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9 个结果
  • 简介:定义:对周围环境的各个物种的认知与喜好,包括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等都有诚挚的兴趣、强烈的关怀。

  • 标签: 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 智能 自然观察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本院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给予口服中药及静滴利巴韦林;对照组50例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8.0%,对照组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标签: 手足口病/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 柯萨奇病毒 肠病毒 传染病 儿童
  • 简介: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辩证论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研究、基础研究等方法,将小儿厌食症分为食滞内阻、脾失健运、胃阳不足、脾胃气虚、肝气郁结、虫积伤脾6型。治疗上中医采用针灸治疗、穴位贴敷及注射、推拿疗法、中草药专方专治,西医采用合理喂养与心理引导、西药对症治疗等方法。小儿厌食症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举,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以预防、心理指导与治疗结合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厌食症/中医药疗法 医学 中国传统 病因 病机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水平的动态变化,为早期诊断及预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提供依据。方法从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中按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确认研究对象。将出生体重≤2000g或胎龄≤34周的患儿进行ROP筛查,将发生ROP患儿作为ROP组;选取与ROP组胎龄和出生体重相匹配的早产儿作为ROP对照组。将未发生ROP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3^+6周和~36^+6周3个胎龄组。所有入选早产儿生后第7、14、21、28和35天分别进行采血,分离血清,经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和PEDF的水平。采用SPSS13.0中混合线性模型一重复数据测量、相关性分析、t检验和单变量方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入选的早产儿共170例,其中6例在生后14d内自动出院失访而排除,11例发生ROP。未发生ROP的153例早产儿中,〈32周54例,-33^+6周48例,-36^+6周51例。各胎龄组血清VEGF水平随13龄的增长而下降(r=-0.16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P=0.010;第21天,P=0.000),而自21d起基本保持稳定;血清PEDF水平在生后14d内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13),14d后随13龄的增长而升高(r=0.287,P=0.000),与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1天,P=0.008;第28天,P=0.001;第35天,P=0.000)。胎龄对VEGF和PEDF水平的影响较出生体重显著,胎龄越小,生后血清VEGF和PEDF水平越高,在出生体重的协同作用下,胎龄与VEGF和PEDF水平均呈负相关(r=-0.162,P=0.027;r=-0.165,P=0.024)。早产儿生后PEDF/VEGF比值恒定,且随日龄的增长而升高(r=0.237,P=0.000)。ROP组血清VEGF(P=0.000)水平在生后21d均较ROP对照组低,且随日龄的增长反有上升;PEDF水平随着日龄的增长未能体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90例脑瘫病患儿分为观察组450例和对照组440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西方医学Vojta疗法、Bobath技术、神经发育疗法和上田法作为基础康复疗法,观察组加用捏脊、针灸、理疗、穴位封闭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显著。

  • 标签: 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 中西医结合 疗效 儿童
  • 简介:断奶究竟怎样“断”,这是困扰很多妈妈的问题,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断奶之路就会一帆风顺,关键是妈妈要有信心,有恒心,但不能“狠心”地选择走“捷径”。不管是否有走“捷径”成功的例子,妈妈们还是应该采取科学的断奶方法。

