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今年36岁的魏兰(化名)流着泪坐在记者面前:“老公现在再也不愿意碰我了,早知如此,我宁愿死也不会去打那种”。后悔,对于魏兰来说已经太迟,一切的不幸源于她口中的“”,一种据说打了之后就能使松弛的阴道紧缩,恢复弹性和“青春感觉”的

  • 标签: 受伤 女性 阴道紧缩 阴道整形 性生理
  • 简介:目的做好静脉留置输液的穿刺方法和护理要点。根据临床实践逐步掌握静脉留置输液的技巧与体会。结果使用静脉留置输液的患者大多数无任何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留置输液这一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逐步取代了头皮钢针深受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欢迎。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输液 护理
  • 简介:我科惠儿输液大多使用周围静脉留置,在留置封管护理存在许多安全隐患,通过分析原因,采取了一些措施:对住院病人采血查凝血4项;BID输液中午封管改为生理盐水封管;对稀肝素针筒给予特殊用药标识;降低稀肝素液溶媒的浓度;指导护士使用正确的封管手势等综合手段,改进了护理方法,提高了护理安全性。

  • 标签: 儿科 留置针 封管 肝素钠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静脉留置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儿科从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的部分患儿共计280侧施行静脉留置。结果静脉留置减轻了患儿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证合理用药时间,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结论静脉留置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家属的满意度,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 护理
  • 简介: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并伴有痞闷不舒,不思饮食,时有恶心,嗳气,反酸等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学认为,足阳明胃经属于胃,足厥阴肝经属于肝,肝胃两者关系密切,从古至今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胃经确能治疗许多胃肠疾患。以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本病33例,收效良好。

  • 标签: 针灸 中药 胃脘痛 肝郁气滞型胃痛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最适合的静脉留置留置部位,减少患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以191例使用静脉留置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头皮、腋下、上肢、下肢部位的静脉进行留置穿刺,观察不同部位留置留置时间。结果使用腋静脉留置留置时间为(104.06±25.94)h,分别与头皮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留置穿刺最佳部位为腋静脉。

  • 标签: 腋静脉 留置针 新生儿
  • 简介:目的: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简单、快捷,疗效确切的优点。方法:将11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中药合并针灸治疗,对照组用生理盐水250毫升加葡萄糖酸钙20毫升加地塞米松10毫克静脉滴注液治疗。结果:经过针灸和中药联合治疗后,治疗组56例患者中,痊愈40例;显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对照组56例患者中,痊愈28例,显效2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7%。两组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故有统计晕分析意义。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 标签: 过敏性鼻炎 温肺止流丹 针灸
  • 简介:目的评价火治疗宫颈腺囊肿的疗效及其利弊。方法先排除相关禁忌证,在月经干净2周内常规消毒宫颈后,用8号注射针头以酒精灯烧红后对准腺囊肿顶部迅速刺入深约2~3mm,可停留1~2s,且根据囊肿大小可重复上述操作1~3次。结果239例患者,治疗后1月痊愈23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58%。结论火治疗宫颈腺囊肿具有治疗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便、价格低廉,预后良好等特点。

  • 标签: 宫颈腺囊肿 火针治疗 疗效分析
  • 简介: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salviamihiorrhizabunge)的干燥根部。其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入药历史悠久。丹参酮(tanshinone,Tan)为丹参根部的乙醚或乙醇提取物,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按其不同的化学结构分为丹参酮Ⅰ(Ⅰ)、丹参酮ⅡA(Ⅱ)、丹参酮ⅡB(Ⅲ)、隐丹参酮(Ⅳ)等15种成分。大量研究显示丹参酮ⅡA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诱导分化和凋亡作用。

  • 标签: 丹参酮 乳腺癌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及低分子右旋糖苷(以下简称低右)在习惯性流产中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作用。方法:对28例有习惯性流产病史的早孕妇女,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低分子右旋糖苷或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进行治疗。结果:28例孕妇中22例正常分娩,2例胚胎停止发展,余4例已孕21—30周待产。结论: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低右或联合应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酮能有效治愈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

