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尿中红细胞排泄异常增多,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其中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肾性血尿的特点是显微镜下可见其红细胞有明显的变形、破损,80%以上为畸性红细胞,且大小不等。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祖国医学称之为“尿血”,中医治疗血尿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优势,现将中医对血尿的认识及辨治概述如下。

  • 标签: 肾性血尿 中医治疗 临床疗效 临床症状 红细胞 异常增多
  • 简介:目的:探讨用尿红细胞激光参数测定来辅助鉴别血尿来源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UF-100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对79例肾性血尿(经肾活检证实)标本和128例非肾性血尿标本进行尿红细胞各项激光参数的测定,并将仪器红细胞信息与普通光镜红细胞形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标本的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RBC-P70Fsc)分别为(58.5±11.5)ch和(113.3±9.3)ch(P<0.01)、未溶解的红细胞比例(Non-LysedRBC%)分别为(65.7±26.8)%和(85.6±10.6)%(P<0.01)、红细胞平均散射光强度(RBC-MFsc)分别为(56.1±13.9)ch和(92.8±6.3)ch(P<0.01)、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分布宽度(RBC-Fsc-DW)分别为(30.7±9.1)ch和(19.6±6.8)ch(P<0.05);仪器提示红细胞信息与普通光镜红细胞形态检查结果判断肾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分别为91.1%和81.0%,特异性分别为83.6%和85.2%.结论:流式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激光参数敏感准确、客观可靠,是一种有价值的鉴别肾性和非肾性血尿的过筛试验.

  • 标签: 尿红细胞 RBC 非肾性血尿 鉴别 红细胞形态 尿标本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右归胶囊与西药羟苯磺酸钙结合治疗由于肾内小动脉硬化所致不明原因镜下血尿的疗效.方法选择不明原因镜下血尿患者161例,经检眼镜检查确诊视网膜动脉硬化,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镜下血尿.按眼底动脉分级将患者分为轻度硬化组和中度硬化组,对2组患者随机给予右归胶囊治疗和右归胶囊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两周,比较2种不同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镜下尿红细胞数在治疗前、后的影响.结果轻度硬化组,2种治疗方法高倍镜下红细胞数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硬化组,2种治疗方法高倍镜下红细胞数变化不明显.结论右归胶囊对合并眼底动脉硬化的不明原因镜下血尿患者的血尿治疗有效.

  • 标签: 血尿 视网膜动脉 羟苯磺酸钙
  • 简介:单纯性血尿是肾小球疾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且可以是唯一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对于单纯性血尿是否有必要进行肾活检尚存争议[1]。现将我院5年内收治的65例具有完整临床与病理资料的单纯性血尿进行相关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病理资料 肾活检 单纯血尿 无症状 单纯性血尿 临床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从肝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患者(肝肾阴虚挟火证)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丹栀逍遥散加味煎剂口服治疗,并设常规西药对照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常规红细胞数、24h尿红细胞计数,尿血的疗效情况,各主要中医证候的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减少尿常规红细胞数、24h尿红细胞计数,血尿综合疗效,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味从肝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肝肾阴虚挟火证)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明显改善证候。

  • 标签: 丹栀逍遥散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肝肾阴虚挟火 血尿
  • 简介:所谓血尿,是指新鲜尿液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检查,如果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尿液红细胞计数〉10万个或12h尿沉渣红细胞〉50万个的一种尿异常现象。根据尿的肉眼外观和颜色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尿液外观颜色正常,仅在镜检时发现红细胞计数增多,称为镜下血尿。肉眼观即可发现尿有血,称为肉眼血尿

  • 标签: 单纯血尿 慢性肾炎 主要表现 尿液红细胞计数 尿沉渣红细胞 肉眼血尿
  • 简介:血尿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肾小球源性血尿病情多迁延缠绵,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即便以往认为疗效和预后良好的疾病,如今对其认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拟综述肾小球源性血尿在治疗及预后方面的进展,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指导。

  • 标签: 肾小球源性血尿 治疗方法 预后评价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 临床实践
  • 简介: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预后不容乐观,临床以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少量蛋白尿,也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目前关于不伴蛋白尿的单纯性血尿成人IgAN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血压、尿酸、血脂等相关危险因素对其的影响报道较少。了解这部分患者的病例特点,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单纯性血尿 IGA肾病 肾病临床 肾病综合征 镜下血尿 肉眼血尿
  • 简介:钱桐荪教授是我国肾脏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第1~3届常委,兼任该学会中西医结合组组长和华东地区肾病协作组组长,曾任江苏省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从事内科和肾脏病工作有50年的丰富经验,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治具有独到之处.1959年率先在连续发表两篇关于肾小球肾炎的论文.1992年代表中华内科学会,在中日医学大会上作"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近况"为题的演讲.钱教授对疾病的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与众不同.1995年荣获江苏省卫生厅和中医管理局授予的"中西医结合名专家"称号和奖章.他对肾小球性血尿诊治颇有成效,故将其介绍于后.