  • 标签: 断奶方法 科学方法 喂养方法 婴幼儿
  • 简介: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间诊断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并且病原学培养阳性的22例手术治疗患者,分为观察组("VSD组)7例和对照组(传统手术组)15例,对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体温恢复正常天数、换药次数、手术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为26(21~28)d,对照组为29(25—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18,P=0.047)。观察组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中位数为11(9~13)d,对照组为15(13~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4,P=0.003)。观察组患者换药次数中位数为1(0~1)次,对照组为4(3~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56,P〈0.0001)。观察组患者手术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对照组为2(2~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82,P=0.003)。结论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手术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负压封闭引流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内服和外洗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8.41%,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23%(2/62),对照组复发率18.52%(10/5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过敏紫癜临床效果较好,可明显减少复发,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紫癜 过敏性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选择符合ICD-10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的病例8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3例,对照组36例。观察组给予心理治疗,同时口服静灵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2次,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每次5mL,每日2次,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5次,每次22min,2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个月。对照组给予心理治疗,并口服氟哌啶醇0.03~0.05mg/(kg.d),根据控制情况逐渐加量至症状控制,最大剂量6mg/(kg.d),同时口服同等剂量的安坦,3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个月。2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和副反应。在停止治疗3、6、12个月分别进行追踪随访调查,评估复发情况。结果(1)2个月后观察,两组均疗效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在停止治疗3、6、12个月分别进行追踪随访调查,总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共患病的治愈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灵口服液及赖氨肌醇维B12口服溶液配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满意,且副反应轻微,安全性好,复发率低,适合于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多发性抽动障碍 治疗 静灵口服液 治疗应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4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阿奇霉素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络活血汤口服及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滴注,7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发热、咳嗽、肺部啰音等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58.3%(14/24)、总有效率91.7%(22/24);对照组为30.0%(6/20)、65.0%(13/2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退热时间、咳嗽及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通络活血汤联合小剂量甲基泼尼松龙治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安全,有助于缩短疗程。

  • 标签: 肺炎 肺炎 支原体 中西医结合疗法 儿童
  • 简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即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表皮坏死症,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肤及黏膜受损严重,创面呈Ⅱ度烫伤样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常引发继发性感染、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肺炎、内脏出血等,危及生命。

  • 标签: 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 中西医结合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白虎加桂枝汤加减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7-01~2009—07本院收治的11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56例,分组时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相同的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口服或灌肠,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和肝脾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均P〈0.05)。观察组效果明显(均P〈0.05).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汤剂对小儿TM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西医结合疗法 白虎加桂枝汤 传染病 儿童
  • 简介:随着产前和产后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而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新型"BPD理论中指出肺泡结构简单化和肺微血管发育异常最终导致肺气血交换的功能减弱是BPD发病的核心机制,因而肺微血管发育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肺血管生成及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的参与,这其中最重要的有VEGF/VEG-FR信号通路、Ang/Tie信号通路、Ephrins/Eph信号通路、Notch/Jagged1信号通路等,这些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在肺血管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肺血管 血管生成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细胞因子 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探讨哮喘儿童血IgE和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萤光法及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析方法对45例哮喘儿童发作期和缓解期分别测定IgE,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对照组为20例健康儿童.结果哮喘发作期、缓解期CD+3,CD+4T细胞及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CD+8T细胞与对照组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作期CD+4T细胞及CD+4/CD+8高于缓解期(P<0.05).发作期IL-2,IFN-γ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IL-4,IL-6,IL-8和IgE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缓解期IL-2,IFN-γ低于对照组(P<0.01),IL-4,IL-8,IgE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缓解期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哮喘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存在着免疫功能紊乱,提示儿童哮喘应长期抗变应性炎症治疗.

  • 标签: 儿童 哮喘 IGE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PPD反应与发作期哮喘患儿ECP,IgE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分健康对照组和哮喘发作组,均进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观察PPD反应与哮喘临床症状、肺通气功能测定、血清ECP、IgE等的关系以及PPD试验后哮喘患儿外周血IFN-γ,IL-4,IL-12P40mRNA的表达.结果哮喘患儿PPD阴性者(24/32例)明显多于阳性者(8/32例),且PPD反应阴性患儿哮喘中/重度发作(16/24例)较PPD阳性患儿(2/8例)多,P<0.05.PPD阴性的哮喘患儿血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IgE较PPD阳性的哮喘患儿明显增高(P<0.05).哮喘患儿PPD试验后IL-12P40mRNA,IFN-γmRNA无明显变化,而IL-4mRNA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5),致IFN-γ/IL-4mRNA比值下降.结论PPD反应阴性的哮喘患儿可能存在着细胞免疫功能低下.PPD正向免疫刺激作用在哮喘患儿中受到抑制.

