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的动态变化,为早期诊断及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提供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中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认研究对象。将出生体重≤2000g或胎龄≤34周的患儿进行ROP筛查,将发生ROP患儿作为ROP组;选取与ROP组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早产儿作为ROP对照组。将未发生ROP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3^+6周和~36^+6周3个胎龄组。所有入选早产儿生后第7、14、21、28和35天分别进行采血,分离血清,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和PEDF的水平。采用SPSS13.0中混合线性模型一重复数据测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入选的早产儿共170例,其中6例在生后14d内自动出院失访而排除,11例发生ROP。未发生ROP的153例早产儿中,〈32周54例,-33^+6周48例,-36^+6周51例。各胎龄组血清VEGF水平随13龄的增长而下降(r=-0.16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P=0.010;第21天,P=0.000),而自21d起基本保持稳定;血清PEDF水平在生后14d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13),14d后随13龄的增长而升高(r=0.28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1天,P=0.008;第28天,P=0.001;第35天,P=0.000)。胎龄对VEGF和PEDF水平的影响较出生体重显著,胎龄越小,生后血清VEGF和PEDF水平越高,在出生体重的协同作用下,胎龄与VEGF和PEDF水平均呈负相关(r=-0.162,P=0.027;r=-0.165,P=0.024)。早产儿生后PEDF/VEGF比值恒定,且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37,P=0.000)。ROP组血清VEGF(P=0.000)水平在生后21d均较ROP对照组低,且随日龄的增长反有上升;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体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 简介:小儿网膜孔疝临床较为少见,本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网膜孔 小儿
  • 简介:1病例摘要病例1女,9个月,因“发现头部增大6个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科门诊就诊。患儿于6个月前(即牛后3个月)家长发现其头围增大,逐渐明显;手、脚小;无抽搐等其他不适。患儿为第4胎第3产,足月,羊水少,行剖宫产娩出,生后无窒息,出生体重3.1kg,头围35cm,新生儿期体健,40余天可追物、3个月可抬头,5个月会翻身,现能独坐片刻,不会爬。

  • 标签: 变性病 脑白质 首都儿科研究所 海绵 同胞 病例摘要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HLD)以紧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54例伴肾脏损害的HLD,对其中的15例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HLD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以肾损害为首发表现的HLD占27.7%,临床主要表现为浮肿、少尿、肉眼血尿及尿常规检查异常。结论HLD患儿肾脏受损的表现可发生在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出现之前,临床容易误诊。

  • 标签: 肾脏损害 肝豆状核变性 儿童 首发症状 病例报告
  • 简介:患儿,男,13个月时,因站立不稳18d,坐不稳10d第1次入我院。否认前驱感染史,运动发育正常。体查:水平眼震,坐不稳,持物震颤,双侧巴氏征阳性。血常规检查示WBC9.3×10^9/L,N0.22,L0.65。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铁蛋白正常(32μg/L),乳酸脱氢酶升高(278.8U/L)。头部MRI正常。双肾及肾上腺超声正常。

  • 标签: 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 小脑变性 副肿瘤性 儿童 血常规检查 腰穿脑脊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