  • 标签: 钱桐荪 肾小球性血尿 思维方法 肾脏病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由于肾脏既是排泄尿酸的重要器官,也是高尿酸血症的靶器官,因此慢性尿酸性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自1998年-2006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尿酸性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 标签: 慢性尿酸性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高尿酸血症 膳食结构 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伴有高尿酸血症的IgA肾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将经过肾活检明确诊断的原发性IgA肾病110例患者分为2组:尿酸正常组55例,尿酸升高组55例,比较2组临床和病理的差异。结果尿酸升高组与尿酸正常组比较,血尿素氮、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肾小球损伤加重,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明显。结论伴有尿酸升高的kA肾病患者临床和病理损伤均重于尿酸正常的IgA肾病,临床上应给与重视。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IGA肾病 病理学 临床
  • 简介:正常生理条件下,人体中每日2/3的尿酸通过肾脏排泄,剩余尿酸可通过胃肠道排泄,超过90%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是由于肾脏排泄受损。尿酸水平的升高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是平行的[1],甚至在CKD的早期阶段,GFR在90~100ml/min时,即可能出现血尿的升高。

  • 标签: 氧化应激 高尿酸血症 肾损害 实验研究进展 生理条件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慢性尿酸性肾病(亦称痛风性肾病)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或肾脏排泄减少,血尿升高,引起尿酸及其结晶沉积于肾脏,造成肾损害的一类疾病。随着经济发展带来饮食结构的巨变,高脂高热量饮食的摄入增加致使高尿酸血症及其导致的多器官损害问题日益突出。肾脏是高尿酸血症最易常损害的靶器官之一,而炎症在高尿酸所致肾损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尿酸性肾病 炎症损伤 高尿酸血症 肾损伤 嘌呤代谢紊乱 高热量饮食
  • 简介:近年来,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HUA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之一。HUA不仅是痛风的主要原因,血尿水平的升高也不仅仅是肾功能减退的指标,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代谢性疾病 血尿酸水平 血清尿酸 肾功能损害 肾脏功能
  • 简介: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发现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欧美地区痛风的发病人数约占总人口的0.13%~0.37%,年发病率为0.020%~0.035%^[1]。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的人群调查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5.79%,女性为2.44%,痛风患病率0.0352%^[2]。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损害机制 非梗阻性 肾脏 慢性 年发病率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3期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78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尿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组和尿酸正常组,分析蛋白尿、肾功能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78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发生高尿酸血症137例(高尿酸组),发生率为76.9%;尿酸正常者41例(尿酸正常组)。女性患者高尿酸发生率为85.6%,较男性患者高尿酸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与尿酸正常组的蛋白尿、肾功能、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发生率高,但高尿酸血症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高尿酸血症 肾功能不全 慢性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总结并分析初发血尿的病因,同时比较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在诊断尿路上皮癌(UC)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进一步评估FISH用于筛查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入院诊断为“血尿待查”患者的最终出院诊断结果,同时记录其中每例患者的检查诊治经过。计算比较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500例初次诊断血尿待查患者中最终诊断为尿路上皮癌130例、泌尿系结石30例、泌尿系感染135例、前列腺癌12例、前列腺增生(BPH)相关出血66例、乳糜血尿23例、特发性血尿60例、其他44例。有218例诊疗过程中同时采用了FISH检测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FISH敏感性明显优于脱落细胞学(75.4%vs.33.9%,P〈0.001),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96%vs.99%,P=0.837)。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诊断,FISH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敏感性分别为80.4%和34.8%(P〈0.001)。结论血尿待查病因复杂多样,需要临床医生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理论知识及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FISH对于尿路上皮癌尤其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血尿 病因分析 荧光原位杂交 尿脱落细胞检查 尿路上皮癌
  • 简介:目的评价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在血尿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从尿液脱落细胞中早期诊断膀胱癌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通过FISH技术检测9号染色体p16位点、3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及17号染色体变异情况,建立阈值。100例血尿患者留取晨尿,分别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和FISH技术检查。统计分析FISH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探针检测p16基因完全缺失阈值为3.9%,部分缺失为5.4%,扩增为3.2%;3号染色体缺失阈值为4.0%,扩增为3.5%;7号染色体缺失阈值为4。0%,扩增为2.8%;17号染色体缺失阈值为5.8%,扩增为3.4%。以至少两种探针检测结果超过阈值或一种探针检测结果至少存在两种异常为诊断阳性。FISH技术在血尿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筛查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6%和i00%,尿脱落细胞学检测分别为46.8%和100%。结论FISH技术无创快速,对血尿患者膀胱尿路上皮癌筛查的敏感度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方法。

  • 标签: 膀胱肿瘤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脱落细胞学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最新的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肾脏等疾病的发病情况,探讨治疗高尿酸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深圳市民4930人进行血尿值测定及体检,统计分析其数据。将高尿酸血症者随机分为非药物治疗组、别嘌呤醇组、苯溴马隆组,随诊1年,观察血尿、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压的变化及相关疾病情况。结果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5.9%;存在性别差异并随年龄而增高;高尿酸血症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痛风性关节炎、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发病率增高。治疗1年后,别嘌呤醇组、苯溴马隆组的血尿值和上述相关疾病的发生率低于非药物治疗组。结论深圳地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高于内地其他地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肾脏等疾病相关,别嘌呤醇、苯溴马隆降尿酸治疗有效,且对心血管等疾病改善预后可能有益。

  • 标签: 尿酸 别嘌呤醇 苯溴马隆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