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胆红素对神经原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主要在于胆红素聚集、结合和沉积在神经系统3个步骤,在聚集与结合步骤,神经原损伤均可逆,至沉积步骤,病变转为不可逆,即为核黄疸,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应予以高度重视。为防止核黄疸的发生,防治措施包括光照疗法、换血治疗及药物治疗等,其中光照疗法(简称光疗)是一种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其疗效好,副作用少。为提高护理质量,结合对我科16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光疗的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62例均为我科1994年~2005年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患儿,其中男婴97例,女婴65例,日龄1d~28d,其中早产儿48例,足月儿114例,均于出生后18~72h出现黄疸,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予以光疗,光疗60h的5例,48h的76例,24h的74例,<12h的7例。2护理2.1光疗前的准备光疗前检查灯管是否全亮,不亮应及时调换。将1500mL蒸馏水加入新生儿培育箱水槽中,根据患儿不同胎龄和体重调节新生儿培育箱的温度、湿度,并保持恒定。观察患儿全身情况及皮肤黄染的程度,监测生命体征。尽可能暴露患儿皮肤,洗澡后不要扑粉,深色尿布且面...

  • 标签: 例护理 光照疗法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分析哮喘儿童皮肤点试验结果,探讨皮肤点试验的临床应用及理论价值。方法使用丹麦爱尔开-阿贝优公司的吸入组点试剂和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阿罗格食入组点试剂进行皮肤点试验,组胺液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结果①908例哮喘儿童皮肤点试验阳性率为77.4%。吸入变应原总阳性率76.9%,吸入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居高,分别为72.4%和74.7%;食入变应原总阳性率37.1%,食入变应原在前3位的为小虾22.9%,金枪鱼7.3%,蚌6.7%。②皮肤点结果为强阳性(++++)的以粉尘螨和屋尘螨为主,分别为64.0%和66.4%,其次为霉菌1,阳性率为7.1%。③1-14岁哮喘儿童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均有升高趋势,在各年龄分组中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908例哮喘儿童皮肤点试验有较高的变应原检出率,对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哮喘 变应原 皮肤点刺试验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皮肤点试验(SPT)在儿童哮喘诊断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德国默克集团--Allergopharma公司生产的变应原试液,其中吸入性变应原有螨虫、蟑螂、羽毛、狗上皮、猫上皮、霉菌、花粉、杂草;食入性变应原有牛奶、鸡蛋、猪肉、鸭肉、淡水鱼、虾、豌豆、小麦等共16种,以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组胺作阳性对照.部位选在双手臂屈侧皮肤.结果108例儿童哮喘中,SPT阳性67例,占62%.≤3岁组6/27例阳性(22.2%)、4~7岁组43/58例阳性(74.1%)、8~14岁组18/23例阳性(78.2%),婴幼儿组与学龄前和学龄期对比,其阳性率经x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所有变应中,以螨虫阳性率最高,达59.3%,其次为蟑螂、狗上皮、猫上皮,分别为33.3%、28.7%、25.9%,再其次为霉菌、羽毛和花粉,而食入性变应原阳性极少.结论SPT检查在儿童哮喘诊断与防治中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婴幼儿免疫机制欠完善,SPT阳性率较低,主张在3岁以后进行.

  • 标签: 儿童 哮喘 皮肤点刺试验 诊断 预防 治疗
  • 简介:厌食症是小儿常见病,严重者可造成营养不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是当今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微量元素在摄食调节中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对0~10岁厌食症患儿的血浆微量元素锌和铅的水平进行了测定,探讨厌食症与锌和铅水平的关系.

  • 标签: 厌食症 患儿 血锌 血铅 营养不良
  • 简介: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新生儿肺炎与磷的关系.方法采用磷液体试剂,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紫外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磷,对86例新生儿肺炎患者与62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清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肺炎组急性期磷平均值为(2.64±0.38)mmol/L,对照组为(1.81±0.26)mmol/L,经统计学处理,二组磷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3,P<0.01);肺炎恢复期磷(2.12±0.30)mmol/L,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t=2.11,P<0.05).结论新生儿肺炎急性期磷较对照组及恢复期的磷明显升高.新生儿高磷症可引起心律不齐、腹胀,还可因出现低钙、低镁而发生惊厥、呼吸暂停等.故新生儿肺炎时如血磷明显升高时,即可适当补充钙剂,以降低磷,恢复钙浓度,以免加重病情.

