • 简介:由于神经肿瘤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神经肿瘤外科不同于其他肿瘤外科。首先,因为有颅骨的限制,取得神经肿瘤的病理标本比较困难,其次,神经外科的最大特点是要尽量切除肿瘤而保留神经功能,所以影像学检查对于神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十分重要。近来得到迅速发展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能够在活体显示脑肿痫和白质纤维的相互关系,对制定治疗计划很有帮助。虽然目前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已经在神经外科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简单介绍了DTI的基本原理.并回顾目前DTI在神经肿瘤专业方面的应用现状。

  • 标签: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肿瘤 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确定金属物质是否会引起积聚,损伤内脏局部组织,以明确恶性肿瘤疗的适用范围.方法家猪麻醉后腹部切开,植入金属夹和金属吻合钉,给予深部疗.内生场疗系统Ⅰ号机220V,500MA;Ⅱ号机220V,600MA,加温20分钟.金属区域、深部组织、直肠置热电偶测温探头,每分钟测温1次.结果植入金属部位温度较肛温高3~7℃,较深部组织温度高2~6℃,脏器局部组织受损.结论体内金属物质明显聚热损伤内脏组织,不宜行疗.

  • 标签: 体内金属物质 热疗 影响 实验研究 热电偶 温度
  • 简介: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起病隐匿,复发率高,能够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肝癌患者仅占20%左右。故临床上大多数肝癌仍需采用非手术疗法。肝癌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对于病变范围小、孤立、数目少的可以手术或放疗;对于病变大又有包膜的可以介入栓塞治疗。但原发性肝癌往往当发现时,已是晚期,病变较大或弥散,手术、介入栓塞难以起作用。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局部热疗 化疗
  • 简介:目的评价动脉内温热化疗并容式射频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我科收治晚期胰腺癌11例,男8例,女3例。胰头癌8例,胰体尾癌3例,其中腺癌10例,囊腺癌1例。所有病人经Seldinger技术将导管选择性插至腹腔干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对胰体尾癌将导管插入脾动脉,留置并固定导管。将化疗药加热至43℃,进行动脉内热化疗,同时外施加容式射频疗(预置温度43℃),共维持60min。间隔1—2mo重复治疗。介入治疗1—2mo,复查肿瘤标志物上腹部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同时评价病人临床受益反应(Clinicalbenefitresponse,CBR)。结果本组胰腺癌患者共接受21个疗程的介入性热化疗技术并容式射频疗,其中1个疗程3例,2疗程6例,3个疗程2例,平均1.9个疗程。近期有效率54.5%,无1例肿瘤进展。3mo后,血肿瘤标志物CA199,CEA,以及胰腺癌相关抗原CA242检测均有明显下降(P<0.05)。临床受益率81.8%。结论介入性热化疗同时并以深部透热治疗不能手术根治的中晚期胰腺癌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的优点。

  • 标签: 动脉 温热化疗 射频热疗 治疗 胰腺癌 肿瘤
  • 简介:目的:评价氟化脱氧葡萄糖(18F-FDG)分子符合探测成像(简称FDG-MCD)及胸部增强CT对肺内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胸部X线平片上疑为周围型肺癌的肺部球形病灶90例,比较胸部FDG-MCD显像、增强CT扫描和经皮肺穿刺检查的诊断价值.结果:FDG-MCD诊断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83%(61/63)和74.07%(20/27),而增强CT分别为90.48%(57/63)和85.19%(23/27).胸部FDG-MCD和增强CT均阳性时,诊断敏感性为87.30%(55/63),特异性为92.59%(25/27).结论:FDG-MCD联合CT增强扫描对周围性肺部病灶性质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 标签: 氟化脱氧葡萄糖 分子符合探测成像 胸部增强CT 鉴别诊断 周围型肺癌
  • 简介:目的评价经动脉导管灌注高温生理盐水肝段凝固的效果。方法实验猪12头,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实验组选用球囊导管阻断肝段动脉血流进行灌注,对照组高热灌注时不阻断肝动脉血流。根据灌注的温度每组再随机均等分为45℃、50℃、55℃(导管流出温度)3个亚组,每亚组各2头。灌注14d,将实验猪全部处死,取出肝脏进行病检。结果灌注后2wk,12头实验猪均存活,处死实验猪,取出肝脏,实验组共取得四个凝固灶,50℃、55℃亚组各两个。病灶局限于目标肝段,呈契形,尖端指向肝门,基底远高肝门,与邻近肝段分界清楚,由内向外见三层结构,分别为凝固坏死区、炎性反应区和纤维化区。对照组和试验组45℃亚组肝脏未见典型凝固坏死。结论经球囊导管阻断肝动脉血流,高温灌注高于50℃生理盐水,并维持10min,可使目标肝段发生彻底凝固性坏死。

  • 标签: 热灌注 肝癌 热凝固坏死 病理学 经动脉导管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