  • 标签: 习惯性流产 复方丹参注射液 低分子右旋糖苷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静脉留置穿刺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新生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13.89%)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6.11%),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在新生儿静脉留置穿刺中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 穿刺疼痛 临床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由于抗菌素的规范合理应用,为保持血药浓度,患儿每日需静脉输液2~3次,为减少护士的工作量以及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静脉留置套管这项操作技术已完全应用到儿科临床,穿刺失败不但使患儿疼痛恐惧,而且延误治疗及抢救时间,本文对我科200例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导致穿刺失败的原因与护士的心理素质、人为环境因素、患儿自身因素以及留置的质量等有密切关系。针对穿刺失败的原因,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便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 标签: 头皮静脉 套管针 穿刺失败 原因分析 解决办法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癌甲氨蝶呤耐药细胞系(JAR/MTX)的杀伤与逆转耐药效应及与甲氨蝶呤(MTX)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根据对JAR/MTX的不同处理分为空白组、DMSO溶媒组、MTX组和丹参酮Ⅱa组。采用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各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作用前后半数抑制浓度并计算其逆转耐药倍数。结果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可见细胞核肿胀,核膜皱缩及消失,核分裂象减少及坏死,而MTX组细胞坏死不明显。GST-π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HSP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HSP27的表达率为20.20%、GST-π的表达率为16.30%,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β-hCG为(23.04±11.32)U/L,与空白组[(358.80±19.0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与MTX配伍作用于JAR/MTX细胞后的逆转耐药倍数为5.3。结论丹参酮Ⅱa对人绒毛膜癌耐药细胞株JAR/MTX具有杀伤与逆转耐药的效应,丹参酮Ⅱa可使JAR/MTX细胞HSP27及GST-π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MTX同时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丹参酮Ⅱa 人绒毛膜癌 耐药绒毛膜癌细胞系JAR/MTX
  • 简介:乳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乳腺导管系统内病变,是诊断病理性乳头溢液的理想方法之一。对于有占位性病变的导管需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及所属区段乳腺组织,传统的手术定位采用体表定位结合溢液乳管内注射亚甲蓝的方法,但是定位往往不准确,导致手术切除范围过大。近年来,有报道经乳管镜在病变乳管内置定位的方法,有助于术中准确地找到病灶。笔者通过两种定位方式的对照,评估乳管镜下置入定位在乳管内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乳管镜检查 临床应用价值 病变切除 乳管内 定位针 置入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穿刺活组织检查(CNB)病理学诊断非恶性乳腺病变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1105例CNB诊断非恶性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类变量组间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全部1105例研究对象CNB诊断均为非恶性,其中477例接受了手术切除,9例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其余628例定期乳腺超声或/和X线摄影随访,在9~65个月(中位随访36个月)的随访期间无乳腺癌发生。在行手术切除的患者中,CNB诊断高危(59例)和良性病变组(418例)分别有7例(11.9%)和2例(0.5%)术后病理确诊为乳腺癌,高危病变组患乳腺癌的风险是良性病变组的28.0倍(OR=28.0,95%CI:5.7~134.0,P=0.000)。CNB诊断为良性且行手术切除的418例中,临床初诊与CNB诊断不符的患者术后确诊为乳腺癌的比例为3.6%(2/56),高于临床初诊与CNB诊断相符者的0(0/3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乳腺病变CNB诊断非恶性病例中,除少数高危病变及临床初诊与病理不符者需手术切除外,大多数良性病变采用定期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可能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处理方式。

  • 标签: 乳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病理学 超声
  • 简介:目的绝经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主诉,造成绝经后出血的原因可能为子宫内膜癌、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和炎症等.及时地对绝经后出血的患者进行诊断是很重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阴道B超、吸、诊刮和宫腔镜检查对绝经后出血的诊断,分析其各自的优缺点.方法本试验取2001年1月~2003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绝经后出血的患者共109例,每位患者均行阴道超声检查和分段诊刮术,其中31名患者在行分段诊刮前行吸术,74名在诊刮的同时行宫腔镜检查.结果阴道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4mm,无内膜癌和增生性疾病发生.吸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小,对子宫内膜癌的检出率与分段诊刮相似,均为66.7%.分段诊刮的病理和宫腔镜下诊断完全一致者占71.62%,有近30%漏诊.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5.71%.分段诊刮和宫腔镜结合对子宫内膜的病变检出率最高.结论对于绝经后出血的患者,可先行阴道B超,如超声提示内膜厚度≤4mm,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可免于分段诊刮,但应密切随诊.在子宫内膜厚度>4mm无高危因素下,可行吸术代替分段诊刮.如阴道B超示有异常回声或存在高危因素,则应行分段诊刮和/或宫腔镜检查.

  • 标签: 绝经后出血 针吸术 分段诊刮 宫腔镜检查 诊断 阴道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