  • 标签: 肺炎 血磷 新生儿 血生化检测
  • 简介:目的:探讨中医的点穴按压手法配合现代康复运动疗法抑制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膝反张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点穴按压梁丘、血海、委中3个穴位治疗膝反张。疗程3个月,对患儿进行康复前后GMFM88项评分,对比疗效。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的点穴按压结合运动疗法控制膝反张的效果优于单一的运动疗法

  • 标签: 脑性瘫痪 运动疗法 穴位疗法 膝反张 儿童
  • 简介:目的探索提升新生儿足跟采集成功率的条件。方法800例足月新生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0例。对照组新生儿采血前1h给予一次充足的母乳喂养。观察组新生儿在对照组基础上,游泳10min,局部按摩,斜进针采血。观察采血成功率。结果观察组采血成功率为100%(400/400),高于对照组90%(360/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血前1h给予一次充足的母乳喂养,游泳10min,局部按摩,斜进针能提升新生儿足跟采集的成功率。

  • 标签: 足跟血采集 方法 新生儿 护理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渗透压改变,确定有无并发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并根据其变化进行合理的液体疗法.方法采静脉作电解质、血糖、尿素氮等测定,以公式计算出血渗透压.根据渗透压的高低确定输液量和张力.结果200例患儿中重症肺炎32例,病程极期有14例发生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43.8%),普通肺炎中8例渗透压降低(4.8%).均采用适当限制入量、提高液体张力而获治愈.结论支气管肺炎极期常并发SIADH,应合理调整输液成分和液量.

  • 标签: 肺炎 液体疗法 血渗透压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1例新生儿瓜氨酸症存活患儿的诊断和治疗经过,为改善该病患儿的预后提供经验。方法报道1例新生儿瓜氨酸症存活患儿,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男,2d,因"出汗多6h"入院,入院后即予保暖和补液,常规治疗后患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喂养困难、呼吸暂停、抽搐和意识不清等,予机械通气和对症处理。入院后3d查血氨2110μmol.L^-1。生后第4天采血行血串联质谱分析,生后第13天回报结果瓜氨酸为438.8μmol.L^-1。予限制蛋白摄入、盐酸精氨酸和苯甲酸钠治疗;通过检测氨,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参数,病情逐渐好转,逐渐下调呼吸机参数。治疗4d后撤离呼吸机,氨降至75μmol.L^-1。入院第9天逐渐开始母乳喂养,控制蛋白质摄入在1.0g.kg^-1.d^-1,口服精氨酸和苯甲酸钠降低氨。住院第12天氨降至34μmol.L-1,结合临床表现予以出院。患儿出院后予婴儿奶粉喂养,同时口服盐酸精氨酸和苯甲酸钠。患儿生后第33天行头颅MRI加权成像,可见大脑半球白质信号增高。生后45d体检,一般情况可,体重4.8kg,身长58cm,头围38cm,目前继续随访中。复习国内报道2例、国外报道的18例新生儿瓜氨酸症患儿,7例在新生儿期死亡,1例在8月龄死亡,6例存活但存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6例存活且神经系统发育和生长发育正常。结论1例存活的新生儿瓜氨酸症病例目前生长发育正常,MRI提示脑白质软化,本例患儿的诊治经过为提高对新生儿瓜氨酸症的认识和改善预后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 标签: 瓜氨酸血症 新生儿
  • 简介:目的探讨融合团体箱庭疗法对学龄前Asperger综合征(AS)儿童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4例学龄前AS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进行干预,试验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接受融合团体箱庭疗法。通过社交反应量表(SRS)、情绪识别工具和沙盘主题特征的变化评定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结果干预前试验组儿童SRS总分、各因子得分以及正立、倒置、上半面孔、下半面孔的面部表情识别正确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和试验组儿童SRS总分和各因子得分均较前降低(P<0.01);对照组除正立位外,其余位置表情识别正确率均较前增高(P<0.05);试验组各位置表情识别正确率均较前增高(P<0.05)。干预后试验组儿童SRS总分与除社交知觉因子外的其余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各位置表情识别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儿童干预前与干预后沙盘主题特征个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融合团体箱庭疗法可有效提高学龄前AS儿童的社交反应和情绪识别能力。

  • 标签: ASPERGER综合征 箱庭疗法 融合 社交反应 情绪识别 儿童
  • 简介:目的观察必净注射液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退热、止痉、控制感染(利巴韦林、抗生素)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注射,疗程5~7d。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9/40),高于对照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小儿热性惊厥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发热时间,有利于惊厥的控制。

  • 标签: 惊厥 药物疗法 血必净注射液 治疗应用 发热 儿童
  • 简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的原因特殊而复杂,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在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常导致死亡和严重后遗症.对每个黄疸患儿应尽快找出其原因,及时治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方法较多,我们根据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在常规的黄疸治疗上加用石蜡油口服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石蜡油 辅助治疗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疗效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早期乳酸清除率在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NICU2008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胎龄〉28周或出生体重〉1000g,且存活时间〉6h的危重新生儿。以患儿入住NICU为研究起点(0h),进行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行动脉血气分析并测定乳酸水平;在治疗6h再次观测上述指标,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痊愈出院或死亡为研究终点,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6h动脉乳酸清除率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病死率、NCIS评分、6h乳酸清除率、乳酸水平和pH差异。组内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126例危重新生儿进入分析,其中男74例,女52例。进入研究时平均日龄(2.54±2.9)d,平均胎龄(33.5±3.9)周;出生体重(2281±816)g。存活组102例,死亡组24例;高乳酸清除率组96例,低乳酸清除率组30例。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32.3%±12.2%)显著高于死亡组(18.3%±1.9%),t=3.41,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9.4%,9/96例)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50%,15/30例),χ2=22.5,P〈0.05。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0hNCIS评分、动脉乳酸水平和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6h乳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C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h乳酸清除率可以作为危重新生儿预后判断的一个良好指标,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提供了线索。

