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阐明复合球囊前列腺扩张术(TUDP)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机制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10只老年雄犬随机分为扩张组和对照组,扩张组采用改造后的球囊扩张膜部尿道、前列腺尿道和膀胱颈5min,然后减压至0.1mPa,使球囊不压迫膜部尿道,维持扩张时间30min,释放球囊压力,留置扩张管1周,术后1周行各项检查。对照组行假手术。两组在试验终点时行膀胱镜、膀胱压力测定、尿动力学、神经肌电点位测定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行TUDP后扩张组前列腺尿道直径明显增粗,无出血及尿外渗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尿动力学提示扩张前后膀胱排尿点压力无明显变化,尿道外括约肌无明显功能损伤。尿道外括约肌受损微小,保持了正常肌电特性和排尿功能。组织病理学证实扩张组前列腺包膜裂开,尿道扩张明显,扩张的前列腺内可见炎症反应、微小坏死、间质出血、平滑肌纤维变性。马森三色染色结果提示,前列腺尿道在扩张后胶原含量减少。站论动物实验证实应用复合球囊行TUDP术安全、可行,其机理可能是充分而适当的扩张使尿道明显变宽,前列腺组织炎性浸润、平滑肌纤维变性及胶原含量减少使其无法回缩,而周围组织填塞入裂开的前列腺包膜使裂开的腺体无法复位。

  • 标签: 经尿道前列腺球囊扩张术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尿道括约肌 组织学 老年雄犬
  • 简介:gp96广泛存在于细胞内质网中,是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家族中被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一员。对HSP的研究揭示,肿瘤源性的gp96-抗原肽复合物可引起抗相应肿瘤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反应,并引起记忆性免疫应答。深入研究gp96-抗原肽复合物的免疫学机理对开发新型肿瘤疫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gp96-抗原肽复合物很有希望成为新一代抗肿瘤疫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gp96-抗原肽复合物 肾癌 肿瘤免疫
  • 简介: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观察羊踯躅根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方法复制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大鼠模型,设对照组、模型组和羊踯躅根治疗组。分别进行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检测和肾组织学检查;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NF-κB抑制剂IκB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和模型组的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明显增加,出现异常肾组织学改变;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肾脏病理改变减轻,IκBmRNA降解减少,NF-κB蛋白表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F-κB在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羊踯躅根制剂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激活和表达对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发挥作用。

  • 标签: 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肾炎 核因子KB 羊踯躅
  • 简介:目的观察加味附子中汤对药物性急性肾损伤脾阳虚证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过程中经排除脱落、终止病例等,实际纳入研究病例78例,其中研究组44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立即停用肾损害的药物,卧床休息,给予低盐、低脂及优质蛋白质饮食,预防感染,控制血压及对症治疗)的同时加用醋酸泼尼松片,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附子中汤,2组疗程均为4周。另设健康体检者30名为健康对照组,予抽血行T淋巴细胞亚群、vWF检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及vWF因子的变化,同时将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vWF水平与健康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肾功能均改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清Cys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研究组治疗后肾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免疫功能较健康人群明显下降,而vWF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CD4+/CD8+水平均上升,vWF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vWF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附子中汤能改善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患者肾功能,下调血清CysC水平,且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下调vWF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肾损害 加味附子理中汤 胱抑素C T淋巴细胞亚群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