  • 标签: 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儿童 哮喘发作 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 免疫球蛋白E 细胞因子
  • 简介:音乐学对胎宝宝的好处,音乐能使孕妈妈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从而使其情绪达到最佳状态,并传递给腹中的I胎宝宝,使其深受感染。同时安静、悠闲的音乐节奏可给胎宝宝创造一个平静的环境,使/躁动不安的胎宝宝安静下来,使他意识到世界是多么和谐、多么美好。

  • 标签: 音乐 美学 大自然 胎教 形体 躁动不安
  • 简介: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具有促进细胞分化、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活性。该研究旨在探讨IGF-1对高氧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抗凋亡机制。方法将传代培养的A549细胞暴露于高氧环境,并以不同浓度IGF-1(1、10、100ng/mL)干预48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r)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调控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高氧组细胞存活率为(51-3)%,IGF-1干预组细胞存活率随着IGF-1药物浓度的递增逐渐升高,中、高剂量IGF-1干预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64±3)%和(88±4)%,与高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氧组A549细胞凋亡率为(38.3±5.4)%,较空气组(2.4±0.9)%明显增多;高氧组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为(72±5)%,较空气组(91±4)%明显下降;高氧组Bax的表达水平为(54±6)%,较空气组(3±2)%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氧组比较,IGF-1干预组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分别为(16.1±4.7)%、(9.2±2.8)%和(6.9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氧组比较,IGF-1干预组细胞Bcl-2的表达逐渐增高,分别为(79±4)%、(94±4)%和(100±5)%,而Bax的表达逐渐下降,分别为(26±4)%、(5±2)%和(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明显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IGF-1具有促进A549细胞增殖,通过调节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Bax表达,抑制高氧诱导的A549细胞凋亡的作用。

  • 标签: IGF-1 高氧 细胞凋亡 A549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大鼠肢体发育早期血清学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s,FGFs)的表达以及后肢标本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观察其在大鼠后肢肢体骨骼发育早期过程中,组织学上随时问变化的规律。方法将5只清洁级孕鼠的新生鼠分组为A、B、C、D、E五组,分别为10、6、6、8、6、6只。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FGF的浓度,并对其后肢标本进行bFGF的免疫组化染色,从而观察bFGF在关节软骨、骨骺、干骺端及骨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新生小鼠的后肢标本免疫组化染色中,bFGF在软骨、骨膜和关节面均有表达,且随出生后时问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①在关节软骨中bFGF在关节面软骨的表达要强于中心部位的软骨,这种表达随出生后天数增加呈逐渐减弱的趋势。@bFGF在骨骺部增殖层和肥大细胞层以及骨膜内早期表达较强,随时间变化呈逐渐减弱趋势,在出生后10d以后bFGF表达已不明显。③在干骺端成骨细胞内bF-GF的表达不同于它在其他组织内的表达,一直呈现为较高表达,并不随生后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减弱趋势。结论在大鼠后肢发育早期,bFGF在后肢肢体各组织中存在良好的表达,提示它在肢体发育过程中与软骨增殖、关节发育与关节内软骨基质的形成和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骨骼 骨发育/免疫学 大鼠
  • 简介:目的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鼠内脏痛高敏感模型,探讨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幼鼠内脏痛敏感性增高的关系。方法将32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按2×2析因设计随机分成对照组、NMS组、结直肠扩张刺激组(CRD组)和CRD+NMS组,每组8只。NMS组和CRD+NMS组新生大鼠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建立内脏痛高敏感模型,CRD组和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予任何处理;仅CRD组和CRD+NMS组大鼠在6周龄时接受CRD刺激。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幼鼠脊髓背角BDNF表达情况;根据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显色强度计算免疫化学分数(IHS)。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进行分析。结果4组幼鼠两侧脊髓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BDNF阳性细胞表达,NMS组和CRD+NMS组幼鼠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MS可导致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明显增加,单次CRD刺激不影响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IHS值,NMS和单次CRD刺激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NMS导致幼鼠内脏痛高敏感可能与脊髓背角BDNF过度表达有关。

  • 标签: 内脏痛高敏 母婴分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