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我们每个人都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结合体。得了癌症,当然也不仅仅是身体的不适,还有心理上的痛苦,比如恐瞑,觉得癌症就等于死亡。曾有患者说:“自从得了癌症,我晚上都不敢睡,总怕睡着了就再也醒不了。”有的患者知道自己得癌后感到愤怒和委屈,说“我又没做什么亏心事,为什么让我得癌症啊?”恐瞑、委屈、愤怒、抑郁等负性情绪不断折磨着患者的内心,让原本的病痛雪上加霜。另外,很多患者因为生病,社会角色发生变化,不能工作,不能照顾孩子,不能做家务,很多以前自己很擅长的事情现在都做不了,感到非常沮丧。

  • 标签: 心理 带瘤生存 负性情绪 癌症 患者 做家务
  • 简介:目的:研究原发性大肝癌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0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大肝癌患者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进行自身调查,采用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和Piper疲乏修正量表。结果:手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与手术前相比,患者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QOL评分总分以及自评总分均较前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较前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和术后1个月比较,生存质量的四个维度以及QOL评分总分均有所提高,Piper疲乏修正量表评分四个维度均有所降低,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评总分无明显差异。患者手术后1个月生存质量维度等级分类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8~10分的比例明显提高,0~3分的比例减少,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大肝癌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以后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中,有必要对患者术前、术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定,通过评价的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大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原发性大肝癌 生存质量 调查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接受贝伐单抗结合化疗治疗晚期结肠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接受贝伐单抗结合化疗治疗的60例晚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探讨治疗时间、心血管副反应、K-ras基因型、单器官转移部位及贝伐单抗维持治疗对生存期的影响。结果:接受治疗超过半年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长于治疗时间半年以内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43)。出现心血管副反应的患者中位PFS及OS长于未出现心血管副反应的患者(P=0.014;P=0.032)。K-ras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患者的PFS及OS有统计学差异(P=0.024;P=0.039)。单器官转移至肝脏的患者与单器官转移到卵巢的患者,其PFS及OS无统计学差异(P=0.853;P=0.835)。行贝伐单抗维持治疗的患者,其OS长于未行维持治疗的患者(P=0.013)。结论:在贝伐单抗和化疗联合治疗的晚期结肠癌患者中,治疗时间和出现心血管副反应可能是患者的预后因素。行贝伐单抗维持治疗可使患者生存受益。

  • 标签: 结肠癌 贝伐单抗 化疗 生存分析 预后
  • 简介:20世纪60年代外科医生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些肿瘤患者在原发肿瘤切除后迅速发生远处转移,手术似乎加速转移病灶的发生.这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机制.首先,大量证据表明术中挤压可导致癌症细胞脱落进人血液或淋巴循环.因此,快速康复外科提倡微创手术,特别是对结肠癌患者建议腹腔镜手术以减少术中对肿瘤的挤压.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 直肠癌患者 临床应用 长期生存 原发肿瘤 微创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化疗同时联合养正消积胶囊对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癌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在化疗的同时给予口服养正消积胶囊,对照组40例单纯进行化疗,观察两组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化疗完成率、焦虑抑郁、KPS评分及CD4/CD8的水平。结果:治疗组消化道反应率为20.0%,对照组消化道反应率为37.5%,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率为12.5%,对照组白细胞减少率为25.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化疗完成率为95.0%,对照组化疗完成率为75.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焦虑/抑郁率为12.5%,对照组为25.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KPS评分≥60分的比例为87.5%,对照组为70.0%,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癌术后化疗联合中药治疗,可减轻患者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

  • 标签: 养正消积胶囊 胃癌 生存质量 免疫功能
  • 简介:机体免疫有宿主保护和肿瘤促进双重作用免疫微环境对肿瘤的促进作用知之甚少。研究发现本文讨论免疫微环境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其机制包括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改变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适应微环境的肿瘤细胞存活或建立适宜的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甚至可以调节肿瘤干细胞活性。基于免疫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免疫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而探索免疫治疗和细胞毒药物或分子靶向药物联合的多模式治疗可能是未来肿瘤免疫治疗的方向。

  • 标签: 肿瘤 免疫微环境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转移
  • 简介:早在1889年,Paget即提出肿瘤生长的“种子一土壤学说”:器官微环境(土壤)可影响特定肿瘤细胞(种子)的种植、侵袭、存活、生长。回顾近十几年的肿瘤学研究进展,不难发现:肿瘤的发生及转移并不仅仅和肿瘤细胞自身有关,肿瘤细胞的周边环境对肿瘤的生长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肿瘤微环境包含多种成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其中重要的一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肿瘤微环境 结直肠 肿瘤细胞 肿瘤生长 cells
  • 简介:目的探讨炎症微环境下ARGl基因表达水平对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n方法选取人结直肠癌细胞系HT29细胞和巨噬细胞M2型细胞,通过小干扰RNA转染HT29细胞沉默ARGl表达,通过慢病毒载体系统转染HT29细胞高表达ARGl基因n实验共分6组:HT29单纯培养组、HT29与M2细胞共培养组、共培养+精氨酸酶抑制剂组、共培养+L-精氨酸组、ARGl高表达HT29与M2细胞共培养组、ARGl沉默HT29与M2细胞共培养组n精氨酸酶活性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ARGl活性,ELISA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IL-6含量,CCK8试剂盒检测各组HT29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巨噬细胞M2型细胞共培养后HT29细胞中精氨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组n外源性添加L-精氨酸或高表达ARGl基因后,HT29细胞精氨酸酶活性、IL-6分泌水平及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提高。外源性添加精氨酸酶抑制剂(Nor-NOHA)或转染siRNA沉默ARGl基因表达均能明显降低HT29精氨酸酶活性,IL-6分泌水平及细胞增殖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炎症微环境下过表达代谢基因ARGl能够增强结直肠癌细胞HT29的增殖能力。

  • 标签: ARG1 代谢基因 结直肠癌 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