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1病史摘要14岁,男性,因"咽、发热1周,SCr升高3d"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我院).入院前1周,出现发热,伴咽、腰部酸痛、恶心和呕吐,至私人诊所予利巴韦林及头孢唑啉治疗3d后症状无好转,转至当地市医院就诊,查BP160/70mmHg,SCr878μmol·L-1;尿常规:蛋白(+);血常规:Hb128.4g·L-1,WBC6.04×109·L-1,N0.50.予抗感染、降压等治疗后咽有好转,SCr未下降、仍有低热,至我院进一步诊治.病程中,患儿无咳嗽、咳痰、气促,无皮疹、关节疼痛和双下肢水肿等症状.

  • 标签: 血肌酐升高 咽痛 发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双下肢水肿 Cr升高
  • 简介:目的采用新生期母婴分离(NMS)建立幼鼠内脏高敏感模型,探讨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和幼鼠内脏敏感性增高的关系。方法将32只新生Sprague-Dawley大鼠按2×2析因设计随机分成对照组、NMS组、结直肠扩张刺激组(CRD组)和CRD+NMS组,每组8只。NMS组和CRD+NMS组新生大鼠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h建立内脏高敏感模型,CRD组和对照组大鼠出生后不予任何处理;仅CRD组和CRD+NMS组大鼠在6周龄时接受CRD刺激。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幼鼠脊髓背角BDNF表达情况;根据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及显色强度计算免疫化学分数(IHS)。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进行分析。结果4组幼鼠两侧脊髓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BDNF阳性细胞表达,NMS组和CRD+NMS组幼鼠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NMS可导致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百分比和IHS值明显增加,单次CRD刺激不影响幼鼠脊髓背角BDNF阳性细胞IHS值,NMS和单次CRD刺激间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NMS导致幼鼠内脏高敏感可能与脊髓背角BDNF过度表达有关。

  • 标签: 内脏痛高敏 母婴分离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