  • 标签: 新生儿 乳酸 血乳酸清除率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香佩疗法预防手足口病、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为小儿保健提供一种新的措施。方法分别于200804/06和200903/05对杭州市区学龄前儿童采用群体抽样的方法,设置观察组(佩戴香囊)和对照组(不佩戴香囊),用药4周,停药4周,观察2008年两组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的情况及2009年两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足口病发病率:观察组为0.27%(3/1122),对照组为3.06%(31/10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观察组为14.42%(106/735),对照组为54.98%(414/7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香佩疗法对预防手足口病和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手足口病/中医药疗法 上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 香佩疗法 儿童 学龄前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行为疗法对降低仔鼠脑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影响。方法取孕18d大鼠21只连续2d腹腔注射脂多糖,剂量为450gg/kg,6只孕鼠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随机选取脂多糖组仔鼠分为干预组(n=20)和非干预组(n=30),另设生理盐水组(n=30);生后2d起,给予干预组仔鼠早期丰富环境刺激等行为疗法,另两组常规饲养;于生后25d对3组仔鼠进行随意运动、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情感行为能力、倾斜板试验等检测,记录各项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取生后1d的非干预组、生理盐水组仔鼠各10只、生后25d的3组仔鼠各10只进行脑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S-100蛋白阳性细胞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生后1d的非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生理盐水组仔鼠均明显减少、减弱(P〈0.01);生后25d的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非干预组仔鼠均增多(P〈0.05),生理盐水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干预组、非干预组仔鼠明显增多(P〈0.01);生后1,25d的非干预组仔鼠脑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S-100蛋白阳性染色与生理盐水组仔鼠相比较,均明显增加、增强(P〈0.01),干预组介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行为学检测显示:干预组20只仔鼠中有4只鉴定为脑瘫鼠,非干预组有8只脑瘫鼠,而生理盐水组无脑瘫鼠。结论MBP、S-100蛋白可以作为脑损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早期干预可降低宫内感染所致新生鼠脑瘫的发生。

  • 标签: 脑性瘫痪 脑损伤 行为疗法 大鼠 动物 实验
  • 简介:目的了解锌与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伴佝偻病的关系。方法将112例脑瘫伴佝偻病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脑瘫患儿94例设为脑瘫组,210例同龄正常儿童设为对照组。采末梢进行血锌测定。结果观察组及脑瘫组锌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轻度缺锌率低于脑瘫组,重度缺锌率高于脑瘫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瘫伴佝偻病患儿缺锌程度更为严重。

  • 标签: 脑性瘫痪 佝偻病 锌/缺乏 儿童
  • 简介:目的该实验比较了CD133免疫磁珠法及羟乙基淀粉法分离脐单个核细胞(MNCs)的特点,探讨一种相对较好的MNCs分离方法。方法取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足月妊娠健康产妇的脐15份,每份脐分别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法处理。分离后计数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其形态特征,原代第30天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阳性率。结果羟乙基淀粉沉淀法、CD133免疫磁珠组得到的MNCs数量分别为(15.23±4.30)×10^6/mL,(0.066±0.027)×10^6/mL(P〈0.05)。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所得细胞大多悬浮生长,传代后生长缓慢;CD133免疫磁珠法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其CD34阳性率分别为10.1%、0.5%。结论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是一种高效的脐血细胞分离方法,但细胞生长状态欠佳;而CD133免疫磁珠法所获细胞纯度较高,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相应分离法。

  • 标签: 单个核细胞 分离 脐血
  • 简介: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热痉挛性咳嗽,大部分预后良好,少部分并发重症肺炎、百日咳脑病、高白细胞症、肺动脉高压,预后不良,甚至死亡。

  • 标签: 百日咳 白细胞 重症 血症 传染病 痉挛性
  • 简介:目的:观察妈咪爱联合大黄茵陈甘草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联合妈咪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大黄茵陈甘草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值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8%(44/45),高于对照组82.6%(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第1天胆红素下降值、治疗后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妈咪爱联合大黄茵陈甘草汤能够改善新生儿高胆红素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安全可靠。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 妈咪爱/治疗应用 大黄茵陈甘草汤/治疗应用 婴儿 新生
  • 简介:目的观察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尿蛋白电泳和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检测在小儿肾小球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DS-AGE测定尿蛋白电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β2-MG,对50例肾小球损伤患儿血液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尿蛋白电泳出现球性蛋白明显多于对照组,β2-MG显著高于对照组。50例肾小球损伤患者尿蛋白电泳出现球性蛋白者36例,β2-MG升高者29例,两种指标联合检测出肾小球损害者29例。结论SDS-AGE尿蛋白电泳和β2-MG两种指标联合检测能提高肾小球损害检出率。

  • 标签: 尿分析 尿蛋白 肾变病综合征 肾小球肾炎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